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精制抗蛇毒血清救治孕妇毒蛇咬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15例被毒蛇咬伤孕妇为研究样本,以精制抗蛇毒血清治疗。探究治疗有效率以及妊娠方式、新生儿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100%,多数孕妇采取自然分娩,新生儿均无畸形并发育正常。结论:对于被毒蛇咬伤孕妇的救治中,使用精制抗蛇毒血清,可以起到良好疗效,也能够降低对新生儿的影响,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缩短蛇咬伤患者应用抗蛇毒血清时间,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本次实验样本数量共计60例,样本收入时间在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之间,同时按照活动实施前后将实验样本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应满足本次实验统计学研究需求将活动前后蛇咬伤患者应用抗蛇毒血清的时间指标设为统计学计算类目。结果:在开展活动后,观察组患者入院至医生就诊时间为(12.31±1.23)min,就诊至输注抗蛇毒血清时间为(31.24±2.01)min,输注抗蛇毒血清时间为(89.62±2.16),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蛇咬伤患者治疗中,有助于缩短患者应用抗蛇毒血清时间,促进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妇产前梅毒的感染情况,探讨产前梅毒血清学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TRUST法对产检标本进行初筛,初筛阳性标本采用TPPA法进行确诊,对3年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检测标本3125例,其中阳性标本115例,阳性率3.68%;其中显性感染27例,隐性感染88例,隐性感染者明显多于显性感染者,2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71,p<0.05);其中2011年检出阳性标本34例,2012年检出阳性标本37例,2013年检出标本44例,阳性率分别为3.54%,3.29%,3.89%,3年检测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60,p>0.05)。结论非常有必要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梅毒感染患者,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简介:目的:探讨母婴血型不合的孕妇血清中IgG型抗A(B)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关系。方法:分析2011-06—2013—06在剂门市石化医院输血科、检验科进行检查的41例夫妇血型不合O型RhD(+)孕妇及其相应的新生儿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通过母体效价检测卡检测ABO系统IgG型抗A、抗B的效价:在检测的41例夫妇中,效价≥64的有35例,其中HDN(+)的有13例,HDN(-)的有22例;在高效价(≥256)的16例中,HDN(+)的有9例,HDN(-)的有7例;效价〈64的6例中只有1例HDN(+)。用ELISA方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血清中抗A(B)IgG亚型:在41例新生儿标本中,IgG1亚型的浓度在HDN(+)组和HDN(-)组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他亚型无显著差异。在41例0型孕妇血清中,IgG1亚型的浓度在HDN(+)组和HDN(-)组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他亚型无显著差异。结论:孕妇血清中IgG型抗A(B)的抗体量与新生儿溶血有一定的相关性,母亲体内血型抗体IgG1的含量过高,胎儿发生HDN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通过这些检测,可以指导临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简介:血栓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及PTCA术后再狭窄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血小板栓塞形成的机制研究表明:血浆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GPIb的相互作用在止血过程和血栓形成的早期阶段起着关键作用.vWF主要来源内皮和巨核细胞,作为分子桥介导血小板和内皮下胶原的粘附反应,与GIb结合位点位于vWF分子509~695残基之间A1重复区的二硫环上.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白蛇毒血凝酶/立止血致心房颤动抢救治疗。方法对2例白蛇毒血凝酶/立止血致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及时抢救治疗,恢复良好。结论白蛇毒血凝酶/立止血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致心房颤动罕见。但少部分患者仍可发生严重心房颤动,特别在多次重复应用更易发生。值得临床医生警惕。但如果发现及时、抢救治疗及时,一般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 白蛇毒血凝酶 /立止血致 心房颤动抢救治疗。 方法: 对 2 例 白蛇毒血凝酶 /立止血致 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经及时抢救治疗,恢复良好。 结论: 白蛇毒血凝酶 /立止血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致 心房颤动罕见。但少部分患者仍可发生严重 心房颤动,特别在多次重复应用更易发生。值得临床医生警惕。但如果发现及时、抢救治疗及时,一般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