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9例膝部肉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8~67岁(平均45岁)。病理分类滑膜肉瘤3例,鳞癌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纤维肉瘤2例。广泛切除术后创面均伴软组织缺损,缺损大小10cm×7cm~16cm×10cm。采用以腓浅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皮瓣,逆行修复缺损。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无臃肿,功能良好;局部无复发。结论以腓浅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用于修复膝部软组织肉瘤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踝骨折采用外侧、后外侧手术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外踝骨折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外踝骨折的2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照组,另取同期自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的2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与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与踝关节功能,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与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VAS评分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要短,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偏高(P>0.05)。观察组术后步态异常的患者仅1例少于对照组5例(P<0.05)。结论外踝骨折手术治疗建议从后外侧入路,对于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后该入路方式非常适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手术治疗分别经由椎旁肌间隙入路、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对比两组椎体高度矫正情况和手术耗时、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矫正(83.5±9.4)%,对照组矫正(85.1±8.2)%,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耗时(96.8±11.3)min、出血量(133.4±27.5)mL均低于对照(120.8±25.9)min、(247.8±31.9)mL,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比传统后正中入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矫正作用相趋近,但手术耗时量与出血量更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临床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前组患者给予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后组患者均给予后正中入路治疗。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等均显著更少,腰背痛VAS评分更优,各指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Cobb角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多裂肌MRI横断位面积显著少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相应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后,可以避免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存在的椎旁肌剥离伤害,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后的腰背痛感。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吻合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近端软组织缺损伴胫骨外露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2008年6月-2012年4月,收治34例小腿近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胫骨外露患者。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18岁~66岁,平均年龄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0例,机器伤8例,重物压砸伤6例。其中新鲜创面2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小时~8小时h;陈旧创面10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7天~20天。创面范围10cm×5cm~27cm×10cm,均合并胫骨外露。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后,通过端端或端侧血管吻合方式移植于受区,吻合血管包括胫前血管、胫后血管及对侧胫后血管。供区直接缝合或以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33例皮瓣存活,1例皮瓣坏死。随访12个月~18个月,34例创面中,27例创面术后6周内愈合。7例创面出现慢性窦道,经反复清创,6个月后创面愈合。骨折愈合良好,无骨髓炎形成。结论吻合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修复小腿近端骨外露创面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后小腿U型+后托石膏治疗单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腿U型+后托石膏治疗单踝骨折75例,男47例,女28例。年龄13~63岁,中位数58岁。左踝31例,右踝44例。内踝25例,外踝50例。受伤至手法复位小腿U型+后托石膏治疗时间1小时至8天,中位数1天。治疗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踝部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月至1年,中位数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周,中位数5周。均无并发症发生。骨折后3月,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评定疗效优52例,良23例,差0例。结论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后小腿U型+后托石膏治疗单踝骨折,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患者踝部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查体见左侧小腿中断外侧长约5cm皮肤裂口,创面不规则,深达肌层。经拍片等检查后未发现骨折,在外科治疗室行清创缝合术,术后无菌包扎。病人术后第四天,病人口唇青紫,呼吸困难,抢救无效后死亡,抢救无效后死亡。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分析后得出,对于下肢等出血较少的部位,不亦用止血药物,而改用活血药物,而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尽量减少血栓发生的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挤压伤深度缺损创面修复过程中股前外侧肌皮瓣的应用。方法应用带肌肉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20例手部挤压伤深度缺损创面。结果皮瓣成活良好,质地良好。结论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挤压伤深度缺损创面,疗效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引导下椎间盘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联合硬膜外侧间隙注射消炎镇痛液与单纯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疼痛反应及疗效。方法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行椎间盘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联合硬膜外侧间隙注射消炎镇痛液(联合治疗组)及突出物内单纯注射胶原酶(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及VA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3天、7天疼痛加重;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3d、7d、半月、1月VAS评分底于对照组(P<0.05),而6个月时两组无区别(P>0.05)。治疗后1个月联合治疗组优良为75%(30/40),对照组优良率为65%(26/4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优良为87.5%(35/40),对照组优良率为85%(34/40)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椎间盘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联合硬膜外侧间隙注射消炎镇痛液较单纯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疼痛反应轻,远期疗效无区别。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中神经随肌皮神经走行变异具体解剖情况,探讨研究此类神经的变异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法解剖实验室1例老年男性尸体作为解剖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注意保护并显露神经、血管,分层次地观察神经,包括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喙肱肌支、喙肱肌、交通支、肌皮神经肱肌支,以及神经沿着肌肉、血管的走行,包括肱肌、肱二头肌、肱动脉等。结果本组解剖标本中仍然存在“Y”形汇合,但与常规解剖情况不同的是,部分外侧根与肌皮神经随肌皮神经走行变异,形成了共干,随肌皮神经走行一定长度后,于臂上1/3位置,该神经自肌皮神经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交通支,并与正中神经合并。结论研究提示临床进行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麻醉时,应注意保护肌皮神经、正中神经之间的交通支,以免因损伤可能存在的变异神经造成不必要的功能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2例,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4~6cm,平均5cm,手术时间80~15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100~400ml,平均120ml,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2个月,无并发症患者。末次随访融合率100%。末次随访时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23±1.78)分降至(2.33±1.72)分,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46±1.62)降至(2.41±1.61)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38±3.29)分增至(22.89±3.17)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伴支具外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VI骨折伴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2013年5月,采用双钢板内固定伴支具外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VI型骨折伴后外侧复合体损伤17例,男15例,女2例,年龄19~63岁。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5个月。术后膝关节屈曲90°~135°,无一例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梁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外露及断裂,骨折愈合良好,膝关节稳定。结论双钢板内固定伴支具外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VI骨折伴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提供了持续稳固的固定,有效地防止膝关节不稳定,术后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满意,活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