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理查·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一生创作大量管弦乐作品、艺术歌曲、歌剧。他的作品中以浓密的织体、庞大的管弦乐队、频繁的调性变换、多样的和声处理而备受瞩目,尤其是20世纪初,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歌剧《莎乐美》。《莎乐美》为理查·施特劳斯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也正是《莎乐美》将理查·施特劳斯定义为一位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本文将对这部作品中所采用的晚期浪漫音乐语言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 标签: 理查·施特劳斯 《莎乐美》 晚期浪漫 音乐语言
  • 简介:莫扎特的晚期歌剧被视为与其同时代的“歌剧产品”具有极大差别的典范之作。但是,莫扎特仍然深深根植于当时的传统之中。这一点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拿当时其他作曲家的歌剧来比较一下,例如拉尼茨基、迪特斯多夫或者格瑞特里的歌剧来比较一下,就可以明显看到其中的差异和共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莫扎特在其作品中多次涉及当时维也纳的歌剧创作和歌剧表演(如在《唐璜》等剧的终场时涉及到了马丁一索莱尔和萨尔蒂的歌剧,或者在《费加罗的婚姻》中涉及了格瑞特里的歌剧)。也还可以看出,莫扎特对他的歌剧“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当然,莫扎特地地道道地说着当时的“音乐语言”,也是一清二楚的,但是,这种语言基于莫扎特独特的天才,并且得到了高度的洗炼。

  • 标签: 莫扎特 “环境” 维也纳 歌剧表演 音乐语言 歌剧创作
  • 简介:本文以斯科里亚宾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为研究文本,从其和声技法,调性转换等技法的运用上探究作曲家的个性化音乐语言特点,总结出其个人创作在二十世纪音乐当中的重要贡献。

  • 标签: 和声 斯科里亚宾 神秘主义 奏鸣曲
  • 简介: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的创作观念与手法都极为复杂。在选择调式音阶时,他既使用传统大小调和半音化的自然音阶体系,也使用“八音音阶”、“全音音阶”和“斯克里亚宾音阶”这样的人工音阶体系,使音乐获得了更为丰富的音响。

  • 标签: 斯克里亚宾 半音阶 八音音阶 全音音阶 “斯克里亚宾音阶”
  • 简介:莫扎特(全名为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19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维也纳古曲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了大量的作品,如交响乐、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及歌剧等。他一生中创作了20多部歌剧,其中尤以晚期的《费加罗的婚礼》、

  • 标签: 宣叙调演唱风格 歌剧宣叙调 演唱风格特征
  • 简介:特殊和弦是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的中心材料。文章论述了该和弦产生的原因、构成方式、结构形态以及特殊和弦的繁衍方式,描述了这一新和声体系的基本面貌。同时指出,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是对传统和声的继承和发展

  • 标签: 斯克里亚宾 晚期和声 特殊和弦 复合 复制
  • 简介:本文对贝多芬晚期的五首弦乐四重奏的技术风格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揭示了贝多芬晚年创作生活中重要的一页。

  • 标签: 弦乐四重奏 晚期风格特征
  • 简介:<正>从作品一百二十七号开始往后的六部大型弦乐四重奏①,是贝多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最后奉献.贝多芬,在他创作生涯的最后年代里,以其伟大的心灵,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超凡入圣的技艺,精心构思,潇洒挥毫,镂金刻玉,完璧成璋,使这六部作品前继后续,传递循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人类音乐史上一代圣雄"良知的记录"②,表达了作曲家的最后意志和遗言.贝多芬晚期的这组珍品,作为艺术家的"天鹅之声",有着其独到的风格与个性.然而,这位能够在器乐创作领域里自由驰骋的贝多芬,为何仅仅"慎对"而"独钟"于弦乐四重奏体裁?作为弦乐四重奏大师海顿的学生,贝多芬为何没有在风格上步随其后却另辟蹊径?我行我素的贝多芬,为什么会醉心于巴赫的音乐语言?各自独立的六巨

  • 标签: 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 回归与超越 作品 室内乐创作 巴赫
  • 简介: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20世纪的苏联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十五部四重奏创作则实现了外在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完美结合,以晦涩的音乐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作曲家在外部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记录自己思索历程,表现自我内心世界的“日记”载体。围绕作品结构问题展开,通过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观察,分析作曲家结构创作思维中的“循环”特征,并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 标签: 肖斯塔科维奇 晚期四重奏 结构 聚合 循环
  • 简介:本文通过对14世纪重要的多声部弥撒套曲文献——《图尔内弥撒》的产生背景、手稿状况、结构形态与音乐语汇特征的介绍与分析,对这一套曲的音乐语言、基本风格和体裁特性进行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和中世纪晚期另一部重要同类作品——马肖的《圣母弥撒》进行对比,从而对多声部弥撒套曲这一重要音乐体裁的产生与确立的过程及其体裁特性进行更为深入地总结与阐释。

  • 标签: 《图尔内弥撒》 中世纪晚期 “新艺术” 多声部弥撒套曲 体裁特性
  • 简介: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的钢琴协奏曲创作,在其创作领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体现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一个忠实、诚挚的普通人思想感情。使听众极易理解和接受。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生平介绍,以及对其晚期作品《第四首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旋律、和声以及曲式结构方面,去研究他晚期作品的美学风格。通过对演奏方式的解读,试概括他的音乐品质,由此梳理总结拉赫玛尼诺夫晚期创作中的美学思想。

  • 标签: 拉赫玛尼诺夫 钢琴协奏曲 美学思想
  • 简介:本文以四部小提琴乐曲--、、、--为例,分析了马思聪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认为作者在总体上延续其原有和声风格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作了若干变化和发展.如在和弦结构与调性的处理上更多地运用复合性思维;在和声进行上偏爱特殊的变格进行;在调性布局上更突出向远关系下属方向的延伸等.这些和声风格的变化,很可能与作者对音乐形式多样化的追求及创作的心境有关.

  • 标签: 马思聪 小提琴作品 和声技法 阿美组曲 高山组曲 第三回旋曲
  • 简介:了解连线符号在记谱法里的用法及作用,解决钢琴家对贝多芬晚期奏鸣曲里对延音线的疑问,从而深入分析贝多芬在写延音线时的初衷。正确的理解连线是教学和演奏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因此,钢琴乐谱中的连线标记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以便以后对乐谱进行合理正确的判断和演奏及准确表达作品的音乐含义。

  • 标签: 连线标记 连音线特殊奏法 分析贝多芬延音线的含义
  • 简介: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马勒《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品。马勒《第八交响曲》虽然不是一首纯粹的复调作品,但是对位化思维已经渗透其中,本文通过研究对位思维进一步探究音乐的内在运动。

  • 标签: 马勒《第八交响曲》对位思维
  • 简介:流传至今的中世纪圣徒纪传日课(historia)多达数百部。这些作品具有音乐方面的极大价值,因为它们是中世纪新圣咏创作的范例。本文通过比较两例纪传日课(分别为9世纪无名氏为普瓦提埃的圣希拉里以及15世纪杜费为圣母玛丽亚创作的纪念日课)来说明单声圣咏音乐创作的发展。这类音乐创作渗透着记谱法与音乐理论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比起时间上更早的圣希拉里纪传日课,杜费的音乐更有效地解决了用诗篇歌调吟唱圣咏的老问题,但也比前者更多地反映了不同的创作自由和限制。

  • 标签: 纪传日课 圣希拉里日课 圣母玛丽亚纪念日课 诗篇歌调(psalmtones) 教会调式 素歌记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