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清代诗坛的繁荣,有着八旗诗人的贡献。自清初至清末,八旗诗人不断涌现,总数可达数千人,处于乾隆朝的汉族大诗人袁枚就曾说:“近日满洲风雅,远胜汉人,虽司军旅,无不能诗。”(《随园诗话补遗》卷七)八旗诗歌的发展,促进了诗论的发展,研究清代诗歌及诗论,摒弃八旗诗人,就有残缺不全之憾。因此,加强对八旗诗论的研究,不但会促进对八旗诗歌的研究,也会促进对清代诗歌及诗论的研究,这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工作。传统的中原文化对八旗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他们学习并采用汉族的文学形式进行写作,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而且许多八旗名家都出自汉族高士门下,既便所谓无师自通者,也是以汉魏六朝等诗为榜样的。诗既学汉人,当然也就不能完全脱离汉人的影响。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八旗诗人由于所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意识的背景以及个人的经历、地位、思想素质的条件同汉族文人不尽相同,使他们在学习继承的过程中坚持了一种批
简介:就清代呼伦贝尔八旗俸饷制度而言,自雍正年间呼伦贝尔设戍至咸丰朝以前,处于户部关领时期,大体上均为针对游牧官兵的半分俸饷。而自咸丰三年(1853)开始,呼伦贝尔八旗俸饷支付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由户部关领时期过渡至各省协拨时期。俸饷支放形式亦出现了新的变化,由给付足额的实银变为以折换钱文,减成、减平等手段克减之后再行发放,而且出现了严重的欠支现象。在欠饷压力下,八旗官兵的生计状况急剧恶化,同时也催生出了呼伦贝尔地方一系列自筹俸饷的新渠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晚清呼伦贝尔八旗俸饷制度的变革,究其原因,是与当时清廷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和财政状况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