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成分肺结节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7年经本院就诊并经CT诊断为肺结节的111例患者相关资料。所有结节均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并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通过分析不同成分肺结节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评价其临床预后。结果手术切除及获得病理的结节共计117个,其中纯磨玻璃结节37个,混合型磨玻璃结节64个以及实性结节16个,不同成分的结节均多见于女性,尤其是纯磨玻璃结节(pGGN)(83.8%,P=0.027),实性结节的直径显著大于混合型磨玻璃结节(mGGN)和pGGN(P<0.001),不同成分的结节均多位于右肺上叶。所有结节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0%(10/111)。不同成分的结节其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GN病理类型以原位腺癌(AIS)为主(51.4%,P<0.001),mGGN也以AIS为主(37.5%,P=0.001),而实性结节的病理类型主要为浸润性腺癌(IAC)及其他(P<0.001)。恶性肿瘤组结节成分以mGGN为主,良性病变组以pGGN为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恶性肿瘤组与良性病变组结节均好发于右肺上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且恶性肿瘤组与良性病变组在结节大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节的成分与病理类型关系密切,随着结节内实性成分的增多、结节直径的增大,有可能发展为浸润性腺癌。肺结节的CT筛查有利于早期肺癌的诊断与治疗,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结节病,肺 胸外科手术,电视辅助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乳腺黏液癌(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M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分型将患者分为单纯型组31例和混合型组19例。比较不同类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患者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截止最后1次随访,单纯型组患者生存29例,死亡2例;混合型组患者生存15例,死亡4例。两组第1年生存率均为100%,单纯型组3年生存率(100%,31/31)、5年生存率(96.77%,30/31)均高于混合型组(89.47%,17/19;84.21%,16/19),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组与混合型组患者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TNM分期、分子分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MBC患者预后的因素有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病理分型(P<0.05),与年龄、肿瘤长径、肿瘤位置、分子分型无关(P>0.05);TNM分期、淋巴结转移、ER、PR、Her-2、病理分型是影响M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类型MBC的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较大,MBC患者中TNM分期较早、淋巴结转移少、ER阳性、PR阳性、Her-2阳性以及单纯型MBC预后较好。

  • 标签: 预后 乳腺黏液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淋巴瘤及其不同病理类型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为甲状腺淋巴瘤的患者30例。对其临床表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超声图像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3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7例(56.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8例(26.7%),滤泡性淋巴瘤3例(10.0%),灰区淋巴瘤1例(3.3%),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3.3%)。临床表现有短期内颈部肿大(60.0%),伴有压迫症状(46.7%),Ⅲ/Ⅳ区颈部淋巴结肿大(63.3%),甲状腺功能异常(10.0%),合并桥本甲状腺炎(63.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之间在病灶的纵径(P=0.036)、回声特征(P=0.036)以及病灶边缘(P=0.005)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侵袭性之间在回声特征(P=0.005)以及病灶边缘(P=0.020)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短期内增大明显的甲状腺内极低回声肿块,且伴有颈部Ⅲ/Ⅳ区淋巴结肿大时,应怀疑甲状腺淋巴瘤发病。边缘不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片状高回声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缘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网格状回声是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

  • 标签: 超声检查 甲状腺 淋巴瘤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儿童IgA肾病(IgAN)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肾病中心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患儿资料。按血脂是否正常分为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按临床分类将血脂异常组分为以下4组: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组,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gAN患儿252例,男169例,女83例,男/女比为2.04∶1,年龄为(9.3±3.1)岁,34.5%的IgAN患儿伴有高血压;其中血脂异常组170例(67.5%),血脂正常组82例(32.5%);按临床分类将血脂异常组分为高胆固醇血症组(58例,23.0%)、高三酰甘油血症组(16例,6.3%)、混合性高脂血症组(77例,30.6%)及低HDL-C血症组(19例,7.5%)。血脂异常组收缩压、舒张压、伴高血压的比例、血尿素氮、血尿酸及尿蛋白量均高于血脂正常组(均P<0.05),血清白蛋白、血IgA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均低于血脂正常组(均P<0.05)。慢性肾脏病(CKD)1期和CKD 2~5期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5.0%和84.4%,血脂异常组中CKD 2~5期所占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P<0.05)。血脂异常组Lee氏病理分级Ⅲ~V级所占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牛津病理分型结果显示血脂异常组中M1(>50%肾小球系膜区出现系膜细胞增生)和E1(有毛细血管内增生)所占比例均高于血脂正常组(均P<0.05),两组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及新月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类型血脂异常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中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及尿蛋白量均高于其他血脂异常组(均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血脂异常组(P<0.01)。牛津病理分型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组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中E1所占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高血压(OR=2.734,95%CI 1.327~5.632,P=0.006)和低血清白蛋白(OR=0.838, 95%CI 0.791~0.889,P<0.001)是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本中心67.5%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构改变较血脂正常患儿严重,且以伴发混合性高脂血症的IgAN患儿更为明显。伴高血压及低血清白蛋白是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脂异常 肾小球肾炎,IgA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进一步明确非酸反流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可疑存在咽喉反流的349例住院或门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03例,女性46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6.03岁。所有患者均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 MII-pH)监测,监测前行喉镜检查,并记录患者的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RSI)评分和反流体征评分(reflux findings score,RFS),统计咽喉部酸反流和非酸反流事件次数,每一患者按酸反流事件与所有反流事件之比大于50%定义为酸反流为主类型,如果非酸反流事件占比大于50%则定义为非酸反流为主类型。比较不同反流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多个独立样本进行组间比较,定量资料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组间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49例患者行24 h MII-pH检查,结果显示无反流事件组90例,酸反流为主类型组51例,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198例,酸反流和非酸反流事件相等者10例。统计发现无反流事件组的RSI [(10.72±4.40)分]、RFS [(7.70±2.73)分]和反流事件平均次数(0次)均低于酸反流为主类型组[RSI为(13.16±6.62)分,RFS为(10.08±3.03)分,反流事件平均次数为(5.33±3.15)次,P值均<0.05]和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RSI为(13.25±5.54)分,RFS为(8.81±2.54)分,反流事件平均次数为(7.93±5.26)次, P值均<0.05]。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和酸反流为主类型组间的R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的RFS低于酸反流为主类型组(P<0.05)。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的反流事件平均次数高于酸反流为主类型组(P<0.05)。结论咽喉反流中存在酸反流和非酸反流。非酸反流为主类型较酸反流为主类型的RFS低,RSI得分无差异,反流事件平均次数高。非酸反流事件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起一定作用,但是酸反流事件的影响更大。

  • 标签: 疾病特征 反流 食管PH监测 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高血糖危象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和临床特征,为防治高血糖危象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重庆市6家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就诊的高血糖危象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类型分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高血糖高渗状态(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e,HHS)和DKA-HHS三组,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各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到1 668例患者资料,其中DKA组1 388例,HHS组113例,DKA-HHS组167例,2型糖尿病占DKA的比例为90.1%。城镇居民医保、农民和退休人员在三组所占的比例较高,≥60岁患者高血糖危象发生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6年间DKA和HHS的发生率变化较小,而DKA-HHS组显著上升,DKA-HHS组发生休克、意识障碍、住院费用、死亡率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不同类型高血糖危象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有差异,临床上对于≥60岁,DKA-HHS这一类高血糖危象患者应更加重视。重点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指导,以减少糖尿病高血糖危象的发生。

  • 标签: 高血糖危象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血糖高渗状态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7例Dano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Danon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7例Danon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其中6例经编码溶酶体膜相关蛋白2(lysosomal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2,LAMP-2)基因突变检测确诊为Danon病,1例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为Danon病。本文对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超声、骨骼肌及心肌活检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6例,平均就诊年龄(15.4±3.5)岁,平均随访时间(27.7±17.0)个月。临床以心肌肥厚(6/7)、肌力下降(2/7)和学习成绩差(3/7)为主要表现,心电图以预激综合征(6/7)、左心室肥厚(7/7)为特征,超声心动图常提示心肌肥厚(6/7),随着疾病发展出现左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下降(1/7)。其中6例患者骨骼肌肌肉活检结果符合自噬空泡性肌病。3例行心内膜下心肌活检,结果可见心肌细胞大量糖原沉积伴自噬体形成。6例患者行编码LAMP-2基因检测,结果均发现错义突变。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确诊4年后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其余患者均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住院。结论Danon病以肥厚型心肌病、骨骼肌病和智力障碍三联征为临床特点。预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心电图表现,骨骼肌和心肌病理活检可见自噬空泡形成,编码LAMP-2基因检测突变分析可帮助疾病确诊。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Danon病 心肌病,肥厚性 肌力下降 空泡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面部犬咬伤后暴露伤口行一期缝合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了42例头面部犬咬伤创面Ⅲ级暴露患者,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1~81岁。首先以弱碱性冲洗液冲洗创面、彻底清创,11岁以下患儿只注射狂犬疫苗,其他患者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 IU,在创面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0 IU/kg)后行一期缝合手术,术后以倍舒痕(Dermatix)抗瘢痕治疗至少1年。术后观察创面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面部有无畸形、双侧是否对称进行随访,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结果42例中38例(90.4%)甲级愈合;2例(4.8%)乙级愈合,其中1例深度在肌层的下颌部伤口,术后10 d在颈部出现深部脓肿,穿刺引流后治愈;2例(4.8%)丙级愈合。32例患者在术后2~5 d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在38.5 ℃以下,1~2 d后体温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破伤风和狂犬病。术后1~2年随访时,42例中1例术后1年左右面颊部不对称,1例术后1年上睑有瘢痕,睁眼时双眼不对称;40例双侧面部对称,无张口、睁眼和闭眼功能障碍,面部形态恢复满意,VSS评分在1~3分。结论对于头面部犬咬伤暴露伤口,根据狂犬病预防处置规范处理后行一期缝合手术,在预防狂犬病的同时,可有效预防患者面部畸形和严重瘢痕的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头部 面部 咬伤 一期缝合
  • 作者: 杨庆华,张从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云南昆明650118
  • 简介:目的:探究精制抗蛇毒血清救治孕妇毒蛇咬伤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15例被毒蛇咬伤孕妇为研究样本,以精制抗蛇毒血清治疗。探究治疗有效率以及妊娠方式、新生儿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100%,多数孕妇采取自然分娩,新生儿均无畸形并发育正常。结论:对于被毒蛇咬伤孕妇的救治中,使用精制抗蛇毒血清,可以起到良好疗效,也能够降低对新生儿的影响,值得推广。

  • 标签: 精制抗蛇毒血清;孕妇;咬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新生儿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方法复活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确诊为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的冻存菌株,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抗生素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临床检查结果、细菌耐药性和预后。结果共复活29株克雷伯菌,经分子鉴定22例(75.9%)纳入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败血症组,7例(24.1%)纳入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Kqu)败血症组。Kpn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大于Kqu组[(33.1±3.2)周比(30.6±0.9)周,(1 847±677)g比(1 416±121)g],腹胀发生率低于Kqu组[4.5%(1/22)比42.9%(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非特异性检查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pn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丁胺卡那的敏感度为100.0%,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Kqu对药物的敏感度普遍高于Kpn,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为100.0%。两组患儿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克雷伯菌败血症以Kpn为主,Kqu败血症更多见于小胎龄和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且腹胀为首发症状多于Kpn败血症,临床需警惕并尽早选择敏感抗生素。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肺炎克雷伯菌 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细胞瘤眼底表现等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12只眼)临床确诊为视网膜细胞瘤患者,整理记录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及分析瘤体大小、位置,眼底表现,退化类型等。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确诊年龄5~39岁,中位数为14岁;单眼发病8例,累及双眼2例。最常见首发症状为斜视4例,其余为视力差、眼前黑影或遮挡、体检发现异常。瘤体平均最大基底径为5.70 mm(范围2.69~8.69 mm),平均厚度为2.28 mm(范围0.61~3.76 mm)。12只眼均为单灶瘤体,后极部瘤体5个,中周部瘤体5个,周边部瘤体2个。眼底表现:10个瘤体为半透明视网膜占位病变,11个瘤体内含有钙化团,12个瘤体周围均伴边界明显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6个瘤体伴脉络膜萎缩改变。退化类型:1型瘤体2个,2型瘤体1个,3型瘤体9个,无4型瘤体。1例患者对侧眼合并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检测提示RB1基因突变。平均随访28.7个月,所有患者瘤体均稳定,无恶性转化表现。结论视网膜细胞瘤是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视网膜肿瘤,具有半透明视网膜占位病变等特征性眼底表现,应予以定期随访。(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26-530)

  • 标签: 视网膜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 基因检测 随访研究 视网膜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肠白塞病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诊断为肠白塞病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并发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针刺试验结果;消化道受累部位、溃疡形态;同时比较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肠白塞病患者中,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26例(55.3%);消化系统症状以腹痛最常见,其他依次为腹泻、纳差、腹胀和肛周脓肿,发生率分别为80.9%(38/47)、46.8%(22/47)、42.6%(20/47)、36.2%(17/47)、2.1%(1/47);并发症以消化道出血、肠穿孔、肠梗阻为主,发生率分别为40.4%(19/47)、4.3%(2/47)、4.3%(2/47);37例(78.7%)存在不同程度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5 g/L),36例(76.6%)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36例(76.6%)红细胞沉降率加快,22例(46.8%)存在轻度以上的贫血(血红蛋白<90 g/L);针刺试验阳性25例(53.2%);消化道受累部位依次为末端回肠和回盲部、结肠、食管、十二指肠和空肠、胃、直肠,分别占57.4%(27/47)、27.7%(13/47)、23.4%(11/47)、23.4%(11/47)、17.0%(8/47)、8.5%(4/47);47例(100.0%)均出现口腔溃疡,62.1%(18/29)的患者内镜下表现为多发溃疡,按形态依次为圆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分别占48.3%(14/29)、34.5%(10/29)、17.2%(5/29)。女性肠白塞病患者的外阴溃疡发生率高于男性肠白塞病患者[85.7%(18/21)比30.8%(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89 ,P<0.01);女性与男性肠白塞病患者的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发生率和针刺试验阳性率比较[100.0%(21/21)比100.0%(26/26)、85.7%(18/21)比76.9%(20/26)、42.9%(9/21)比50.0%(13/26)、52.4%(11/21)比58.3%(14/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肠白塞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外阴溃疡等,女性肠白塞病患者较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外阴溃疡;内镜下表现以多发溃疡多见,按形态依次为圆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好发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回盲部最多见,其他依次为结肠、食管等部位。

  • 标签: 肠白塞病 临床特征 消化道症状 内镜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囊肿(PC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陕西省人民医院2012年11月—2021年11月病理检查确诊PCs的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1~65岁(中位年龄45岁)。患者均行PCs切除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结果15例患者中有14例为自查或体检时发现颈部包块,1例以咳嗽为首发症状,患者均无其他临床表现。所有患者术前血钙、血磷均在正常范围,甲状旁腺素、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12例在甲状腺左叶或右叶下极,3例在甲状腺腺体内,2例位于胸骨后方纵隔内,1例位于右侧Ⅵ区淋巴结区。超声结果显示颈部见囊性液暗区,边界清;CT示平扫颈部见类圆形薄壁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理检查大体标本示,PCs长径1~7(4.33±1.47)cm,囊内多含无色清亮液体;镜下示纤维囊壁内见挤压呈巢状及条索状的甲状旁腺组织,其主要由主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甲状旁腺组织均嗜铬素A阳性表达,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突触素均阴性表达。结论PCs临床少见,解剖位置多变,又缺乏特异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囊壁内典型甲状旁腺组织是其主要病理特征,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 标签: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囊肿 病理检查 体征和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跑步机擦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8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12例跑步机擦伤患儿的病历资料。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伤后就诊时间、受伤环境及原因、擦伤部位、擦伤面积、擦伤深度、创面治疗方法及结局。结果(1)本组患儿中男5例、女7例,年龄为2~6岁。3例患儿伤后当天就诊,9例患儿伤后7~15 d就诊。(2)本组患儿均在家中受伤,主要为在父母使用跑步机时接触运行中的跑步机擦伤,接触部位主要为后侧履带轮轴与下缘金属板之间的缝隙处。(3)本组患儿均存在手部擦伤,示指、中指、环指为常见受累手指,擦伤面积为2 cm×2 cm~8 cm×5 cm,均为深Ⅱ度及以上擦伤。(4)本组患儿主要于门诊治疗(9例),行保守治疗(10例);11例患儿局部形成瘢痕,经抗瘢痕治疗及功能锻炼后康复情况良好,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跑步机擦伤患儿手最易受伤,且示指、中指、环指常受累;创面面积一般较小,且多为深度擦伤。

  • 标签: 儿童 事故预防 跑步机擦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鼓室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干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例不同部位鼓室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案和随访结果,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36例鼓室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的2例鼓室骨瘤患者病变分别来源于中鼓室的鼓岬和砧骨,均无明显的病因和诱因,鼓膜完整,听力学检查为传导性听力损失。鼓岬来源的骨瘤患者磨除骨瘤、听骨链完整保留并恢复活动,砧骨来源的骨瘤患者切除骨瘤、取出砧骨、置入人工听骨,2例患者术后气骨导差均基本消失。分析文献报道的36例(38耳)鼓室骨瘤患者发现,平均年龄26.5岁,源于鼓岬者最多,占39.5%(15/38),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感。结论鼓室骨瘤患者以鼓膜完整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为临床特征,病变最常见的来源为鼓岬,手术切除病灶、保持或重建听骨链可恢复或改善听力。

  • 标签: 骨瘤 中耳 听觉丧失,传导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烟雾病(MMD)的脑电图(EEG)特征临床表现,探讨EEG在儿童MMD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行EEG检查高度提示脑血管疾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为MMD的12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EEG及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儿中男9例,女3例;起病年龄3.0~8.7岁。12例患儿中,10例为发作性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或乏力,1例为发作性摔倒,1例为发作性姿势异常。12例患儿EEG背景活动基本正常,发作间期EEG:8例正常,1例为界线性,3例异常(1例为双侧前头部较多量慢波,觉醒期显著;1例为双侧额极多量不规则δ活动,觉醒期明显;1例为稍多量多灶性δ慢波,右侧额极稍突出)。过度换气(HV)诱发试验均异常,4例出现慢波重建:HV停止0.5~1.0 min出现局灶性δ慢波(多为前头部)进展为弥散性慢波,症状缓解后为长时间存在的局灶性慢波(多为前头部),共持续5~9 min;8例在HV中出现不对称慢波且延迟消失:HV开始1.5~2.0 min出现局灶性慢波(多为前头部),进展为弥散性慢波,症状缓解后长时间存在局灶性慢波(多为前头部),共持续5~10 min。其中11例在HV中出现短暂脑缺血症状,与主诉症状基本一致,症状持续时间多短于EEG慢波消失时间,1例未出现明显伴随症状。3例患儿头颅MRI提示大脑局部软化灶或异常信号,主要为额、顶叶及基底核区。1例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双侧大脑半球脑沟内高信号影。12例头颅MRA均提示MMD。结论儿童MMD临床症状多为发作性肢体无力;慢波重建,或不对称慢波出现且延迟消失高度提示MMD;这2种异常脑电模式的持续时间较长,多为前头部局灶性δ慢波演进展为弥散性慢波,最后限局于前头部。

  • 标签: 儿童 烟雾病 脑电图 过度换气 慢波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常见、少见和罕见原发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其年龄和性别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72 437例原发食管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均来自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食管和贲门癌临床诊疗、病理和随访信息数据库(1973年9月至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食管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类标准(2019年)进行诊断和分类。对WHO诊断和分类标准中未标注的食管肿瘤,按照术后病理诊断和类型单独进行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结果纳入的食管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明确病理诊断共32种组织病理学类型,其中10种在WHO分类中未标注。根据其发生频率,分为常见(食管鳞状细胞癌,占97.1%)、少见(食管腺癌,占2.3%)和罕见(主要是食管小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占0.6%)3种类型。食管常见、少见和罕见原发恶性肿瘤均以男性多见,其中食管腺癌差异最明显(男∶女,2.67∶1),其次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男∶女,1.78∶1)和罕见恶性肿瘤(男∶女,1.71∶1)。食管常见肿瘤(鳞状细胞癌)以胸中段为主(65.2%),而食管少见肿瘤(腺癌)以胸下段为主(56.8%),罕见肿瘤中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以胸下段为主(51.7%和66.7%),其余罕见恶性肿瘤以胸中段为主。结论明确病理诊断的32种食管原发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中,最常见肿瘤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少见肿瘤为食管腺癌,罕见肿瘤以食管小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为主;均以男性多见;食管常见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以胸中段为主,而少见肿瘤食管腺癌以胸下段为主,罕见肿瘤中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以胸下段为主,其余罕见恶性肿瘤以胸中段为主。

  • 标签: 食管肿瘤 肿瘤组织学类型 临床病理 性别 发病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肺部影像学特征,为新冠肺炎的诊治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治疗的27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分组,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指标和胸部CT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与疾病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278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130例(占46.8%),女性148例(占53.2%);20~69岁人群占88.8%(247/278);有238例(85.6%)患者合并1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病例来源以输入性病例为主(201例,72.3%),其中武汉输入89例,占全部输入性病例的44.3%。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男性构成比、年龄和基础疾病数均逐渐增加,且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发热、干咳、畏寒或寒战、疲倦乏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与比例(NEU%)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高〔WBC(×109/L):5.7±3.1、6.5±2.4比5.4±1.7、4.9±1.6,NEU(×109/L):4.4±3.1、4.9±2.5比2.8±1.2、2.9±1.3,NEU%:0.72±0.13、0.73±0.14比0.51±0.12、0.59±0.11,均P<0.01〕,而淋巴细胞计数(LYM)与比例(LYM%)、血小板计数(PLT)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低〔LYM(×109/L):1.0±0.4、1.2±0.8比2.1±0.9、1.5±0.6,LYM%:0.21±0.11、0.20±0.12比0.40±0.11、0.32±0.11,PLT(×109/L):177.1±47.8、157.7±51.6比215.3±59.7、191.8±64.3,均P<0.05〕;危重型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最低、总胆红素(TBil)水平最高,与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b(g/L):33.0±5.8比42.8±4.4、39.6±5.1、34.4±4.2,TBil(μmol/L):20.1±12.8比12.0±8.7、10.9±6.3、12.2±8.3,均P<0.01〕;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明显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LDH(μmol·s-1·L-1):5.6±2.2、5.0±2.9比2.8±0.9、3.3±1.2,cTnI(μg/L):0.010(0.006,0.012)、0.010(0.006,0.012)比0.005(0.003,0.006)、0.005(0.001,0.008),均P<0.01〕;重型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轻型、普通型和危重型患者更高〔mg/L:43.3(33.2,72.1)比22.1(16.2,25.7)、29.7(19.8,43.1)、25.8(23.0,36.7),P<0.01〕,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高〔μg/L:0.17(0.12,0.26)、0.13(0.09,0.24)比0.06(0.05,0.08)、0.05(0.04,0.09),P<0.01〕。典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为:普通型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重型主要表现为多发的磨玻璃影、浸润影或实变影,与普通型患者相比,其病灶增多,病灶范围扩大至双肺;危重型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实变伴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各叶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大部分呈磨玻璃样密度,个别显示部分肺实变。结论男性、高龄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是新冠肺炎高危人群,应当密切关注其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风险;CT影像学特征可作为临床诊治方案中判断患者处于重型和危重型的重要补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分型 临床特征 CT
  • 作者: 张筱娴 姜磊 王春燕 顾莹莹 李龙光 夏亭亭 黄莹 黄培楷 张清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州 510120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呼和浩特 01001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广州 51012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广州 510120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惠州 516001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胸部受累Castleman病(CD)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及诊治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9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入院的胸部受累CD患者30例,将其分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组、不伴BO的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CD)组及不伴BO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总结其特征。结果30例患者中,5例(16.7%)纳入BO组,18例(60.0%)纳入不伴BO的UCD组,7例(23.3%)纳入不伴BO的MCD组。不伴BO的MCD组中位年龄明显大于BO组[(49.29±5.39)岁对(27.20±3.76)岁,P=0.005]和不伴BO的UCD组[(49.29±5.39)岁对(37.17±2.87)岁,P=0.034]。胸部症状在BO组(100%)和不伴BO的MCD组(71.4%)多见,而不伴BO的UCD组无胸部症状。贫血及IgG增高仅在不伴BO的MCD组出现(发生率均为57.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及低氧血症在BO组(发生率分别为40.0%和60.0%)及不伴BO的MCD组(发生率分别为57.1%和28.6%)均可出现。BO组患者的肺功能均表现为极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CT所示肺实质受累率:BO组为100%;不伴BO的MCD组为57.1%,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不伴BO的UCD组为11.1%,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不伴BO的MCD组的淋巴结短径明显小于BO组[(1.83±0.51)cm对(4.73±1.63)cm,P=0.006]和不伴BO的UCD组[(1.83±0.51)cm对(3.62±0.26)cm,P=0.011]。BO组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100%),不伴BO的UCD组88.9%为透明血管型,而不伴BO的MCD组以浆细胞型为主(57.1%)。BO组患者均出现口腔溃疡,在肿物切除术后予免疫调节剂治疗,溃疡症状缓解,但肺部症状仍进行性加重。不伴BO的UCD组主要治疗方式为胸腔镜下肿物切除,不伴BO的MCD组主要治疗方式为化疗、免疫调节剂、靶向治疗等。结论三组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影像学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均有所不同,此分类能促进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Castleman病 胸部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 简介:摘要眼球震颤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后天获得性眼球震颤,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及有限的诊疗措施使其成为眼科诊疗的疑难杂症之一。近年来,视频眼震电图及数字化眼动仪等用于量化评估眼球震颤的程度及治疗效果;在治疗方面,除传统的手术方式外,可采用视光学手段(矫正屈光不正、配戴三棱镜)、生物反馈治疗、药物(加巴喷丁和美金刚胺)治疗及知觉训练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28-235)

  • 标签: 眼球震颤 先天性眼球震颤 获得性眼球震颤 代偿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