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公共是哈贝马斯庞大交往行动理论体系的基石型概念,尽管其表达晦涩深奥、思想偏于保守,但对于分析民主法治国诸多现象却极具价值。我们应从多个方面对哈贝马斯关于公共理论本身的历史生成、内在矛盾与当代转型进行解读,厘清公共表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惑,以期能够深刻把握其思想精髓。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性 公共领域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包含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等治理各个要素的现代化。治理主体现代化就是要培养治理主体具有独立性、正义感、宽容性的公共精神,形成多元参与、和衷共济的格局,确保主体“最小公倍数”;治理方式现代化就是要形成法治、德治互济的局面,筑牢社会“最大公约数”;治理目标的现代化,就是要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建构国家“最大认同量”。

  • 标签: 治理现代化 法治 公共性
  • 简介:土地整理的社会公共表现在社会性和公共两个方面,这决定了土地整理制度的基本法律性质,即土地整理法是社会本位法、国家干预法、经济民主法和综合调整法。土地整理较为成功的国家或地区关于土地整理制度的规定,与土地整理制度的基本法律性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我国,要树立土地整理制度的生态环境价值观,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推行土地整理规划和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整理权利补偿与产权调整制度,对农村宅基地整理应实行多种整理模式,全面实行公众民主参与土地整理的制度,并注意发挥市场平等法在土地整理中的作用。

  • 标签: 土地整理 社会公共性 法律制度 法律建议
  • 简介:阶级利益和公共利益相分离后,公共领域的主体成了社会公共团体。建立在市场失灵之上的宏观调控因为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及政府失灵的存在,显示出公共方面的不足。这种不足的制度根源在于法律制度框架没有为公共团体参与宏观调控打造现实空间和法律制度基础。相应地,必须构建公众参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体系。

  • 标签: 公共领域 宏观调控 公共性
  • 简介:<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引进市场要素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运动,使传统的高等教育公共理念在制度层面和功能层面发生了动摇。然而,我国的教育立法并未有效反映这些变化,教育法制并不足以适应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等教育在教育平等、教育质量、教育为社会服务等诸方面正面临公共危机。这使得长期以来并未解决且隐藏幕后的教育公共问题凸显出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场对于教育效率的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教育的特殊性又要求该公益行为的市场化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在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同时,政府不能摆脱应尽的义务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市场和政府是确保高等教育公共的两种主要制度安排。必须重新认识并明确教育公共的内在属性,从而在新的现实和变化了的条件下,重构高等教育公共的法律保障机制。

  • 标签: 法律保障机制 教育立法 教育法制 公立高等学校 法制现代化 主要制度
  • 简介:现代社会的公共理念以及实现机制可以区分为国家公共与社会公共两种不同类型。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立高等学校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具有鲜明的国家公共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逐渐介入教育领域,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教育的做法开始兴起,使得原有的国家公共理念被打破,形成了高等学校公共的分裂局面。本文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公共的重构既不能退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政府全面负责的国家公共,也不能完全借由"私益的总合是公益"的市场化机制来实现,而是必须在政府与市场两种不完善的机制之外寻求新的实现机制。

  • 标签: 公共性 市场化 行政化 办学自主权 学校法律地位
  • 简介:<正>计划经济时代,义务教育公共的实现完全靠国家的行政手段,学校教育教学事务经常受到随意的干预,这种干预甚至导致出现以生产劳动取代教育教学的荒唐闹剧,教育质量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通过一系列政策得到进一步强化,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日渐突出。改革开放后,市场作为一种新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正在改变

  • 标签: 教育质量 教学事务 政策创新 教育民主化 学校教育 机会均等
  • 简介: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回顾与反思可以发现,在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鲜明的公共价值取向,公共教育的公共价值并没有因市场化改革而遭到取代或否定。对于公共教育的改革必须重新认识和理解公共,必须恢复和确立公共的价值,通过改革恢复和发展公共

  • 标签: 公共教育 公立学校 公共性 市场化
  • 简介:从第三部门理论的视角出发,可以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公共理解为非政府性、非市场性和自治性的有机结合。这种公共的实现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法律制度进行根本变革从而建立新型的法律保障机制。高等学校公共的法律保障机制不仅应当包括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法律调控机制,而且应当包括高等学校市场化行为的法律规制机制,以及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监督机制。

  • 标签: 公共性 市场化 政府与学校关系 办学自主权
  • 简介:接上期三、典型冤错案件生成方式分析冤错案件并非单独或个别因素所能致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偏紧时期,在法外力量干预下,放松证明标准的把握,放松证据合法性要求,事实证据调查不清、合理怀疑排除不尽,等等,都容易造成冤错。

  • 标签: 案件 证据合法性 生成方式 个别因素 证明标准 证据调查
  • 简介:目前,我国司法改革工作已经启动,力度可谓是空前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的法院系统不断传出一些法官特别是青年法官辞职的消息,其中,基层人民法院成为辞职较多的地方。法官辞职成了眼下一个热门话题。

  • 标签: 法官 流失现象 反思 基层人民法院 改革工作 法院系统
  • 简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衔接、流转不畅,是环境犯罪入刑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更加有效地打击环境犯罪,检察机关作为刑事司法流程中的一环,应从“监督、协作、保障”三个方面履职尽责,有效推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

  • 标签: 无缝衔接 环境行政执法 案件 刑事司法 环境犯罪 检察机关
  • 简介:贪污贿赂案件的流失现象应引起重视刘义贪污、贿赂案件在诉讼过程中的流失是指贪污、贿赂案件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诉讼环节,犯罪数额由大到小,情节由重到轻,甚至不受追究等情况,其主要表现在:1、侦查环节的流失。一是从举报到初查,就存在流失问题,...

  • 标签: 贪污贿赂案件 流失现象 审查起诉 犯罪数额 诉讼过程 反腐败斗争
  • 简介:佳士得拍卖从中国圆明园流出的青铜鼠首和兔首事件引起了国人对追索历史上因非法流转出境文物的关注。中国政府或个人要追索历史上因非法手段流失海外的文物的法律问题存在着国际法上的障碍。尽管现今国际社会存在三个关于文化财产非法流转追索的国际公约,但公约对其生效前发生的文化财产非法流转没有溯及力。中国政府应该外交与法律手段并用、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相互配合,才可能更有效地实现文物追索的目标。

  • 标签: 文物追索 非法流转 国际法
  • 简介:文物作为洞烛民族历史的镜鉴,在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体认上意义卓著.中国近代史上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与民间层面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追索路径实现文物回归,以国际法视角对法律、外交、商业路径对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进行评估有助于深化理论研究.我国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厚,而历史原因造成了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现象严重,因此,结合我国相关实践的对话,总结前沿进展,关注新出台的《敦煌宣言》及我国《文物保护法》修订中的法律问题,殊为迫切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文物流失 跨境追索 文物保护法 敦煌宣言
  • 简介:据《北京晨报》2013年12月14日报道,由于高峰时段地铁客流量急剧增加,北京市将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以降低大客流风险。首都之窗网站公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本市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随后,北京市交通委透露了四种调价方案,北京地铁“2元坐到底”或将终结.

  • 标签: 公共服务 人民政府办公厅 涨价 《北京晨报》 轨道交通 北京地铁
  • 简介: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制、产权出售、破产重组、兼并、组建或挂靠企业集团、脱壳经营等限制形式中,国有资产存量由于被无偿转移而减少。国有资产包括国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 标签: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资产流失 股份制 产权出售 重组 企业兼并
  • 简介:国内律师试图通过在法国诉讼的形式追索圆明园兽首的努力并未获得成功,这反映出目前多边国际公约在返还流失文物问题上的局限和困境,故尚未在国际层面上确立一个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保护文化财产执行措施,跨境文化财产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仍有赖于缔约各国国内法的规定。如果开放国内司法救济途径,不必通过远赴他乡诉诸外国法院寻求司法救济,我国国内法院完全可以对海外流失文物进行确权裁判,以诉讼促和解,如此达成返还文物的安排倒容易一些。

  • 标签: 文物 文化财产权 原属国法 善意购买人
  • 简介: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私秘性,就场所而言,隐私通常存在于与社会、公众或他人无关的私人场所。那么,在公共场所究竟是否存在隐私权呢?当代学者普遍认为,人们进入公共场所并非当然地、完全地失去隐私权的保护。在某些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公共场所的人仍然保有相应的隐私。

  • 标签: 公共场所 稳私权 私人信息 隐私权 私人生活 权利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