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流程态度及管理行为现状,明确该项工作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共计28家四川省妇产专科医院的妇产科医务人员562名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以下简称为《调查问卷》),了解其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流程态度及管理行为的现状。该《调查问卷》的调查项目包括:被调查医务人员的一般资料(所在科室、性别、职称及年龄等)及涉及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的项目。涉及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的项目包括:①管理知识掌握情况:共计33个条目,针对条目进行评分。②对管理流程的态度:共计30个条目,分别以"认同度低","不确定"和"认同度高"进行评定。③管理行为:共计14个条目,将其分为"未管理","对≤50%孕妇进行管理,除外未进行管理","对〉50%~75%孕妇进行管理"和"对〉75%孕妇进行管理"4个等级进行评定。统计学分析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流程态度、管理行为等级。结果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62份,回收合格问卷530份,合格问卷回收率为94.3%。涉及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的项目的研究结果包括:①管理知识掌握的平均得分(百分制)为(66.5±15.5)分。其中,44.1%医务人员得分低于平均分,得分较高的条目为孕产妇体质量管理不良的危害,得分较低的条目为体质量管理的具体实践方法。②管理流程态度认同度中,对孕产妇体质量管理带来的好处的认同度高,但是,关于自身进行孕产妇体质量管理能力为不确定。③管理行为的4个等级中,超过50%项目对孕产妇进行了指导,但是在孕产妇体质量出现异常时的跟踪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经干预治疗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本院门诊确诊为GDM的125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对其采取控制血糖的方法包括单纯饮食及运动干预与饮食及运动+胰岛素治疗。随机选择同期在本院住院分娩的125例血糖正常孕妇的临床病历资料纳入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发生情况及妊娠结局,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两组孕妇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分娩孕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的年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经饮食及运动治疗后,血糖控制满意、病情稳定者共计93例(74.4%),妊娠结局良好;其余32例同时采用胰岛素治疗后,30例血糖控制良好,妊娠结局无特殊,另外2例血糖控制不满意孕妇,合并子痫前期,均于35~36孕周终止妊娠,在计划终止妊娠前48h行羊膜腔穿刺术了解胎肺成熟情况,并羊膜腔内注入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及母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的年龄是GDM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GDM患者经饮食及运动和及时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有利于减少围生期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简介: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人工妊娠终止术后计划生育服务(PAFPs)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海阳分院妇产科门诊行人工妊娠终止术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人工妊娠终止术情况调查》在术前进行初始问卷调查;按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干预组(n=200)和对照组(n=20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分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对干预组患者术后进行PAFPS,对照组仅提供常规人工妊娠终止术后医疗服务。随访1年后,对所有受试者采用初始问卷再次调查,重点调查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避孕措施实施情况及再次非意愿妊娠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收回有效问卷386份,其中干预组为194份,对照组为192份。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避孕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9.31±1.74)分,(6.11±1.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0,P〈0.01)。干预组采取主动避孕措施者(78.87%)高于对照组(6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6,P〈0.01)。干预组与1年前比较,采取较为可靠的避孕措施[避孕套、避孕药、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比例更高(74/109,(χ2=12.67,P〈O.01)。干预组1年内非意愿妊娠为5.73%(11/192),对照组为18.75%(36/1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6,P〈0.01);干预组1年内再次行人工妊娠终止术发生率为2.58%(5/194),对照组为10.94%(21/1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P〈0.01)。结论在基层医院开展PAFPS,对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避孕措施使用比例,降低非意愿妊娠和人工妊娠终止术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促进宫内缺氧缺血(HIBD)大鼠脑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建立HIBD脑损伤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HIBD干预组、HIBD非干预组,以及正常干预组、正常非干预组。干预组采用早期视、触、听觉刺激和丰富环境的早期干预方法(术后24h至生后28d)。而后,采用脑电图检测大鼠脑功能。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经过干预后,检测大鼠脑电图发现,HIBD干预组背景节律紊乱轻于HIBD非干预组,异常波形出现频率也较HIBD非干预组少见;尼氏染色结果显示,HIBD干预组海马存活神经元数目较HIBD非干预组多,正常干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较正常非干预组多。结论通过脑电波,以及存活神经元数目的比较结果表明,早期干预可能促进宫内HIBD大鼠脑损伤的修复。
简介: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焦虑患者骨科手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前和术中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昌力平医院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确诊为ASAⅠ~Ⅱ级的拟行骨科手术的围绝经期焦虑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手术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昌力平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围绝经期症状、麻醉方式及ASA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ASA评分结果显示,均存焦虑情绪,两组比较[(56.86±3.68)分vs.(58.02±3.9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P〉0.05)。观察组围绝经期焦虑患者术前、术中和手术结束时生命体征平稳。对照组患者SBP,DBP和HR值升高显著,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值均较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围绝经期焦虑患者行骨科手术,CSEA前、术中给予心理干预,方法简单、实用、效果好,但是否适于拟行骨科手术的围绝经焦虑患者推广应用,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