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扎西威色先生所著《藏族金属工艺》是一部研究藏族金属文化艺术工艺的专著,同时更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佘万治、胡恒二先生把它译出来,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为了避免思想和文体的束缚,译本略去原作以下部分:一、书首礼赞和某些章节后的诗句。它们的内容是祈祷神佛,概略介绍本书内容和重要性,以及总结某章的内容。这类诗,缺乏意境,译为汉文,读者不欣赏这种文体。二《略论工巧明和其中的金属工艺》一节,首先援引佛籍罗列古印度十八种、六十四种手工技艺的名称、释迦牟尼出家前所学技艺的名称。为使读者读懂、至少要加写十倍注释。接着作者援引藏族古人的论述给工巧明下定义,提出身语意三种工巧明,所谓身门工巧明,指建造佛像和佛塔;语门工巧明是讲辩著作;意门工巧明即闻思修。对于后二者把手工技艺和佛教徒的日常功课混为一谈,让人感莫名其妙。最后作者介绍藏族传统文化大五明、小五明,引文多,叙述沉闷,且与该书内容游离。三、引用《律经》介绍变量衡、时间、温度等方面的标准。这一节内容旧,又无实际价值,例如关于体积,作者从极微尘开始,谈到微尘、铁尘、水尘、兔尘、羊尘、牛尘、日光尘等微观世界;从一指谈到肘、卡、庹等粗分世界,既不精确,又非实际体积标准。四、有关金属工艺的谚语。有的谚语在汉语无相应的成语,只好破译,效果不好。五、原书的后记,说明写作的缘起和过程。
简介: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可以视为对现代性的不断认同与追寻,在这个过程中,书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20世纪末,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书法家逐渐职业化,艺术市场愈益发达,职业书法艺术出现了过度艺术化的现象。在学院化、西方化、市场化的多重语境中,职业书法家重视西方现代观念,有时盲从于艺术市场,形成了当代“作为艺术的书法”与传统“作为文化的书法”发展道路的分歧。职业书法的过度“艺术化”,使得书法家主体情感的宣泄受阻,传统文化精神支撑乏力,这种书法创作“去人性化”的状态成为当代中国书法的主要症结,并直接影响了学院书法专业教育。学院书法教育的课程设置多与艺术的专业化有关,造成书法与文学、历史等专业课程隔离,影响了书法文化发展的未来,造成了书法文化精神一定程度上的断裂。如果要重建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我们应该通过适度的“去艺术化”,提倡心手达情的笔墨书写,再度“人性化”,发现书法之美与我们自身生活的关联,张扬书法家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实现书法创作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建构“作为文化的书法”,重建当代书法精神。
简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旋律片、娱乐片(商业片)、探索片(艺术片)的划分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断裂: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发家致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个人奋斗等新的意识形态表述,另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需要小心维护旧有的意识形态窠臼。这种意识形态的“双轨制”使得主流价值观的建构经常陷入悖论,正如2000年因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热播而掀起的“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谁是英雄”的讨论。这种争论本身呈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面孔:一个是前苏联时期的无产阶级道德典范,是大公无私、为革命/集体/国家牺牲和奉献终生的共产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