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患者女,64岁,因体检发现"肝内胆管扩张1周"入院。初步诊断为肝右叶ICC伴胆管扩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ICGR15 0.031,术前预测左半肝的剩余肝体积(FLR)为325 ml,占标准肝体积36.1%,经综合评估行ALPPS。一期术中发现门静脉左支受侵犯,切除受侵犯门静脉壁并整形,行门静脉主干和左支端端吻合重建;离断右半肝肝实质,将门静脉右支切断闭合;同时行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15 d二期行右半肝+右尾状叶切除术。结果一期手术时间780 min,术中出血量600 ml,术中未输血。术后出现发热、胆漏,予抗感染、通畅引流后好转。术后15 d左半肝体积增大至492 ml,占标准肝体积的54.8%。二期手术时间270 min,术中出血量700 ml,输注红细胞4 U。术后出现发热、低钠血症、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术后半个月复查CT,FLR进一步增大至624 ml,占标准肝体积的69.5%。术后随访至2019年2月26日无复发、转移征象。结论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ALPPS可使部分门静脉受侵犯的ICC患者获得R0切除的机会,为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应严格筛选合适病例,进行精准术前评估以及围手术期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左肾静脉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例患者资料,均联合PV-SMV切除重建且以左肾静脉为桥血管。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4例,年龄范围33~72岁,平均年龄57岁。手术时间5.4~9.1 h,平均6.8 h。肿瘤最大径2.8~4.8 cm,平均3.8 cm。PV-SMV缺损段长度3.2~4.6 cm,平均3.8 cm,取自体左肾静脉长度3.0~4.1 cm,平均3.4 cm。术后病理3例为胰腺癌,2例为结肠癌胰腺转移。5例患者镜下均可见PV-SMV侵犯。术后住院时间10~25 d,平均12 d。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胃排空延迟、腹水、腹泻各1例。术前肌酐70~98 μmol/L,出院时62~107 μmol/L。术后肌酐一过性升高,峰值为80~156 μmol/L。随访4.3~17.8个月,2例患者因复发和转移于术后14.2、17.8个月死亡。结论左肾静脉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PV-SMV重建的桥血管,管径匹配、侧支丰富,可取用长度足够,位于术野,取用方便,且切除后对肾功能影响为一过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肝门切除重建(THERR)与单纯门静脉切除重建(PVRR)治疗肝门胆管癌(PH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连续收治的101例PHC患者资料,其中接受肝切除联合THERR 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4.3±9.7)岁],接受肝切除联合PVRR 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63.8±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切除数据和术后近远期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 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胆道引流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HERR组以扩大的左半肝切除为主(10/14,P=0.010),PVRR组以扩大的右半肝切除为主(12/19,P=0.001)。THERR组手术时间[(586±158)min]长于PVRR组[(453±88)min](t=3.087,P=0.004),持续肝门阻断时间[(32.5±7.3)min]长于PVRR组[(12.4±3.8)min](t=10.325,P<0.01)。THERR组1例术后9 d死于肝功能衰竭,另13例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9%、57.1%、37.0%,PVRR组19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9%、37.8%、3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50,P=0.698)。结论与PVRR在PHC切除术中的作用相比,THERR应用于经选择的需同时行肝动脉和PVRR的PHC切除术,特别是需行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右支重建以保留右半肝的PHC切除术是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10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41例,年龄(64.4±10.4)岁。单纯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联合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切除29例患者纳入联合组。分析门静脉切除重建情况。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再手术、死亡情况。随访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门静脉楔形切除侧侧吻合2例,节段切除端端吻合27例。门静脉切除重建时间(12.7±2.9)(时间范围8~18)min,门静脉切除长度(20.7±7.3)(长度范围8~38)mm。联合组术中出血量[M(Q1,Q3)]800.0(600.0,1 500.0)ml、淋巴结转移58.6%(17/29),高于对照组的[M(Q1,Q3)]600.0(500.0,1 000.0)ml、32.0%(2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31.7%(33/104),其中对照组为30.7%(23/75),联合组为34.5%(10/29),再手术率和术后90 d死亡率对照组分别为9.3%(7/75)和2.7%(2/75),联合组分别为3.4%(1/29)和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1%、44.8%、36.4%,联合组为78.1%、35.9%、3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70)。结论与单纯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相比,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后生存率相近。门静脉切除重建可用于经选择的肝门部胆管癌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SMV)切除重建时围静脉阻断期管理策略及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朝阳市中心医院、朝阳市第二医院、日照市中心医院及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D的137例胰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3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61.8岁。将联合PSMV切除重建的42例纳入血管重建组(采用围静脉阻断期管理策略),无血管侵犯的9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再次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37例患者PD均顺利完成。血管重建组PSMV阻断时间15~120 min,中位数30 min。血管重建组手术时间380(330,465)min、术中出血量725(500,1 000)ml、术后住院时间21.0(16.0,28.0)d,均高于对照组305(280,340)min、400(300,500)ml、18.0(14.0,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重建组再手术率4.8%(2/42)、围手术期死亡率2.4%(1/42),对照组分别为2.1%(2/95)、1.0%(1/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重建组胰瘘、腹腔积液及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胃排空延迟、胆瘘、切口感染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MV切除重建可明显增加PD术后胰瘘、腹腔积液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科学系统的围静脉阻断期管理策略对于促进术后顺利恢复,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者肝移植术中门静脉重建的方式及其疗效。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合并CTPV行肝移植术的患者7例,6例患者行门静脉取栓-门静脉吻合术,其中1例行门静脉取栓-门静脉吻合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流不足,又联合实施了右肾静脉-门静脉端侧吻合术;1例患者行左肾静脉-门静脉端端吻合术。结果7例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1例患者于术后40 d门静脉血栓形成,予以溶栓、抗凝治疗,仍再发CTPV;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门静脉吻合口狭窄,术后4年再发CTPV。7例患者目前肝功能均良好,正常生活。结论合并CTPV者肝移植手术风险高,门静脉取栓-门静脉吻合、肾静脉-门静脉吻合均可取得满意门静脉重建效果,曾行脾切除者术后需加强抗凝和门静脉血流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肝移植受者门静脉重建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0例弥漫性PVT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0.7±10.1)岁,范围在25~63岁;术后随访时间(66.3±25.8)个月,范围在8~96个月。彩色超声检查评估门静脉吻合口直径、门静脉内径和流速及有无腹水等,CT检查评估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依此评估门静脉血流通畅情况、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效果和受者生存状况。结果无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7例中,行门腔静脉半转位吻合术6例,门静脉左肾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6个月内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逐渐缓解,其中4例仍有少量腹水,但上消化道出血术后未复发。截至2021年12月,受者门静脉血流通畅4例,死亡3例。其中,术后3个月出现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肾损伤,术后8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术后11个月死于原发病(肝癌)复发1例;术后44个月死于脑卒中1例。合并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3例,根据侧支循环不同,行门静脉胃右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胆道周围曲张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2个月内,3例生理性门静脉重建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均逐渐缓解。其中,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受者术后1个月吻合口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后吻合口恢复通畅。术后36个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予以内镜下套扎和硬化治疗后症状缓解。另2例受者门静脉血流通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存活的7例受者门静脉流速均在20 cm/s以上,肝功能正常。结论弥漫性PVT肝移植受者选择合适的门静脉重建方式,可以保证足够的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术后受者门静脉高压可消退,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原因与治疗方式。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8例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在我院实施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术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原因与治疗方式。结果8例患者中,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1例发生肠坏死,行手术治疗,将坏死肠管切除联合静脉取栓术,但患者依然死亡,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常会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并发症,该种并发症在早期并无显著症状,因此,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血性腹水和血便的情况,应该及时的进行诊断与检查,同时,谨慎用药,对血常规进行定期的检测,并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将坏死肠组织切除,在必要时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使用左侧移植物的儿童肝移植手术中,使用间置血管重建门静脉对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行肝移植的儿童受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原发病、Child评分、腹部手术史,是否跨血型移植、术前门静脉口径、门静脉血流方向、供肝来源、移植手术日期、供肝冷缺血时间、移植物类型、门静脉重建方式、使用间置血管类型、手术时间、门静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术后门静脉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研究共纳入297例儿童受者,中位年龄12个月,男性153例(51.5%),女性144例(48.5%),原发病以胆道闭锁为主(222例,74.7%)。门静脉直径中位数5 mm。单因素分析后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中是否使用间置血管;再按照是否使用间置血管分组,分析使用间置血管重建门静脉对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使用间置血管重建门静脉19例(6.4%),其中尸体冷保存血管16例,儿童受者自身门静脉3例;供者门静脉与受者门静脉主干、分叉部或汇合部等直接吻合等未使用间置血管儿童受者278例(93.6%)。随访中位时间3.1年,共有20例儿童受者术后发生门静脉并发症,其中门静脉狭窄17例(5.7%),门静脉血栓3例(1.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者门静脉直径是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间置血管并非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选取门静脉直径≤4 mm儿童受者90例统计分析,使用间置血管与否,对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影响(χ2=3.061,P=0.080)。结论门静脉直径是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影响是否使用间置血管的重要因素。在门静脉直径≤4 mm时,使用间置血管不会增加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行脾静脉近端结扎对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9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脾切除联合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的患者采取紧贴门静脉结扎脾静脉的方法,58例未行脾静脉结扎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的导管滴注肝素,并于术后第7~14天行CT检查。结果脾静脉结扎组的36例患者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门静脉血栓22例(38%),脾静脉血栓58例(100%),两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38%,χ2=17.828, P<0.05)。结论在脾切除术中结扎脾静脉近端可有效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生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
简介: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为达到根治切除目的,联合肠系膜上静肪/门静脉(SMV/PV)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8例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其中21例联合了不同程度的SMV/PV的切除,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在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生存率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管切除组中,共有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SMV/PV受累,预后较差。但与同期未切除受累血管、断端阳性患者相比,血管切除组预后好于癌残留组(P〈0.01)。结论对于胰头癌局部浸润SMV/PV,但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切除。胰腺癌联合SMV/PV切除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率,但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联合SMV/PV切除对提高胰腺癌的根治率和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血管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和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血型A型,病例2血型O型。术中均发现肿瘤包裹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包裹长度分别为6cm,决定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及同种异体血管(血型B型)移植。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肿瘤转移、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6月。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病例1手术时间为480min,脾静脉阻断时间为45min,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阻断时间为3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mL,术中输RBC10U,血浆600mL。血管切除长度为7cm。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5天恢复进食,第5、7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21天出院。术后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仍生存,未见肿瘤复发。病例2手术时间为480min,脾静脉阻断时间为30min,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阻断时间为25min,术中出血量为600mL,术中输RBC2U,血浆400mL。血管切除长度为7cm。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5天恢复进食,第5、7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14天出院。至随访截止时间仍生存,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的血管重建,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