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稠油油田大多数具有高渗透、易出砂的特点。其生产压差较小,引起压力恢复曲线的直线段斜率较小且长度较短,因此很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本文讨论了'驼峰'现象和潮汐对海上稠油油田压力恢复曲线的影响。指出稠油油田容易产生'驼峰'现象,并受潮汐的影响。样板曲线解释方法不适合有'驼峰'现象的压力恢复曲线.而用豪诺法解释为好。

  • 标签: 海上稠油油田 压力恢复曲线 研究 “驼峰”现象
  • 简介:为了提高盆地定量分析的精度,必须在模拟过程中尽量采用动态参数,但如何准确获取各种动态参数是当前盆地分析模拟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在对“动态参数”的概念及其3种获取方法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更加准确地校正时间因素对各种模拟参数影响的“时间校正系数”概念,并以孔隙度为,对其确立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动态参数”和“时间校正系数”概念的提出和确定对盆地定量分析,特别是含油盆地内各种演化史的深入研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动态参数 获取 时间校正系数 盆地定量分析 精细孔隙度剖面 石油地质
  • 简介:江陵凹陷新沟嘴下段储层是一套湖泊三角洲-浅湖滩坝砂体,砂体类型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解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口砂坝等,岩石类型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并含较多的粘土矿物和硬石膏、方解石、白云石胶结物,压实和胶结是使原生孔隙降低的主要成岩作用,而发生在油气大量生成期的溶解作用则使较多的次生孔隙形成,储层物性受岩石结构如粒径,分选等控制,也受胶结物含量及溶解作用等控制。

  • 标签: 江陵凹陷 新沟嘴组下段 储层 地质特征 下第三系 油气地质
  • 简介:根据产气方程的基本理论及有界地层压力降流动方程,推导出应用短期未稳定产能试井资料求取稳定的产气方程,提出缩短气井测试时间的新方法。并有实例验证和应用实例及误差分析,证明本方法可行。该方法对改进试井工作和提高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气井测试 产能 测井时间 产气方程
  • 简介:对江汉油田新沟嘴地层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结合马王庙、荆沙地区现场所使用的钻井液、固井液、射孔液对新沟嘴岩心损害进行室内评价,通过静态、动态评价试验,测定煤油渗透率恢复值,阐述了“三液”对新沟嘴地层的伤害现状、程度、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

  • 标签: 江汉油田 新沟嘴组 钻井液 完井液 油气层伤害 储层特征
  • 简介:莺-琼海盆地梅山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在VanKrevelen图上为典型Ⅲ型。据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树脂体含量<4%,平均含量1.5%-2%;且颗粒细小(1-3μm),显微组分以无定形、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发现成熟度较低(<0.7%Ro)的梅山烃源岩干酪根中广泛存在<1μm的超微树脂体,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体和微粒体。梅山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检测出十分丰富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超微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是梅山植物树脂的主要赋存形式。梅山烃源岩是良好气源岩,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生气强度大大提高。从有机岩石学角度研讨了煤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 标签: 莺-琼海盆地 梅山组 烃源岩 超微树脂体 透射电子显微镜 油气地质
  • 简介:南海莺-琼盆地崖13-1气田凝析油的五环三萜烷以W和T双杜松烷为主,其先体聚杜松烯是被子植物龙脑香科达玛树脂的主要组成。中中新统梅山海相泥岩的干酪根分析为Ⅲ型,而饱和烃和芳烃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检测出高含量的多种系列的树脂化合物,最大系列是十二烷的五杜松烷。因树脂化合物的存在,梅山岩样的产烃率(HC/TOC)为49-179mg/g,属好-优烃源岩。然而用传统地化方法评价则为差烃源岩。笔者提出与传统看法有别的新认识:海相地层中的有机质可主要来自陆源;陆源有机质可呈超显微状态存在;树脂体的出现和分布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

  • 标签: 莺-琼盆地 梅山组 海相烃源岩 树脂化合物 崖13-1气田
  • 简介:对长期有争议的渤海沙南地区"红层"的地层归属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渤海沙南地区孔店组分布的基本状况,揭示了区内孔二段暗色泥岩具备生烃能力,并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沙南地区孔店的生、排烃量进行了估算,以期拓展渤海未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 标签: 渤海沙南地区 孔店组 分布 生烃潜力 油气勘探
  • 简介:应用Gringarten和Ramey的瞬时函数和Newman乘积法推导出气顶底水油藏水平井的产能公式。推导过程中,考虑了油气界面、油水界面、水平井井距、油层各向异性和水平井位置等因素对水平井压力分布表布表达式的影响,并对压力分布表达式求和得到产能公式。在地层中任意一点分布和达西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气顶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时间公式。

  • 标签: 气顶底水油藏 水平井 产能公式 见水时间 研究
  • 简介:本文研究了珠江口盆地HJ15-1-1井文昌一个海相夹层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据在该层中出现Sphenolithusfurcatolithoides、Ericsoniaformosa、Neococcolithusdobius,而未见有真正的Reticulofenestraumbilicus,认为该超微化石组合的生物地层位置应为中始新统NP15带。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中始新统 文昌组 钙质超微化石 NP15带
  • 简介:莺歌海盆地中中新统梅山地层是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它在盆地沉积中心的厚度达2000米。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该地层有机质丰度高,且完全成熟;它处在深,热、封闭、含水和高压系统中。这种系统有利于烃类的生成、保存和运移,并且形成独特的模式——石油的深热成因和水相运移。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梅山组 石油 深热成因 水相运移
  • 简介:利用层序之间的关系,为基于地震道反演提供初始地质模型,而基于地震道反演的稀疏脉冲反演又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层序划分及反演数据体的基础上,利用油藏分析技术及可视化手段,对BZ26-2油气田馆陶7个油主要含油砂体进行了分析.主要认识有:(1)馆陶可划分为4个旋回,旋回1为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2为曲流河沉积旋回,旋回3为曲流河沉积夹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4为辫状河沉积夹曲流河沉积旋回;整体上反映了馆陶期河流沉积时,容纳空间逐渐增大、其所临湖泊扩大的湖进过程.(2)将原馆Ⅳ油新划分为2个油,即馆Ⅳ和馆Ⅴ油,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分别为-2279.8m、-2283m).(3)馆Ⅴ油顶部泥岩为泛滥平原沉积,该套泥岩在油区南部由于河道多次切割而分布范围有限,但在BZ26-2-1和BZ26-2-3井区分布较稳定,可作为局部盖层.馆Ⅳ和馆Ⅴ油不连通.(4)主力油馆Ⅳ油含油砂体为本区最初的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较大;而馆Ⅰ油含油砂体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分布广且厚度稳定.

  • 标签: 应用 反演技术 研究 BZ26—2油气田 馆陶组 沉积特征
  • 简介: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0)资料反演热史是否存在多解性取决于所采用的热流演化模型,采用目前常用的线性或指数模型,用R0作为检验标准,通过地史与热史的联合模拟,能够对持续沉降升温的含油气盆地的热史进行反演,R0不仅与温度及受热时间有关,而且与地层压力和镜质体的类型等因素有关,用TTI-R0法恢复烃源岩热演化,应当进行校正和氢指数校正,文中提出了具体校正方法。

  • 标签: TTI-R0法 热史恢复 镜质体反射率 含油气盆地 烃源岩
  • 简介:LD15-1构造位于莺歌海盆地中部坳陷,是由泥底辟引起顶部地层向上拱曲而形成的背斜构造。天然气产自莺黄中、上部砂岩中。粒间原生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是砂岩中极其重要的储集空间。砂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研究表明,莺黄地层所经受的成岩作用阶段为早成岩阶段及晚成岩阶段A-B期。溶蚀作用对砂岩成为高孔中渗储层贡献较大。深海盆地水道浊积砂、浅海陆架席状砂是良好的储集砂体。巨厚的烃源岩和良好的储集砂体及其与完整圈闭的有机组合,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富集的基本因素。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LD15-1构造 莺黄组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 油气地质
  • 简介:利用RV20旋转粘度计和原油渗流流变特性测试装置,对四种脱气原油在不同渗流介质内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用三种不同测试方法测得的原油视粘度明显不同,旋转粘度计测试的视粘度最低,毛细管内粘度次之,岩心内渗流时的视粘度最高;特别是原油在岩心内渗流时,岩心渗透率越低,原油视粘度越高,并且可能表现出非牛顿特性,存在初始压力梯度。分析认为。原油组分、试验温度、岩心孔隙结构等因素对原油的流变性影响最大。为了研究原油的流变性,建议采用天然岩心测试原油地下流变性,该测试结果才能更好指导油田开发。

  • 标签: 渗流介质 原油 流变性 实验研究 渗流测试 粘度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地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及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成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驱油微观模拟实验是研究储层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有效方法,通过不同渗透性储层的微观仿真模型及不同粘度原油、不同驱替压差的水驱油微观模型实验,较好地揭示了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和挖掘储层剩余油潜力阐明了机油,指出了方向。

  • 标签: 储层 仿真模型 微观模拟 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新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证实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是在热动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在0-300℃条件下,饱和水泥质实验材料(高岭土)产生了0-1500×10^-6应变量,干的中粒度砂质材料的应变量仅仅为0-150×10^-6,饱和水中粒度砂质材料的应变量大约为0-590×10^-6。新的实验结果证明,热动力可以产生热应变,热能可以转换为应变能,高压对于泥底辟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泥底辟构造 动力学 成因机制 高温高压模拟实验
  • 简介:应用层序地层学进行地层研究,在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研究陆相地层的烃源岩分布,要以二级层序为基本单元;研究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的储盖组合,要以三级层序为基本单元;在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包括开发区)寻找地导圈闭,要以四级或更高频层序为基本单元。层序地层学的主要贡献是它能够提供统一的、比传统的地层单元组更细的年代地层单元,从而提高了年代地层对比的精度和沉积相预测的准确性。

  • 标签: 预测 勘探目标 层序地层学 珠江口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