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的应用效果。方法:在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7月期间,本院急诊科曾收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8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进行临床研究分组工作,分别纳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40例患者。对照组仍然运用常规性救治和急诊护理,然而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则采取院前急诊和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经过治疗后,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急救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不同的急救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中抢救成功 40例,抢救成功率为 100%,对照组患者中抢救成功率 87.5%,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发病至抢救时间为( 21.05±1.69 ) min ,住院时间为( 8.17±1.36 ) d ,对照组发病至抢救时间为( 43.61±1.09 ) min ,住院时间为( 17.44±1.28 ) d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通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整个护理流程得到有效的优化,患者的救治更加及时和有效,临床抢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挽救患者生命,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方法 156例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每组 52例。第一组予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第二组予以气管插管通气法,第三组予以气囊面罩通气法,对比分析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结果 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 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目前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最理想的心肺复苏程序是气囊 -面罩通气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肺复苏程序;院前急救;心搏骤停 入院治疗前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大都是情况危急,予以复苏程序抢救前大部分患者已进展为生物死亡时期。特别是老年患者, 由于身体机能较为衰弱,心搏骤停所导致的死亡率要显著比年轻患者高。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选取 2013 年 8月~ 2015 年 10月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 15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8月~ 2015 年 10月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 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存在突然意识缺失、脉搏消失等。将患者随机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每组 52例。第一组患者中男 33例,女 19例,年龄 55~ 80岁,平均年龄( 68.5±3.8)岁;发生心搏骤停原因:猝死 12例, 重度颅脑损伤 12例,高处坠落 20例,其余 8例。第二组患者中男 35例,女 17例, 年龄 53~ 80岁,平均年龄( 67.6±4.1)岁;发生心搏骤停原因:猝死 10例,重度颅脑损伤 13例, 高处坠落 22例,其余 7例。第三组患者中男 34例,女 18例,年龄 56~ 82岁,平均年龄( 69.2±4.3)岁; 发生心搏骤停原因:猝死 11例,重度颅脑损伤 13例,高处坠落 21例,其余 7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心搏骤停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肺复苏方法 第一组患者因为条件限制,实施口对口人工呼气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至少 100次 /min的按压频率,深度至少 50mm,按压和放松比为 1: 1;再依据 30: 2的比例进行口对口呼吸法,按压更换为吹气时需要停止按压心脏,约为 10 s。第二组患者通过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后,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操作方法同于第一组;气管插管通气过程中,亦需停止心脏按压,约为 10 s。第三组患者实施气囊 -面罩通气法,按压操作同于第一组,再利用气囊 -面罩通气法予以通气换气支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三组患者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情况以及死亡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 结果 第一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 10.3±3.7) min;自主循环恢复 6例( 11.54%);死亡 46例,死亡率为 88.46%。第二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 13.3±3.9) min;自主循环恢复 13例( 25.00%);死亡 39例,死亡率为 75.00%。第三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 7.7±3.9) min;自主循环恢复 19例( 36.54%);死亡 33例,死亡率为 63.46%。三组心肺复苏情况对比: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 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要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 讨论 心搏骤停是心脏由于多种急性因素突然失去有效的排血功能而导致循环与呼吸停顿的一种临床死亡状态,如果是老年人发生心搏骤停,则具有极高死亡率。因此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程序急救心搏骤停患者。心搏骤停状况通常是在院外环境,或是在马路等特殊环境中发生, 其抢救时间非常宝贵,患者的生死存亡受到抢救时间的影响,医护人员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和现场其余施救者按照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脏复苏程序。 现阶段主要的心肺复苏通气方法有三种,即气管插管通气法、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气囊 -面罩通气法,其中最为传统也最简易的方式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而最常规的方式是气管插管通气法。但是在实际抢救情况中,因为插管过程相对复杂, 处理较为困难,使得复苏成功率显著降低。实施气囊 -面罩通气法具有技术要求低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因此该方式是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的最佳心肺复苏程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心肺复苏情况对比,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要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充分表明,气囊面罩通气法相比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气管插管通气法,其心肺复苏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目前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最理想心肺复苏程序是气囊 -面罩通气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采用院内外一体化急救方式,对急诊骨科下肢创伤损伤控制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 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于 2017 年 1 月到 12 月,共收治骨科下肢创伤急诊患者 80 例,随后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于对照组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来说,采用常规急救方式。对于试验组来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联合院内外一体化急救模式。 结果: 通过对比,试验组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相关评分优于对照组,休克人数较少( P < 0.05 )。 结论: 在现阶段采用院内外一体化急救方式能够减少休克人数,对于急诊创伤骨科手术患者具有一定效果。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对农药中毒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了解其在农药中毒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 2015年 6月 -2016年 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农药中毒患者中选取其中的 92例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实施急救和治疗过程,分析急诊护理对于抢救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参与急救的患者治愈的有 83例,治愈率是 90.21%,有 1例死亡,有 8例患者因口服百草枯自动出院或转至其他医院治疗。在调查研究期间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中,对护理满意的患者有 90例,满意度 97.83%;没有出现护患纠纷的现象。结论:急诊护理对于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十分高效,临床急救效率较高。同时因为对农药中毒患者治疗采取了急诊护理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有助于缓解护患关系,有着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因素与解决对策。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单位收集的 500份样本为研究对象,对检验分析前误差因素进行分析与了解。结果:经过分析得知,在 500份样本中,有 120份是在样本收集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分析前误差的发生,其中涉及到了采集前准备工作不完善、样本采集与采集后发生问题,还有部分样本是因为试剂与设备因素导致分析前误差。结论:在医学检验分析之前需要多方面分析,减少误差因素的发生,提高检验准确性。 【关键词】医学检验;误差因素;对策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阴道前壁桥式修补+双侧 耻白线固定术治疗阴道前壁膨出及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对 2016 年 1月至 2019年 11月因阴道前壁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在我院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25例阴道前壁脱垂伴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阴道前壁双侧 耻白线固定术 + 桥式修补术 ,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2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 ,术中出血 30-50 ml,手术时间 30-50 min;术中无膀胱尿道损伤,术后患者均痊愈 ,排尿正常 ,无阴道前壁坏死 ;术后随访 33个月至 2年均无感染 ,自觉阴道块状物消失 ,无复发,排尿正常。结论阴道前壁阴道前壁双侧 耻白线固定术 + 桥式修补术时间短 ,副损伤及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 要: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看,对于学校的领导体制有数次明文规定,但对院(系)党政领导关系表述不多见。目前主要有院长 (系主任 )负责制、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 (系主任 )负责制、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和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 (系主任 )负责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发挥党的核心作用的作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