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非意识形态化'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大的观点,新自由主义观点虽受挫折但依然有一定市场,宪政观借'中国梦'的提出'老调重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透过历史事件评价广泛渗透,普世价值观虽然在理论上不能自恰但还是具有潜在的杀伤力,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中成为一种思潮和时尚,民族主义观点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而日益增长,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伴随着中国文化热而走红,'新左派'的观点在一批中老年群体中依然顽固,民粹主义观点打着民意的旗号得以滋生。这些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观点表达越来越表面化、公开化,各种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日益明显,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点诸源汇流,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点通过整体设计、碎片植入的方式影响大众,意识形态通过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方案方式设置议题影响社会舆论,意识形态与网络等新型媒体相互促进。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意识形态舆情的研判,提升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简介: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层面的内涵,其提出是我们党把握共享发展规律、聚焦共享发展难题、深化国家治理认识的伟大创举。共享发展理念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理论依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对共同富裕价值的追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其现实依据则在于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增强人民的福祉与增加各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简介:马克思对政治的分析大致可从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经济学、政治伦理学、法哲学、阶级分析,以及政治设计和政治理想等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学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去研究人们的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对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的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的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的评价;阶级分析是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的阶级属性,看到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彼此间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思及恩格斯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设计和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