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胰腺性脂膜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合并胰腺疾病的脂肪坏死性炎症,好发于嗜酒男性,约占胰腺疾病的2%~3%。其相关的胰腺原发疾病多为无菌性或病毒、细菌感染相关的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假性囊肿及创伤性胰腺炎等。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为急、慢性胰腺炎,其次为胰腺肿瘤性疾病,在肿瘤性疾病中又以胰腺腺泡细胞癌关系最为密切。诊断胰腺性脂膜炎的金标准是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对胰腺原发疾病的诊治是识别和治疗本病的关键。本文报道了1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腺性脂膜炎患者,应用来迪派韦/索磷布韦抗丙型肝炎病毒,生长抑素、奥曲肽抑制胰腺分泌,甲基强的松龙针抗炎治疗,最终病情好转后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3月5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5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指标是否异常分为肝功能异常组(n=50)和肝功能正常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指标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肝功能异常组中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肝功能异常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1)。肝功能异常组中,45例患者(90.0%)出现ALT升高,27例(54.0%)出现AST升高,ALT和AST水平范围在50~100 U/L的患者分别占28例(56.0%)和20例(40.0%),ALT和AST水平范围≥100 U/L的患者分别占17例(34.0%)和7例(14.0%)。13例患者(26.0%)TBil升高。两组患者抗病毒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组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药治疗和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χ2=42.90、37.03和6.26,P<0.05或<0.01)。肝功能异常组和肝功能正常组从确诊到病毒转阴中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06.00,P>0.05)。结论重型或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肝损伤多见,临床治疗应注意药物的肝损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他们并发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0年因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6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并发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160例甲型流感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159例,99.38%),其中121例(75.63%)并发甲型流感肺炎,157例(98.13%)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乳酸脱氢酶(OR=1.010,95%CI: 1.003~1.017)和C反应蛋白(OR=1.091,95%CI:1.034~1.150)是影响甲型流感患者并发肺炎的因素。结论发热为甲型流感最常见的症状,病毒性肺炎为其常见并发症,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可作为评估甲型流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我国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 C,CHC)患者众多、基因型分布复杂、难治型比例高、诊治率低等现状,需探索可及的、治愈率高的泛基因型抗病毒治疗方案。目前,治愈率高且安全性好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已成为国际丙型肝炎指南的主要推荐治疗方案。拉维达韦(Ravidasvir, RDV)为我国本土原研的新一代NS5A抑制剂,可广泛应用于基因1、2、3、4、6型CHC的治疗,抗病毒活性强,耐药屏障高。多项临床研究显示,RDV与第二代蛋白酶抑制剂达诺瑞韦、核苷类NS5B抑制剂索磷布韦等DAAs联合用于CHC患者治愈率高,安全性良好。本文将对RDV相关研究的结果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我国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 C,CHC)患者众多、基因型分布复杂、难治型比例高、诊治率低等现状,需探索可及的、治愈率高的泛基因型抗病毒治疗方案。目前,治愈率高且安全性好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已成为国际丙型肝炎指南的主要推荐治疗方案。拉维达韦(Ravidasvir, RDV)为我国本土原研的新一代NS5A抑制剂,可广泛应用于基因1、2、3、4、6型CHC的治疗,抗病毒活性强,耐药屏障高。多项临床研究显示,RDV与第二代蛋白酶抑制剂达诺瑞韦、核苷类NS5B抑制剂索磷布韦等DAAs联合用于CHC患者治愈率高,安全性良好。本文将对RDV相关研究的结果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水平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1 75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 d的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1 220)和死亡组(肝移植患者归入死亡组,n=531)。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CP对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按CP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Log-rank法对两组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Cox风险回归结果显示,CP、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为HBV-ACLF患者30 d天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或<0.01),而年龄、血白细胞、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HBV DNA、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为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C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0(95%CI 0.540~0.599,P<0.01),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的AUC分别为0.783(95%CI 0.759~0.807,P<0.01)和0.774(95%CI 0.750~0.798,P<0.01)。与MELD评分、MELD-Na评分相比,单因素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较低(P<0.01)。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临界值为0.173 g/L,其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41.6%,按临界值将患者分为<0.173 g/L组和≥0.173 g/L组。<0.173 g/L组患者的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0.173 g/L组(χ2=17.75,P<0.01)。结论血清CP水平对于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合格样本对凝血试验结果及(INR)的影响及对策。方法从样本的采集、运送、处理、检测等方面阐明影响结果的因素。结果以上的各方面对实验结果均有影响,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勿视。结论特别应重视试验前和试验中的质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前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相应的预后评分模型。方法利用HBV-ACLF中国诊断标准研究(COSSH-ACLF)队列,回顾性分析725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障碍(HBV-ACHD)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90 d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评分模型,并利用内部500例和外部390例HBV-ACHD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在725例HBV-ACHD患者中,男性为主(76.8%),96.8%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并发症以腹水(66.5%)多见,器官衰竭以凝血功能衰竭(4.1%)为主,90 d病死率为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碱性磷酸酶(ALP)是HBV-ACHD患者90 d病死率的最佳预测指标,并建立评分模型COSSH-ACHDs = 0.75×ln(WBC)+ 0.57×ln(TBil)- 0.94×ln(ALP)+10,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显著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TP及CLIF-C ADs(P < 0.05),500例内部随机选择组和390例外部验证组均验证了类似结果。结论HBV-ACHD患者是一组以肝硬化失代偿为主、合并少量器官衰竭的人群,其90 d病死率为9.2%,COSSH-ACHDs具有更高的预测HBV-ACHD患者90 d预后的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