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术后化疗的护理,减少化疗并发症,促进卵巢癌患者术后恢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卵巢癌患者,采用“顺铂+环磷酰胺”化疗方案,同时通过对卵巢癌患采取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药物毒副作用的护理(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肾脏毒性的护理、脱发的护理、口腔的护理)、出院指导等几个方面,加强对卵巢癌患者的护理,观察卵巢癌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本组100例卵巢癌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整个化疗过程,其中有93例患者达到了临床缓解,占全部患者的93.0%。结论提高了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信心。
简介: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切除术后配合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方法:收治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25例,给予腹腔镜囊肿剔除或者卵巢切除,术后给予米非司酮10mg,1次/日,口服3个月治疗。术后记录患者术中情况以及住院情况;随访3年,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腹腔镜完成了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52.5±10.2)ml;手术时间平均(64.6±7.1)分钟;术后恢复良好,无发生并发症病例,患者平均住院(6.7±5.1)天。随访3年,16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0、0、4.0%、12.0%和16.0%。用药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效果良好,复发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手术切除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行手术切除的98例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3岁。回顾分析临床和随访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9%、51.5%、35.4%,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5.0%、16.1%、8.6%,中位无病生存期为8个月。多因素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1.760,95%CI:1.079~2.873)、肝静脉癌栓(HR=3.809,95%CI:1.655~8.765)的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手术切除后总体生存预后更差(均P<0.05),术后辅助TACE(HR=0.397,95%CI:0.220~0.716,P=0.002)的患者生存预后更佳。多因素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2.339,95%CI:1.488~3.676)、肝细胞癌切除联合PVTT清除术(HR=2.038,95%CI:1.090~3.811)、肝静脉癌栓(HR=2.374,95%CI:1.160~4.857)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辅助TACE(HR=0.535,95%CI:0.307~0.933,P=0.027)是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及合并肝静脉癌栓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辅助TACE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选取14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在患者全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再行6~8周期的化疗,随即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人,治疗组使用大分割放疗方案,对照组使用常规分割放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率、总生存率和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11.4%和7.1%,两组患者经2.5年随访调查后生存率分别为87.1%和87.1%,急性Ⅱ度以上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0%和7.1%,(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较严重的后期反应情况。经心电图检查所示两组也无明显心肌缺血性改变。结论大分割放射治疗的局部区域复发率、总生存率和皮肤损伤发生率与常规放射治疗差异性不明显,但大分割放射治疗缩短了常规放射治疗的时间,所以大分割放疗可以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规分割放疗的替代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10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41例,年龄(64.4±10.4)岁。单纯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联合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切除29例患者纳入联合组。分析门静脉切除重建情况。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再手术、死亡情况。随访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门静脉楔形切除侧侧吻合2例,节段切除端端吻合27例。门静脉切除重建时间(12.7±2.9)(时间范围8~18)min,门静脉切除长度(20.7±7.3)(长度范围8~38)mm。联合组术中出血量[M(Q1,Q3)]800.0(600.0,1 500.0)ml、淋巴结转移58.6%(17/29),高于对照组的[M(Q1,Q3)]600.0(500.0,1 000.0)ml、32.0%(2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31.7%(33/104),其中对照组为30.7%(23/75),联合组为34.5%(10/29),再手术率和术后90 d死亡率对照组分别为9.3%(7/75)和2.7%(2/75),联合组分别为3.4%(1/29)和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1%、44.8%、36.4%,联合组为78.1%、35.9%、3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70)。结论与单纯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相比,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后生存率相近。门静脉切除重建可用于经选择的肝门部胆管癌切除。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收治的33例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资料,采用改良FOLFIRINOX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有效率为70.6%,手术转化率为47%。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未发生化疗相关性死亡,安全性较高。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较未手术患者延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大体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并行手术达到R0切除的125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58例,年龄26.0~82.0(63.5±9.5)岁。根据手术切除大体标本分为肿块型、管周浸润型和混合型,比较不同大体分型ICC患者术后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时间,并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的125例患者中排除16例资料缺失及其他死亡病例,且鉴于混合型例数少,进行对照研究误差大,暂不纳入对照研究。最终纳入肿块组62例,管周浸润组42例。肿块组患者男32例,女30例,年龄(63.1±9.1)岁;管周浸润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64.1±10.2)岁。肿块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33.2%、18.9%,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管周浸润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3%、8.3%、6.1%,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组和管周浸润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HR=2.966,95% CI:1.549~5.679)和管周浸润型(HR=2.403,95% CI:1.236~4.670)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Ⅲ~Ⅳ期(HR=2.466,95% CI:1.325~4.589)、肿瘤低分化(HR=0.528,95% CI:0.299~0.934)、管周浸润型(HR=2.432,95% CI:1.295~4.565)是影响ICC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大体分型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肿块型,管周浸润型预后更差。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策略展开研究,探讨护理措施实施的有效性。方法:研究时间为2023年7月到2024年7月,选择80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并分成干预组和参照组。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而参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结果:干预组综合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参照组,差距明显(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得改善显著,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应用于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挽救性肝移植(sLT)及再次肝切除(RR)的疗效,同时探讨影响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24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再手术的患者,按照再次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sLT组(46例)和RR组(78例),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PSM),筛选出34例患者用于数据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总生存期(OS)及无瘤生存期(DFS)来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匹配前sLT组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多发肿瘤的比例、术前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比例及符合米兰标准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P<0.05),最大肿瘤直径sLT组要小于RR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微血管侵犯(MVI)阳性率及术后ClavienⅢ级以上的并发症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P<0.05)。匹配后sL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ClavienⅢ以上的比例均高于RR组(P<0.05);sLT组的1、3、5年OS与R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T组的1、3、5年DFS与RR组相比较优(P<0.05);甲胎蛋白(AFP)≥100 μ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AFP≥100 μg/L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LT组术前病情更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率高于RR组;sLT组较RR组可取得更长的DFS,但对OS来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和作用。方法 2022年9月至2023年02,从我院外科手术患者中抽取66例作研究,对初步筛选出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干预组患者则增加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干预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手术后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能够明显降低,同时也促进护患关系融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应用泮托拉唑预防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依据患者治疗后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两组,即存在出血者90例为观察组,未存在出血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Hp感染、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情况;随后将观察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组予以泮托拉唑预防,B组不予以抑酸药物干预,比较两组再出血率。结果(1)两组Hp感染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正相关,通过泮托拉唑预防可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现象,预示本品确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肝门切除重建(THERR)与单纯门静脉切除重建(PVRR)治疗肝门胆管癌(PH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连续收治的101例PHC患者资料,其中接受肝切除联合THERR 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4.3±9.7)岁],接受肝切除联合PVRR 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63.8±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切除数据和术后近远期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 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胆道引流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HERR组以扩大的左半肝切除为主(10/14,P=0.010),PVRR组以扩大的右半肝切除为主(12/19,P=0.001)。THERR组手术时间[(586±158)min]长于PVRR组[(453±88)min](t=3.087,P=0.004),持续肝门阻断时间[(32.5±7.3)min]长于PVRR组[(12.4±3.8)min](t=10.325,P<0.01)。THERR组1例术后9 d死于肝功能衰竭,另13例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9%、57.1%、37.0%,PVRR组19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9%、37.8%、3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50,P=0.698)。结论与PVRR在PHC切除术中的作用相比,THERR应用于经选择的需同时行肝动脉和PVRR的PHC切除术,特别是需行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右支重建以保留右半肝的PHC切除术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