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母胚亮氨酸拉链激酶(ME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究MELK与肺腺癌的临床预后关系。探讨MELK作为肺腺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MELK在肺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ELK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ELK的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并与患者总生存率(P=0.009)与无病生存率(P=0.039)显著相关。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E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ME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P=0.015)和肿瘤分期(P=0.006)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中MELK呈显著高表达并提示不良预后,且其表达水平与肺腺癌患者肿瘤大小和肿瘤分期有关。MELK有望作为肺腺癌潜在的预后预测因子与治疗靶点。

  • 标签: 肺腺癌 母胚胎亮氨酸拉链激酶 预后 临床特征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对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及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3—9月,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9例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标本。人体肝组织分为健康对照组与纤维化组。C57BL/6实验小鼠分为野生型(WT)、FRNK基因敲除型(FRNK-/-)两组,以四氯化碳(CCl4)进行肝纤维化造模,完成后使用腺病毒载体构建FRNK基因过表达型(Ad-FRNK)。通过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Y397-FAK)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提取小鼠原代HSCs,细胞划痕实验检测FRNK对HSCs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对Rac、Rho活化的影响。结果肝纤维化人体肝组织PY397-FAK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88±0.09比0.73±0.09),FRNK低于健康对照组(0.68±0.09比0.79±0.11),P值均<0.01。CCl4造模后,FRNK-/-组小鼠肝纤维化[(153±13)%]较WT组(100%)程度更明显,PY397-FAK与α-SMA蛋白表达量高于WT组(2.50±0.23比0.75±0.09, 1.46±0.20比0.92±0.10),P值均<0.01。在FRNK-/-组小鼠体内重新导入FRNK基因(100%)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74±6)%],PY397-FAK与α-SMA蛋白表达量减少(0.68±0.11比1.12±0.19,0.68±0.10比0.85±0.06),P值均<0.01。体外实验显示,FRNK可抑制HSCs的迁移功能[WT︰FRNK-/-︰Ad-FRNK为(339±49)%︰(580±53)%︰(259%±33)%],并抑制Rac和Rho蛋白的活化(Rac为0.54±0.07比0.91±0.10比0.77±0.12,Rho为0.45±0.05比0.64±0.06比0.53±0.07),P值均<0.01。结论FRNK可通过抑制HSCs的活化及迁移功能改善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Y397-FAK、抑制Rac和Rho的活化有关。

  • 标签: 肝硬化 黏着斑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细胞迁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携尿激酶靶向血栓微泡联合低频超声溶解兔股动脉内血栓,通过尿激酶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溶栓机制。方法24只股动脉闭塞性血栓模型兔分为4组,每组6只:①尿激酶静脉注射 (UK) 组;②诊断超声+非靶向微泡+尿激酶静脉注射 (US+M+UK) 组;③血栓靶向微泡携尿激酶(R+UK)组;④诊断超声+血栓靶向微泡携带尿激酶(US+R+UK) 组。诊断超声照射30 min,后监测0 min、10 min、20 min、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血流量,同时监测尿激酶浓度变化,对血流量及尿激酶浓度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20 min后UK、US+M+UK组血流量未实现再通,R+UK组实现部分再通,US+R+UK组完全再通(P<0.001)。与基础状态比较,R+UK组和R+UK+US组均在60 min时出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微泡携带尿激酶可以使血栓局部的尿激酶浓度达到最高,而超声及靶向微泡的联合作用可以促进尿激酶进入血栓内部,最终实现最佳的溶栓效果。

  • 标签: 超声处理 尿激酶浓度 血流量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不同状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206例(416例次)为研究对象(患者组),另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69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K、CK-MB含量;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改进版外显攻击量表(MOAS)对患者组进行精神症状、抑郁、躁狂和攻击性评分,比较不同状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CK、CK-MB的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男性CK、CK-MB分别为112.5(94.5,156.5)U/L、17.0(15.0,20.0)U/L,均高于女性的73.0(61.0,86.3)U/L、15.0(13.0,18.0)U/L(Z=-9.732、-3.535,均P<0.001);患者组男性CK、CK-MB分别为129.0(80.0,233.5)U/L、12.0(10.0,17.0)U/L,均高于女性的73.0(55.0,94.0)U/L、13.5(11.0,17.0)U/L(Z=-9.510、-4.746,均P<0.001)。对照组与患者组男性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3,P=0.316),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70,P<0.001);两组女性CK、CK-M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35、-9.707,P=0.011、P<0.001)。患者组中,男性中躁狂状态、抑郁状态、缓解状态时的CK分别为132.0(78.0,297.0)U/L、85.0(56.0,145.0)U/L、128.0(110.0,165.0)U/L,女性分别为73.0(49.0,122.3)U/L、51.0(45.0,67.0)U/L、84.5(61.0,193.0)U/L,总体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19、16.720,P=0.011、P<0.001)。CK含量与男性躁狂状态下BPRS总分、BRMS总分、MOAS总分及缓解状态下BPRS总分有相关性(r=0.282、0.286、0.236、0.574),与女性躁狂状态下MOAS总分有相关性(r=0.260)。CK-MB含量与男性躁狂状态、抑郁状态下BRMS总分有相关性(r=0.186、0.496),与女性躁狂状态下MOAS总分、抑郁状态下BRMS总分有相关性(r=0.155、0.572)。结论CK、CK-MB与不同状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相关性,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创新性。

  • 标签: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MB型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躁狂性精神病 缓解,自行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简明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提取雄性,4周龄C57小鼠原代骨髓单核细胞(BM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100 ng/ml PMA刺激后BMM活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骨吸收陷窝实验检测100 ng/ml PMA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破骨细胞分化相关指标TRAP、RANK、Cathepsink、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TRAF-6、C-SRC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可能作用机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0 ng/ml PMA刺激BMM 24 h和48 h促进细胞增殖(24 h吸光度值0.39±0.05比0.27±0.06,t=20.830,P<0.01;48 h吸光度值0.53±0.03比0.32±0.03,t=11.860,P<0.01),刺激72 h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 h吸光度值0.24±0.03比0.21±0.02,t=1.548,P>0.05);PMA干预组形成的破骨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11.74±0.06比24.63±0.44,t=57.120,P<0.01),骨吸收陷窝面积低于对照组,骨吸收功能低于对照组(9.90±0.11比18.92±0.28,t=55.800,P<0.01),破骨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TRAP、RANK、Cathepsink、MMP-9、TRAF-6、C-SRC表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中显示以100 ng/ml PMA预孵育1 h即可阻断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44/42MAPK、JNK的磷酸化。结论PMA通过下调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BMM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骨髓单核细胞 分化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5(MEK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3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收集癌灶组织113例,癌旁组织7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MEK5表达情况,比较癌灶组织与癌旁组织MEK5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与B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分析BUC患者24个月的预后状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显著性比较;采用Cox模型分析BUC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灶组织的MEK5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BUC组织中MEK5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均无相关性(均P>0.05),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均P<0.05);与MEK5阴性表达相比,MEK5阳性表达的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39.13% vs. 68.66%,P=0.002),无进展生存期较低(21.512个月vs. 19.294个月,P=0.001);MEK5阳性表达、肿瘤直径≥3 cm、高级别病理分级、T2~T4期、伴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BU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UC患者癌灶组织中MEK5阳性表达率较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为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 标签: 膀胱肿瘤 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 细胞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治疗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收治的1例复发腹腔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系统回顾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文献报道的41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ALK-TKI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腔IMT患者为27岁女性,术后2个月复发,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无效;口服克唑替尼1个月后病情缓解,29个月后达完全缓解(CR)。文献报道的41例IMT患者中位发病年龄22岁(0~61岁),32例(78.0%)多器官受累,均复发或转移。ALK突变38例,TFG-ROS1融合基因阳性3例;ALK-TKI一线治疗中34例应用克唑替尼,中位耐药时间8个月(2~48个月)。ALK-TKI总临床获益率为85.3%(29/34),20例CR,中位首次CR时间11个月(4~36个月),CR患者中位用药时间19.5个月(2~60个月)。初治行手术和(或)放化疗的24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个月(1~45个月);进展后均行ALK-TKI治疗,中位PFS时间为14个月(3~62个月)。结论IMT是具有复发转移特性的真性肿瘤,ALK-TKI与手术、放化疗合理联用可改善IMT患者预后。

  • 标签: 肿瘤,肌组织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克唑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途径对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及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4~5周龄的雄性BALB/-nu裸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中20只注射1×107/ml的T24细胞悬液,待肿瘤体积大于0.1 cm3,根据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干预,共分为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裸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治疗组给予15 mg/kg的TanⅡA腹腔注射,均干预2周;开始干预后每天测量瘤体积1次,绘制肿瘤增殖曲线并在干预结束后将裸鼠处死后取0.1 g肿瘤组织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脱氧核糖核酸修复酶降解产物(Cleaved PARP)、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蛋白(bcl-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水平,采用卡方分析计数资料差异,LSD-t检验及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或多组间数据差异。结果给药7 d后治疗组裸鼠瘤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5,P<0.01);3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Cleaved PARP、bax、bcl-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37、4.264、6.135、5.364,P<0.01);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bcl-2明显降低(0.54±0.10、0.56±0.12比0.87±0.12、0.88±0.19),Cleaved PARP、bax明显升高(0.94±0.21、0.79±0.13比0.65±0.12、0.32±0.08),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6.681、4.503、3.392、9.731,P<0.01);3组小鼠组织中p-p38 MAPK、p-ER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46、3.216,P<0.05),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下小鼠组织中p-p38 MARK及p-ERK水平明显降低(0.61±0.11、0.54±0.11比0.87±0.13、0.69±0.13),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4.828、4.503,P<0.01)。结论TanⅡA通过有效调节p38MAPK/ERK途径实现抑制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并调控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

  • 标签: 丹参酮ⅡA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途径 膀胱癌动物模型 肿瘤增殖 凋亡相关因子
  • 简介:摘要1例26岁女性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口服甲巯咪唑20 mg、2次/d。1个多月后出现四肢肌肉痉挛性疼痛。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121 U/L,肌酸激酶(CK)6 090 U/L,血钾4.1 mmol/L。甲巯咪唑剂量减至10 mg、1次/d,3 d后患者肌痛仍无好转。考虑为甲巯咪唑所致不良反应,遂停药。停药4 d后,患者肌痛明显缓解,实验室检查:ALT 36 U/L,AST 50 U/L,CK 1 954 U/L。停药18 d后,患者肌痛消失,ALT、AST和CK均恢复正常。

  • 标签: 甲巯咪唑 肌酸激酶 肌疾病
  • 简介:摘要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种细胞的胞质中,能够传递来自细胞膜受体、整合素以及细胞间生长因子的信号,参与调控细胞生长与分化、黏附与迁移、增殖与凋亡等重要生物学过程。FAK在许多相互独立的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眼科也不例外,笔者就FAK的一般特性及其在常见眼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揭示这些疾病新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更为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黏着斑激酶 眼胚发育 白内障 青光眼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角膜病
  • 简介:摘要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抗抑郁治疗的疗效有限,因此研究抑郁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目前认为应激等危险因素作用后激活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与抑郁发生密切相关。其中p38通路是经典的炎性通路,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活化后可参与细胞凋亡,二者均可促进抑郁发生;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通路被认为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因此在抗抑郁方面起重要作用。总之,抑郁发生与炎症反应导致的抑郁相关脑区细胞凋亡坏死有关,而MAPK通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笔者现对MAPK通路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机制进行综述,旨在帮助同道进一步了解抑郁的发病机制,为寻求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借鉴。

  • 标签: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 抑郁 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病毒,全球范围内正常人群的HPV感染率平均为10%,HPV感染人类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后可引起多种良恶性疾病。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KB)信号通路是人体散发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HPV感染后导致基因突变、细胞周围环境改变以及产生的各种癌蛋白对该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调节因子产生激活或抑制效应,从而使细胞的生长不再受养分等环境条件的限制;信号通路下游分子的改变也能对HPV基因的复制、转录和表达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导致HPV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简述PI3K/Akt信号途径在HPV感染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以及与通路相关的药物治疗进展,为此类疾病提供更为广阔的治疗前景。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信号传导 基因靶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联素(AD)调控滑膜细胞产生炎性因子进而诱发骨关节炎(OA)。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刺激细胞的最适加药浓度;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标志基因如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E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1/2)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AD的刺激对ERK1/2、p38的磷酸化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AD作用后滑膜细胞炎性因子的产量。多个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D(1 μg/ml)可显著对滑膜细胞产生增殖抑制作用(F=136.900、11.930,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D可上调MEK及ERK基因表达(1.026±0.072、2.926±0.158,t=21.910,P<0.05;0.960±0.194、5.433±0.532,t=15.810,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AD可刺激滑膜细胞增加ERK1/2、p38的磷酸化(0.488±0.083、1.152±0.050,t=11.860,P<0.05;0.407±0.014、1.312±0.063,t=24.370,P<0.05);ELISA法结果显示,AD可显著促进由趋化蛋白引起的下游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β、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15.077±0.884)、(69.947±2.950) pg/ml、(9.225±0.323)、(134.925±15.02) ng/ml、(93.055±6.073) 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9、4.838、5.312、4.366、3.292,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5、6.251、4.331、1.221、3.456,P<0.05)。结论AD可通过影响MAPK/ERK信号通路来增强滑膜细胞炎性因子的产生。

  • 标签: 脂联素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大鼠滑膜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成骨分化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MSCs,加入1×10-11、1×10-9、1×10-7 mol/L瑞舒伐他汀为实验组,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为对照组,以噻唑蓝(MTT)测定细胞增殖。成骨诱导培养3、7、14、21 d,依次进行碱性磷酸酶(ALP)定量、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在24、48 h,只有1×10-7 mol/L组MSCs增殖显著增加(24 h:3.57±0.24比3.14±0.14,t=-3.851,P<0.05;48 h:4.19±0.18比3.44±0.11,t=-6.7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到72 h时,1×10-9 mol/L组MSCs增殖也显著增加(5.42±0.13比4.47±0.16,t=-8.7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成骨诱导培养3 d,1×10-7 mol/L组可显著增强骨形成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Ⅰ型胶原(ColⅠ)4种基因表达(BMP2:2.1±0.2比1.0±0.2,t=-6.736,P<0.05;Runx2:5.2±0.6比1.0±0.1,t=-11.959,P<0.05;OPN:1.8±0.4比1.0±0.2,t=-3.098,P<0.05;ColⅠ:1.9±0.3比1.0±0.3,t=-3.6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1×10-7 mol/L瑞舒伐他汀可使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和蛋白激酶B(p-Akt)高表达。诱导培养至14 d和21 d,1×10-9、1×10-7 mol/L两组ALP均显著增高(14 d:12.07±1.67、18.32±2.26比3.43±0.36,F=7.200,P<0.05;21 d:10.74±1.27、14.71±3.18比5.76±0.63,F=6.4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茜素红定量与染色相似,在同期1×10-9 mol/L和1×10-7 mol/L茜素红定量也高于对照组(14 d:5.6±0.8、6.2±1.2比1.0±0.2,F=5.600,P<0.05;21 d:5.8±1.1、7.1±1.8比2.4±0.3,F=5.9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促进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其促骨形成可能与PI3K/Akt信号激活有关。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NTRK重排梭形细胞肿瘤(不包括婴儿纤维肉瘤)是2020年WHO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中一种以分子特征定义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该肿瘤在形态学上形成了一个独特且广泛的瘤谱,免疫组织化学常显示S-100蛋白和CD34双表达,其生物学行为与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他相关激酶融合的梭形细胞肿瘤也陆续报道,它们似乎与NTRK基因重排肿瘤有着相似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考虑到分子病理技术的发展和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提高对这类肿瘤的认知,可能为发生转移或需要术后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多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细胞酶病,以肤色苍白或黄疸、肝脾肿大、严重贫血为特征,治疗以长期规律性输注红细胞、脾切除为主。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PKD,患儿生后出现极重度溶血性贫血,基因检查发现PKLR基因编码区存在2个杂合错义变异,输血治疗后好转。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PKLR基因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极光激酶A (AURKA)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和对预后的判断作用。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并提取HCC患者的mRNA表达谱及临床数据。从正常肝组织与全部肿瘤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与配对肿瘤组织两个方面对TCGA数据库HCC患者的AURKA mRNA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在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中搜索AURKA,分析AURKA在HCC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根据TCGA数据库HCC患者的TNM分期信息,探索AURKA的mRNA在不同分期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TCGA数据库HCC患者的AURKA高、低表达(以中位数为截断值)与生存期长短是否显著相关。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网站公共资源平台中HCC患者的RNA-seq表达谱数据进行外部验证。对TCGA数据库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TNM分期、AURKA的mRNA表达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TCGA数据库中HCC肿瘤组织共有374例,正常肝组织共有50例,其中肿瘤和正常组织来源于同一患者的配对组织共有50对。TCGA数据库中全部HCC肿瘤组织对比正常肝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AURKA的mRNA均显著高表达,并且在蛋白质水平亦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TNM分期的升高,AURKA的mRNA表达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CGA数据库HCC队列中,AURKA的mRNA高表达与HCC不良预后相关,并且在Kaplan Meier Plotter数据库得到验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HR=1.69,95%CI:1.37~2.10)和AURKA的mRNA表达水平(HR=1.03, 95%CI:1.01~1.10)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AURKA在HCC中显著高表达且与HCC的不良预后相关,是HCC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极光激酶A 肝细胞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转胶蛋白(transgelin, TAGL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收集100例PTC组织及对应10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分析PTC组织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TAGLN的表达水平。分别使用质粒和shRNA慢病毒载体过表达和敲减PTC细胞中的TAGLN,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 CCK-8)、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Transwell)检测TAGLN对PT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TAGLN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ing kinase, ER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RT-qPCR结果显示,PTC组织中的TAGLN mRNA表达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无差异(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TAGLN蛋白在PTC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PTC组织中TAGL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上调TAGLN的表达抑制PT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P<0.01),而下调TAGLN的表达促进PT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P<0.01)。在PTC细胞中,过表达TAGLN可降低磷酸化ERK的表达(P<0.05),而沉默TAGLN可增加磷酸化ERK的表达(P<0.01)。结论TAGLN在PTC中表达显著降低且与PTC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转胶蛋白 MAPK/ERK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类型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的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BCR-ABL激酶区突变,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804例CML患者,发生1 093例次TKI耐药,其中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耐药分别为576(52.7%)、238(21.8%)、279(25.5%)例次。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0.5%、63.9%和57.3%,T315I突变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2.3%、27.3%和34.1%。此外,检出率≥5%的突变类型在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为Y253F/H(7.5%)和F359V/C/I(5.6%),在尼洛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59V/C/I(12.2%)、Y253F/H(11.8%)和E255K/V(10.5%),在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17L/V/I/C(11.5%)和E255K/V(5.4%)。多因素分析显示,TKI减停用药史是影响BCR-ABL突变检出的共同因素,无TKI减停用药史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此外,男性、年龄小、无共存疾病、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较长、开始服用当前TKI时为进展期、继发耐药、耐药时处于进展期或血液学耐药与较高比例检出BCR-ABL突变相关。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BCR-ABL突变时间间隔、耐药时当前TKI和总TKI服用时间也与突变检出率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继发耐药与检出T315I突变相关。结论CML患者发生TKI耐药时,半数以上的患者检测出BCR-ABL突变,其中T315I突变比例最高,人口学、疾病状态和TKI用药等临床特征与BCR-ABL突变的检出率和类型相关。

  • 标签: 白血病,髓性,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耐药 BCR-ABL激酶区突变 T315I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