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找到与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表达强度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为该基因在膀胱癌发生或进展中的功能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逆转录PCR检测83例尿路上皮癌(膀胱癌48例.肾盂癌23例,输尿管癌12例)组织中UCA1的表达强度,同时用Northern印迹法分别检测3例尿路上皮癌(3种癌各1例)的UCAI表达。用Svearman’s非参数分析研究UCA1表达强度与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患者性别。肿瘤分期、分级及数量)的相关性。按照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将尿路上皮癌分为不同亚组。用Mann—Whitney检验来比较UCA1在不同亚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UCA1在83例尿路上皮癌中总体表达率达84.3%(70/83),在3种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4%(41/48)、83.3%(10/12)、82.6%(19/23)。UCA1表达强度与肿瘤分级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269(P=0.014),且高级别肿瘤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患者性别、分期及肿瘤数量与UCA1表达强度均无相关性。结论UCA1与尿路上皮癌分级的显著相关性说明该基因可能与尿路上皮癌的进展有关,对此需要更深入的功能学研究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外口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对1例上皮样MPNST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女,58岁。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卵圆形、多边形;核较大,多为圆形,有的有明显核仁,核分裂相多;细胞质丰富,嗜酸,部分细胞胞质空亮。细胞呈巢团状和条索状排列,可见梭形瘤细胞包绕或穿行于上皮样细胞巢团之间,两型细胞有移行过度;灶性区域有不典型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免疫标记瘤细胞显示Vimentin(++)、S-100(+++)、CK及EMA(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Ki67(+,>25%)、NF(-)、MyoD1(-)、SMA(-)、Actin(-)、Desmin(-)、HMB45(-)、Cga(-)、Syn(-)。结论尿道外口上皮样MPNST尚未见报道。病理诊断依据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主要和肉瘤样癌、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平滑肌肉瘤相鉴别。手术切除是本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标本实施病理检查。记录其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对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标本肉眼观察平均直径(4.13±0.23)cm,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完整包膜(或无包膜);镜检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52.38%)(P<0.05);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临床分期T4患者所占比例(52.38%)显著高于其他分期(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给予全面检查确诊病情,有利于患者及时获得救治保障其疗效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3种鞘内联合注射甲氨蝶吟(MTX)和地塞米松(DXM)方案治疗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最佳方案。方法23例NPSLE随机分成A、B、C三组。三组均予以甲泼尼龙MP冲击疗法(1g/d×3d)、静脉应用环磷酰胺CTX(0.4g/w,≤3次)、鞘内联合注射MTX和DXM(每周1次,≤3次)。其中A组MTX5mg+DXM5mg,B组MTX10mg+DXM10mg,C组MTX20mg+DXM20mg。观察3种鞘内联合注射MTX和DXM方案治疗NPSLE的效果,并探寻其中的最佳方案。结果3种治疗方案治疗NPSLE均有效,有效率95.6%(22/23),其中A组患者治疗后缓解所需时间长,缓解率85.7%(6/7);B组和C组患者缓解缓解所需时间短,且两者无明显差异,缓解率均达100%,但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剂量组(MTX10mg+DXM10mg)为三种鞘内联合注射MTX和DXM治疗NPSLE方案中的最佳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的病理和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至2010年收治的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病理和诊疗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0-63岁,4例因间歇性无痛全程肉眼血尿入院,1例因间歇性无痛终末肉眼血尿入院,膀胱镜均提示菜花样肿物,呈浸润性生长。3例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中所见与膀胱癌基本相同。术后病理肿瘤均由癌细胞和似肉瘤构象的肿瘤细胞2种结构组成,病理均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免疫组化有该病较特异性的表现。术后予以不同的化疗等。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在膀胱恶性肿瘤中罕见,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方法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效佳,但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诊断和治疗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ApoA-1浓度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血清ApoA-1浓度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与我院体检中心2009年1月~2009年4月219例正常人群的血清ApoA-1浓度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210例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组和219例健康组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ApoA-I浓度在ESCC组的pTNM和临床分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ApoA-1水平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食管癌的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TP方案配合腹腔化疗治疗上皮型中晚期卵巢癌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来我院医治的40例上皮型中晚期卵巢癌病患,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病例分别为20例,对照组采取CAP方案来予以化疗治疗,观察组采取TP方案来予以治疗,且对有腹水病患实施腹腔穿刺,留置相应的深静脉导管,将腹水排净以后用生理盐水来实施腹腔灌注,在灌注以后实施腹腔化疗,对比分析两组前后CA125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CA125水平均有所降低,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CA125水平降低更为显著,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上皮型中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上应用TP防范配合腹腔化疗来予以治疗,所获疗效良好,且毒副反应也相对比较轻。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妇科恶性上皮性肿瘤被误诊为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最初被误诊为消化道癌的妇科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误诊前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3例患者最初因类似消化道癌的症状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被误诊为消化道癌。后续详细的妇科检查和病理学确认,最终诊断为妇科恶性上皮性肿瘤。在接受针对性的妇科肿瘤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妇科恶性上皮性肿瘤可能被误诊为消化道癌,尤其是当患者表现出类似消化道癌的症状时。因此,对于表现出这类症状的女性患者,医生应考虑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和必要的病理学评估,以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TCT与活检病理对早期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病变的诊断分析。方法:2023年1月-2024年10月,病例选择为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早期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均术前实施TCT与活检病理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视为金标准,分析TCT与活检病理检查诊断早期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病变各项效能。结果:100例早期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术前实施TCT与活检病理检查后,虽然两者检查效能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以活检病理检查效能(准确性99%、敏感性98.57%、特异性100%)高于TCT检查效能(准确性93%、敏感性94.29%、特异性90%)。结论:TCT与活检病理对早期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病变的诊断均有一定临床价值,但整体性诊断效能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关系,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防治与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免疫组化染色HPV,48例阳性,阳性表达核式为细胞核,2例阴性,阳性率为96%。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膀胱尿路上皮后通过人的免疫系统可以将感染后的病毒清除,但是如果感染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数量过多,或者反复持续感染,不能清除人乳头状瘤病毒,病毒DNA将会整合到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形成一种新的细胞。此种新的细胞既不属于膀胱尿路上皮细胞,也不属于人乳头状瘤病毒,而是属于一种寄生于人膀胱粘膜内的一种寄生体。此寄生体在初期阶段生命极为脆弱,仅能适应膀胱粘膜内的局部环境。随着该寄生体在人体内的进化可以突粘膜层进入基底膜外,成为浸润性癌。在人体内进一步进化可以适应人体其它部位和其它器官、组织,成为中晚期尿路上皮癌。晚期尿路上皮癌细胞具有较强的适应人体环境生长的能力,且由于它是从人体细胞演化而来,与人体细胞具有同源性,不容易被人免疫系统清除,化学治疗药物和放疗等也很难准确杀灭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人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