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拇畸形的X线表现,探讨该类型复拇畸形的X线分型。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治疗264例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拇畸形,根据X线片所示桡、尺侧指的相对发育程度,可将复拇畸形分为四大类型。A型,桡、尺侧指发育基本一致;B型,桡侧指更加发育不良;C型,尺侧指更加发育不良;D型,桡、尺侧指远近端发育不平衡。综合发育程度和骨关节力线情况,可进一步分出亚型。B型病例可分为5个亚型。B1型,尺侧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力线异常;B2型,尺侧指掌指关节力线异常;B3型,尺侧指力线无明显异常;B4型,尺侧指近节指骨畸形肥大,且力线异常;B5型,桡侧指为漂浮拇指。其余类型病例无亚型。结果以X线片上桡、尺侧指的相对发育程度和骨关节力线情况,本组分为A型41例,B型216例。其中B1型64例,B2型54例,B3型63例,B4型26例,B5型9例;C型1例,D型6例。结论该分型方法的依据明确,能较全面反映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拇畸形骨关节的病理解剖机制,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前视型线阵超声内镜以其独特的结构优势,突破了传统介入性超声内镜的局限。除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外,前视型超声内镜在胃肠道及邻近器官病变的诊断、胰胆管引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介入性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扩大。本文就目前前视型线阵超声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生理情况下人体的血压和心率存在昼夜节律,表现为清晨醒来后逐渐升高,于中午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至夜间睡眠时至少降低10%~20%。非勺型心率是指夜间心率较白天下降程度小于10%。有报道心率增快尤其是夜间心率增快,对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非勺型心率可独立于非勺型血压及血压水平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此外,非勺型心率与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及一般老年人群亚临床心脏损伤有关。本综述将着重讨论夜间心率升高和非勺型心率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心率昼夜节律紊乱的可能机制。时间疗法有望成为纠正心率昼夜节律异常、改善心血管预后的新型疗法,但还需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诊断非钙化型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非钙化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行超声检查和乳腺钼靶X线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诊断符合率(94.79%,91/96)高于超声检查(75.00%,72/96),P<0.05。乳腺钼靶X线与超声检查检测的肿瘤形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钼靶X线检测出肿瘤长径>2 cm者50例(52.08%),肿瘤长径≤2 cm者46例(47.92%);超声检查检测出肿瘤长径>2 cm者53例(55.21%),肿瘤长径≤2 cm者43例(44.79%);两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189,P>0.05)。结论在非钙化型乳腺癌诊断中,乳腺钼靶X线检查符合率高与超声检查,诊断临床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搬移后牵张成骨不良的X线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胫骨骨搬移患者321例,其中42例(13.1%)X线片显示成骨不良;男27例,女15例;年龄4~65岁,平均33.1岁;成骨不良发生部位:胫骨近端26例,胫骨干3例,胫骨远端13例。胫骨缺损长度为3.5~21.7 cm,平均6.7 cm。胫骨骨搬移并发的牵张成骨不良根据X线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纵向型缺损,横向型缺损,虫蚀型缺损,全长型缺损。治疗的主要流程为:全身评估、局部评估、调架刺激和手术干预。调架刺激方法包括减调、停调、回调、手风琴技术,手术干预主要为二处截骨和植骨。使用外固定指数评估牵张成骨愈合及矿化情况,以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系统评估肢体功能。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71±11.7)个月(范围24~72个月)。成骨不良分型:纵向型缺损25例(59.5%,25/42),横向型缺损8例(19.0%,8/42),虫蚀型缺损2例(4.8%,2/42),全长型缺损7例(16.7%,7/42)。经治疗后,除2例截肢外,其余40例成骨不良均愈合,恢复行走功能。40例外固定指数为1.55~2.83个月/cm,平均1.76个月/cm。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标准:优27例,良10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92.5%(37/40)。治疗后再次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3例),骨搬移段轴向偏移(4例),马蹄足(2例),截肢(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2%(11/42);经对症处理后均纠正。结论根据X线表现,胫骨骨搬移中的截骨处成骨不良可分为纵向型缺损、横向型缺损、虫蚀型缺损、全长型缺损;按分型采用全身及局部对症治疗、调架刺激和手术干预,成骨不良的补救结果优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TriGen交锁髓内钉联合带线锚钉技术治疗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内翻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们采用TriGen交锁髓内钉联合带线锚钉技术对23例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内翻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Neer Ⅲ型15例,Neer Ⅳ型8例。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测量肩关节活动范围,并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个月,未出现伤口感染、肩袖损伤、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ASES评分为(91.00±3.04)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0.00±3.21)分、VAS疼痛评分为(0.42±0.38)分。结论对于Neer Ⅲ、Ⅳ型复杂肱骨近端内翻型骨折,采用TriGen交锁髓内钉联合带线锚钉技术治疗,增加了对肱骨大小结节固定的强度,符合整体固定理念,利于早期功能康复,术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可靠的微创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O形臂X线机微创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40.4 ± 15.5)岁]。依据骨折AO分型,均属C型骨折。32例采用O形臂X线机导航下TiRobot机器人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TiRobot组),21例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进行微创内固定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置入透视时间、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术后1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术后1周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骨盆功能恢复效果。记录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3.2 ± 0.3)个月]。TiRobot组手术时间为(85.2 ± 6.9)min,对照组为(101.0 ± 6.7)min(P <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iRobot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为6(5,7)s,对照组为10(10,15)s(P < 0.05)。TiRobot组螺钉置入位置优3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31/32);对照组优15例,良2例,可4例,优良率为76%(17/21)(P < 0.05)。两组术后1周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两组Matta影像学骨盆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如螺钉松动或断裂、异位骨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O形臂X线机导航下TiRobot机器人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较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提高螺钉置入位置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肘关节侧位X线片肱骨前缘线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关系,评估儿童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即时屈肘功能丢失角度的可能。方法通过医院PACS系统筛选2008年1月到2020年3月拍摄的1~14岁患儿中包含肘关节标准侧位片的正常肘关节X线片,并将图像导入Adobe Photoshop 14.0软件,认为制造矢状面倾斜角度不同的骨折线,并模拟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后远折端矢状面旋转,记录远折端旋转角度即为肘关节屈曲功能丢失角,并每3岁为一组进行分层,分析肘关节屈曲功能丢失角与年龄及骨折线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儿童Gartland ⅡA型肱骨髁上骨折后,远折端旋转至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与肱骨前缘线相切时,屈肘功能角约丢失19.4°±4.9°,范围在11°~30°。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4岁组平均屈肘功能丢失角度分别为14.3°±4.2°、18.4°±3.6°、20.6°±3.6°、20.7°±4.0°和24.0°±4.8°,组间比较,除7~9岁和10~12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肘关节屈肘功能丢失角度年龄趋势图显示,在相同年龄下骨折线角度为0时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最多,且随年龄增大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有增加趋势。骨折线角度及年龄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控制变量为骨折线角度时,年龄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为0.731(P<0.05);在控制变量为年龄时,骨折线角度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为-0.739(P<0.05)。结论儿童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会随患儿年龄增大而增大,随骨折线矢状面倾斜角度增加而减小。如果肱骨前缘线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前缘相切,屈肘功能即时丢失约19°。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摄影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5例DCIS患者共514个病灶的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全部DCIS病灶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型(215个病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282个病灶)和三阴性型(17个病灶)。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如病变类型,钙化性病变的钙化形态、分布,乳腺构成及BI-RADS分类情况。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DCIS患者影像表现分布的差异,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ER阳性型44.7%(96/215)表现为阴性或非钙化性病变;HER2阳性型41.1%(116/282)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三阴性型82.4%(14/17)为钙化性病变,包括单纯钙化(7/17)和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7/17)。DCIS HER2阳性型与ER阳性型在病变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747,P=0.003)。细线样/细小分支状钙化(34/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无定形钙化(67/119)多见于ER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7.498,P<0.001)。团簇状分布钙化(59/119)多见于ER阳性型,线样/段样分布(76/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123,P=0.004)。结论DCIS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学免疫组化不同分型有一定关系,认识其X线表现有助于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与"O"型臂X线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4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2例在"O"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O-arm组),男24例,女8例,年龄(34±6.2)岁(范围24~68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1型3例,C1.2型8例,C1.3型21例,骶骨骨折根据Denis分区:Ⅰ区17例,Ⅱ区8例。10例应用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机器人组),男8例,女2例,年龄(36±5.2)岁(范围19~6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1型1例,C1.2型2例,C1.3型7例,骶骨骨折Denis分区:Ⅰ区5例,Ⅱ区2例。对于明显移位的骨盆骨折,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评分评价两组病例临床疗效;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导针调整次数、术中透视时间、螺钉位置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arm组和机器人组术后CT平扫检查确认所有螺钉位置均满意,随访时间(8.2±2.5)个月(范围6~12个月)。O-arm组术中每一枚螺钉调整次数为(1.56±0.02)次,机器人组(0.34±0.0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O-arm组每一枚螺钉置入所需透视时间为(7.36±2.63)s,机器人组(6.80±3.20)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m组手术时间(53.86±15.06)min,机器人组为(52.52±15.1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置入的位置分布: O-arm组共置入骶髂螺钉64枚,螺钉位置评价全部为优,优率100%;机器人组置入螺钉20枚,螺钉位置评价全部为优,优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m组骨折愈合时间(34.6±8.6)周,机器人组(33.4±9.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arm组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28例,良4例,优良率100%;机器人组:优8例,良2例,优良率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O-arm组Majeed评分55~87分,其中优17例,良9例,可6例,优良率81.2%(26/32);机器人组76~95分,其中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9/10);两组Majeed评分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玑骨科机器人系统与"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手术精准、安全、微创,降低对患者及术者的辐射损害,临床效果均满意,是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理想新方法;天玑骨科机器人手术操作程序化,标准化,更为稳定,学习曲线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原发鼻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一线接受P-GEMOX方案化疗的7例原发鼻外鼻型NKTCL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7例原发鼻外鼻型NKT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1岁(27~74岁),男性多见(6例);原发及侵犯的鼻外部位包括回盲部、淋巴结、皮肤、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系统等。患者一线采用P-GEMOX方案化疗,虽部分患者能获得短暂疗效,但最终所有患者均快速进展并死亡,总生存期2周至21个月。结论P-GEMOX方案一线治疗原发鼻外的鼻型NKTCL近期疗效尚可,但远期疗效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成像(contrast enhanced energy spectrum mammography,CESM)、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估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62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其分子分型分为Luminal A型组(n=41)、Luminal B型组(n=69)、Her-2过表达型组(n=32)、三阴性型组(n=20),均行CESM、DCE-MRI、DWI检查,比较4组CESM影像特点及流入率(wash in rate,WIR)、最大强化程度(maximum enhancement,ME)、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ADC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ESM影像特点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对MRI相关参数评估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4组钙化特点无显著差异(P>0.05);4组肿块直径、肿块形态、肿块边界、强化、腋下淋巴结肿大特点及ME、TTP、WIR、ADC有显著差异(P<0.05);钙化与乳腺癌分子分型无相关性(P>0.05);肿块直径、肿块形态、肿块边界、强化、腋下淋巴结肿大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WIR联合ADC评估三阴性型乳腺癌的AUC为0.898(95% CI:0.846~0.950),准确性为82.65%,cut-off值为0.653;ME评估Luminal B型乳腺癌的AUC为0.678(95% CI:0.591~0.765),准确性为72.10%,cut-off值为0.442;TTP评估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AUC为0.773(95% CI:0.691~0.855),准确性为73.45%,cut-off值为0.469。结论CESM、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有望应用于评估乳腺癌分子分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市北京基因型MTB的流行风险因素及其与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各区县MTB菌阳临床株1 140例,采用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方法鉴定北京基因型与非北京基因型MTB;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 140株MTB临床分离株中,北京基因型941株(82.5%),非北京基因型199株;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663例(70.5%),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124例(6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95%CI):1.442(1.048~1.985)];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441例(46.9%),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78例(39.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OR (95%CI):1.368(1.001~1.869)];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年龄≥65岁的患者129例(13.7%),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40例(20.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95%CI):0.631(0.426~0.936)];北京基因型菌株中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fx)、阿米卡星(Amikacin, Am)、卷曲霉素(Capreomycin, Cm)、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PAS)的耐药率分别为5.5%(52/941)、1.3%(12/941)、3.2%(30/941)和3.0%(28/941),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对以上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0.6%(21/199)、8.5%(17/199)、12.6%(25/199)和11.6%(23/199),二者对4种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北京基因型菌株中耐多药(MDR)菌株58株(6.2%),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MDR菌株19株(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基因型MTB在北京广泛流行且在男性人群和流动人口中的比例较高;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相比,北京基因型菌株对Lfx、Am、Cm及PAS的耐药率低,但MDR-TB患者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否依据听力曲线类型对突发性聋(突聋)中的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型,明确不同听力曲线类型与突聋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2015年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将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全国33家医院收治的1 024例(其中男492例,女53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2岁)单侧突聋患者分为低频、高频、平坦及全聋型突聋4型;将其中402例平坦型突聋患者依据听力曲线类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平坦一致型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平坦上升型与低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下降型与高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一致型与全聋型突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影响平坦型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平坦上升、平坦下降、平坦一致型突聋3组的痊愈率分别为70.7%、17.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84,P<0.001);而年龄、性别、发病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坦型突聋痊愈的影响因素为:是否伴有头晕[OR=0.459,95%可信区间(CI):0.271~0.777]、听力曲线类型(OR=0.721,95%CI:0.530~0.981)和发病至就诊天数(OR=0.903,95%CI:0.835~0.978),P值均<0.05。平坦上升型与低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下降型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的痊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坦一致型与全聋型突聋的平均纯音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为(69.1±18.9)dB HL和(101.7±17.7)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0,P<0.001),痊愈率分别为34.0%和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12,P<0.001)。结论可对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平坦一致型。其中平坦上升型痊愈率与低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好;平坦下降型痊愈率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差;平坦一致型痊愈率高于全聋型突聋,PTA在平坦一致型和全聋型突聋的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基于X线片的后足力线拍摄和测量方法,及其对平足患者的评估准确性。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自2018年1—12月收治的28例(40足)平足患者(平足组),20名(40足)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自主设计的Saltzman位拍摄架,分别进行10°、15°、20°、25°、30°后足力线位X线拍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侧别、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比较对照组标准Saltzman位(20°位)X线片改良胫骨后足角(THA)测量法与van Dijk法和改良van Dijk法测量后足力线角度的结果;比较三种测量方法对照组THA的测量结果与文献报道的负重CT下测量THA结果的差异。观察所有影像学资料在五种投射角度下胫距关节的可见率,并评估改良THA测量方法在不同投照角度的差异。通过改良THA法,测量平足患者的后足外翻角度。结果平足组患者与对照组年龄、性别、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种测量方法的组内一致性均为优,改良THA测量法一致性最佳(组内相关系数为0.928);对照组中改良THA法测量的后足力线角度大于van Dijk法和改良van Dijk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92, P<0.01);改良THA测量结果与负重CT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距关节可见率:对照组10°、15°、20°投射均可见(100%,40/40),25°投射部分可见(70%,28/40),30°位均不可见(0%,0/40);平足组10°投射均可见(100%,40/40),15°、20°投射部分可见(分别为80%、32/40,45%、18/40),25°和30°均不可见(0%,0/40)。对照组的改良THA法测量值在10°、15°、20°投射分别为4.84°±1.81°、4.96°±1.77°、4.94°±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0, P>0.05);平足组在10°、15°、20°投射均可见18足,其改良THA法测量值分别为13.58°±3.57°、13.62°±3.83°、13.38°±4.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97, P>0.05)。结论改良THA测量方法操作简单,存在较高的组内一致性,可以用于后足力线评估。对于平足患者,基于10°位X线拍摄,采用改良THA法测量后足力线角度,可以准确地反映后足外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