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领导集体.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领导水平.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做到“十要,”即:脑要清(方向明确),心要诚(忠厚老实),胸要宽(光明磊落),眼要明(是非清楚),嘴要勤(善于宣传),耳要灵(掌握信息),手要短(廉洁奉公),腿要长(勤奋工作),业要精(业务熟练),笔要直(坚持原则).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领导水平,通过参加省气象局举办的县处级干部管理学习班学习,我认为必需增强五个观念:
简介:本文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软实力的重要价值,以及具有的超强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说明了新世纪新形势下气象工作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的重要作用,以及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所限,目前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生活、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存在的巨大差距,加强气象软实力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特别对气象服务理念、气象文化、凝聚力、运行机制、管理水平和社会信任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因素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引用一些具体事例说明加强气象软实力建设,对于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改进服务效果的重大意义。
简介:通过收集各附件I缔约方最新递交的森林管理参考水平报告和专家评审报告,对各缔约方采用的森林管理参考水平确定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确定森林管理参考水平的三个基本要素:森林管理核算面积、核算参数和采伐量.大部分缔约方采用了国别方法或欧盟共同方法,少数缔约方采用历史数据或其外推作为参考水平.由于采用的核算方法和参数基本上都是基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因此森林龄级结构和采伐量的预测成为影响森林管理参考水平的重要因素.各缔约方在确定其森林管理参考水平时,尽可能利用其森林特点,结合宏观经济预测,采取尽可能降低参考水平的策略,以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管理碳吸收汇.
简介:随着气象部门事业结构调整和业务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与80年代以前相比,县局预报业务体制、运作方式、可获取的信息量等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显著变化.县局怎样进一步适应预报业务体制改革新形势?怎样发挥计算机终端在预报业务使用中的效能?从而在上级台的预报指导下提高预报业务水平,增强预报服务能力是摆在县局和业务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1现状与问题几年来,新预报业务体制的试行,减少了各级台站长期以来的重复劳动,给台站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活力,预报业务质量基本是稳定的.近一、二年来,县级计算机终端的建立并投入业务使用,预报、情报信息量之大,传递速度之快,是传统的通讯手段无法比拟的,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时效和准确
简介: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既定的科学事实。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及承担碳减排任务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背景下,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等理念为人们所广泛关注和推崇。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碳排放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脱钩"理论、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理论的理论内涵;评述了目前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重点分析了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碳排放强度和碳能源排放系数等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指标,以及DPSIR模型、生态足迹模型、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综合模型等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最后,提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简介:城市化水平预测与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息息相关。基于国家统计局2005—2015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和乡村人口,以各省区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分组,结合IPCC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发展特征设置模型参数,运用Logistic模型预测了我国各省区2016—2050年城市化水平。结果表明,到2050年,各省区(除天津、北京、上海、西藏外)在5种典型SSPs下城市化水平收敛于75%左右。其中,SSP1、SSP3、SSP4、SSP5路径下,各省城市化水平比较趋同。而在SSP2路径下,全国总体上从东部到西部城市化程度逐渐降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梯次递减性。5种SSPs路径下城市化速度方面,基本上呈现出中西部快而东部慢、西南快而东北慢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高收入省份不同路径下的城市化水平差别小,而中低收入省份的差别较大。
简介:基于CloudSat-CALIPSO(CloudSat–CloudAerosolLidarandInfraredPathfinderSatelliteObservations)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总云量和8类云的云量、云底高、云顶高、云厚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总云量为66.7%,其中卷云(Ci)和层积云(Sc)云量之和与其他6类云量总和相当,是全球云量最多的两类云。积状云云量呈现从赤道向极地递减的特征,层状云则相反,反映了二者不同的生成环境,同时下垫面地形和天气系统也严重影响云的分布。8类云的高度及厚度特征有显著差异。Ci的云底高度和云顶高度都较高,厚度则较薄;高层云(As)和高积云(Ac)的云底高度和云顶高度都位于大气中层,但As比Ac出现的高度高且厚度大;层云(St)、层积云和积云(Cu)的云底高度和云顶高度都很低,属于薄的低云;雨层云(Ns)和深对流云(DC)云底较低但云顶伸展很高,归属于厚云类。总体而言,海洋上云底高度较陆地低;赤道等大气不稳定地区,云底较高,云厚度较大;高原地区则表现出"高云不高,低云不低,云厚较薄"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