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形态上易混淆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外科诊治的77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和标本,观察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77例患者发病年龄33-72岁,平均50.1岁。大体观察肿物68例单灶,9例多灶,直径0.7-10cm,平均2.3cm,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39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粘液癌2例,腺样囊性癌2例,特殊类型癌1例,腺癌1例,叶状肿瘤1例,假性髓样癌1例,混合性癌23例。结论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可以鉴别易混淆的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9月152例乳腺癌患者为例,其中ILC患者20例,IDC患者132例。以两组患者个人信息,病情状况,激素水平以及病理分型情况对比其病理特征,同时对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患者年龄大小情况,ER,PR,Her-2,Ki-67阳性表达情况与阴性表达情况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数量ILC与IDC(P>0.05)。结论:对比ILC患者ER、Her-2、Ki-67阳性率均高于IDC,其中PR阳性率ILC低于IDC。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图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方法对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结果经过统计,45例患者的浸润性导管癌形态学分型情况位团块型(21例)、结节型(19例)、囊实型(5例);肿块形状为不规则形(24例)、圆形(17例)、卵圆形(4例);边缘形态情况为不规则(27例)、规则(12例)、浅分叶(6例);内部回声情况位低回声(39例)、等回声(6例);钙化(34例)、无钙化(11例);淋巴结转移(17例)、不转移(28例);血流分级情况0级(3例)、1级(3例)、2级(21例)、3级(18例)。结论利用超声诊断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疾病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病症、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其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以及生命的一种恶性肿瘤之一,所以我院将会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浸润特征与保乳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8月我院接受治疗104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研究乳腺癌疾病的病症,对其大小、腋淋巴结肿瘤侵润的距离等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无乳头溢液的肿瘤患者的肿瘤<2cm,距离肿瘤1.5cm侵润患者的阳性率达到了100%,无乳头溢液的肿瘤患者的肿瘤2-3cm,距离肿瘤2.0cm侵润患者的阴性率达到了100%,肿瘤大于3cm的患者,距离肿瘤为2.5cm侵润患者的阴性概率100%。结论我们在进行乳腺侵润性导管癌症手术时,要结合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情况来确定进行手术能否保乳和保乳的安全性范围,这样才能使得手术更安全,效果才有可能达到最好。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浸润性IPMN 26例,浸润性IPMN 14例。浸润性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非浸润性组的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的良恶性。
简介:摘要乳腺导管内癌是一种常见的乳腺原位癌,因肿瘤未突破基底膜,手术切除通常有效,少部分复发,极少部分以浸润癌复发。本文报道1例微乳头型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改良根治术和内分泌治疗4年后出现同侧胸壁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复发,再次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后随访3年无异常。本文回顾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探讨可能的治疗方案。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IDC患者(IDC组)和30例乳腺纤维腺瘤(对照组)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IDC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68.1%,显著高于对照组(23.3%),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阳性表达与IDC患者年龄和肿瘤直径大小无相关性,其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学分级、以及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存在相关性,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在IDC组织中呈高表达,VEGF参与了IDC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VEGF可以作为评价IDC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新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对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N-IDC)与非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TN-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肿瘤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195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TN-IDC组(44例)和NTN-IDC组(151例),对其图像作超声灰度直方图分析,比较TN-IDC和NTN-IDC组患者直方图参数(包括均值、方差、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法计算鉴别诊断效能。结果TN-IDC组的方差及第90、99百分位数明显低于NTN-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的均值、偏度、峰度值及第1、10、50百分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方差在截断值为552.85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78.5%),此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计值(PPV)、阴性预计值(NPV)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5.0%、79.5%、51.6%、91.6%和0.829。第90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74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0.0%),此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AUC分别为68.2%、57.6%、31.9%、86.1%和0.648。第99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107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76.9%),此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AUC分别为75.0%、77.5%、49.3%、91.4%和0.772。结论超声灰度直方图可为TN-IDC与NTN-IDC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方差及第99百分位数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74(49±10)岁。依据术后大体病理标本确定的LVI状态分为LVI阳性组56例,LVI阴性组104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的临床指标、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预测LVI的效能,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Ki67及分子亚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瘤周水肿、周围血管征、多灶或多中心、瘤周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瘤周-肿瘤ADC比值、MRI腋窝淋巴结阳性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瘤周水肿(OR=3.367,95%CI 1.382~8.201,P=0.008)、多灶或多中心(OR=4.026,95%CI 1.268~12.776,P=0.018)、瘤周-肿瘤ADC比值高(OR=7.321,95%CI 2.226~24.079,P=0.001)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OR=6.779,95%CI 2.819~16.303,P<0.001)为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述4项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ROC显示该模型预测LVI的曲线下面积为0.882,优于其中任何单一指标(P<0.05);其预测LVI的灵敏度为80.36%,特异度为84.62%。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P=0.503)。结论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构建的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LVI状态。
简介: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外周血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mRNA)的表达情况,从而探讨其在乳腺癌诊治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4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2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表达率(18/48)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2/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0=8.40,P〈0.05)。各分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均有CEAmRNA阳性表达,II期和III期患者的CEA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I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4,P〈0.05)。结论外周血中CEAmRN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检出率,有助于判断患者发生微转移的风险.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