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满语中,akū表示“没有”之意,最为常用。然而,关于其词类归属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语言现象,研究者见仁见智,颇有歧见。按其形、义,akū为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akūbi(没有)的词根形式。从动词“时”、“式”的语法形式来看,与其他有形态变化的动词不同,akū是动词akūmbi(没有)的现在时形式,而不是其命令形式。

  • 标签: 满语词 akū 研究
  • 简介:汉文《西厢记》有董西厢和王西厢之分,而王西厢亦有多种版本,其中金圣叹批注本最为流行。清康熙年间该本被译为满文,译本有两种,一种是仅译其中的曲文,名为《译六才子词》;另一种是将科白和曲文全部译出,名为《满汉西厢记》。二书译者不同,翻译时间相差两年,将二者进行比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 标签: 精译六才子词 满汉西厢记 文本比较
  • 简介:语言的接触是文化的接触,文化的接触可导致外来词的借入和双语现象的形成.哈萨克语吸收汉语词的方法有意译法、音译法两种,从内容上分为政治、文化、宗教、军事、农业、计量等方面.

  • 标签: 哈萨克语 汉语词 文化接触 双语现象 外来词 意译法
  • 简介:相对于康乾盛世,在位十三年的雍正皇帝的政绩不易受到后人重视。继承帝位一事的历史争议,更使得雍正皇帝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雍正皇帝继位前的府邸雍和宫在清代历史上,特别是在民族宗教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后人的一致肯定。依据满文档案,我们获知乾隆皇帝将雍正皇帝梓宫安奉雍和宫前后的一些情况,也获知雍和宫自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九年历时十二年改建庙宇的重要史实。

  • 标签: 雍正帝 雍和宫 满文档案
  • 简介:天命三年(1618年),随后金大军伐明的萨哈尔察部头目萨哈连,乘乱离主,脱离蒙古扎噜特部,东投赫图阿拉,被努尔哈赤招为额驸。其所尚格格先为大臣费英东之女、后为叶赫贝子之女,均非爱新觉罗皇室。天聪年间,萨哈连额驸迁居盛京,不久病故于此。其后人分为二支:一支迁赴京城,融入满洲;另一支则成为锡伯人,初隶蒙古扎赉特部,至康熙中叶为清廷赎出,最终被编入盛京驻防八旗。萨哈尔察部即清代蒙古文史籍所提及的额里古特部。将萨哈尔察视为达斡尔族的他称、将额里古特解作鄂温克族别名的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 标签: 萨哈连 萨哈尔察 额里古特 额驸 黑龙江
  • 简介:雍正朝名臣赵弘恩,任湖广襄阳道时,重修位于襄阳府的隆中和校士馆,受到当地士民称赞。任湖南岳常道时“官声大好”,仅用五年升至二品巡抚。在湖南巡抚任上,赵弘恩统率官兵“开辟”六里苗疆;在两江总督任上政绩突出,备受雍正皇帝宠信。但是,随着乾隆帝施政方针的巨大翻转,赵弘恩仕途滑向低谷,屡遭厄运。其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主政严急,与乾隆皇帝“宽严相济”的治国之道背道而驰。

  • 标签: 雍正 乾隆 赵弘恩
  • 简介:本文从语言学分析入手,着眼于历史上突厥语族官制文化和中原政治制度的关系,对Bεg~Beg的语源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有关该词语源问题的诸观点中,称其音译于汉语'伯'的说法是可信的.该词为突厥语所借用的历史相当古远,约始于西周至春秋时期.Bεg~Beg的语义和适用领域虽发生了若干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辨析,仍可梳理出该词与'伯'字密切相关的古义来.

  • 标签: 突厥语 官制文化 政治制度 Bεg~Beg 语源 波斯语
  • 简介:鄂伦春的"部落"组织即"某某千",这种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一直保留到现在,对鄂伦春族社会和文化影响深远.这种组织形式即使不是在满族八旗制度影响下产生的,也是受了八旗制度相当大的影响和规范.这种组织历久不衰,保存至今,与满族八旗制度有直接关系.

  • 标签: 鄂伦春族 “部落”组织 满族 八旗制度 十八站 猎民村
  • 简介:哈尔滨方言中的状态词缀为单音节词缀或多音节词缀,其主要特点是词根、词缀结构松散,词根可以单独使用而词义基本不变,词缀位置固定、缺少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只描摹某种状态。与周边的满语等语言的词缀类型对比,哈尔滨方言状态词缀有独特的读音规律和语用含义,是一种介于构词词缀与构形词缀之间的语用词缀。

  • 标签: 哈尔滨方言 状态词缀 语用词缀 类型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