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82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随访1年,按照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研究影响HSP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2例患儿中男女比为1∶1.4;HSP发病年龄集中于7~14岁,春季、冬季多发,异种蛋白饮食、上呼吸道感染是其发病主要诱因;患儿多有腹痛及皮疹症状,以脐周疼为主,多呈阵发性绞痛及隐痛。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复性皮疹、未控制饮食、未预防用药、糖皮质激素治疗、未限制运动是影响HSP患儿治愈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SP发病时间多集中在春季、冬季,学龄期为主要发病年龄段,有腹痛、皮疹症状,监测反复性皮疹、控制饮食、预防用药、糖皮质激素治疗、限制运动,可为预测HSP复发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临床Ⅱ、Ⅲ度痔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传统手术、套扎术和注射术等。本文旨在比较芍倍注射术与痔套扎术在治疗Ⅱ、Ⅲ度痔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经济学。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10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60例Ⅱ、Ⅲ度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芍倍注射组(28例,采用芍倍注射术治疗)和套扎对照组(32例,采用痔套扎术治疗)。病例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Ⅱ、Ⅲ度痔;(2)采用芍倍注射术或套扎术治疗;(3)患者年龄18~75岁。排除合并肛裂、肛瘘、肛窦炎等其他肛周疾病者,精神疾病者或其他无法配合治疗者,以及临床和随访资料不完全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的复发情况,术后疼痛、肛门水肿、肛门坠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及术后半年生活质量EQ-5D-3L评分。结果芍倍注射组男性比例高于套扎对照组[75%(21/28)比37.5%(12/32),χ2=8.485,P=0.004],两组患者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包括Nystrom痔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术后半年芍倍注射组与套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4/28)比9.4%(3/32),χ2=0.035,P=0.851];芍倍注射组术后1 d、7 d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套扎对照组[术后1 d:中位数2(1~6)分比中位数3(1~7)分,Z=2.814,P=0.005;术后7 d:中位数0(0~2)分比中位数1(0~4)分,Z=3.149,P=0.002]。芍倍注射组术后1 d肛门水肿率[10.7%(3/28)比34.4%(11/32),χ2=4.673,P=0.037]、肛门坠胀率[7.1%(2/28)比28.1%(9/32),χ2=4.391,P=0.048]、住院总费用[(6 343.5±1 444.1)元比(10 587.1±1 719.0)元,t=12.515,P<0.001]、术后出院时间[中位数1(1~5)d比中位数3(1~6)d,Z=5.879,P<0.001]均低于套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EQ-5D-3L评分术后半年与术前相比均有提高[芍倍注射组:(0.90±0.16)分比(0.73±0.14)分;套扎对照组(0.91±0.13)分比(0.74±0.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两组间患者术后半年生活质量EQ-5D-3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0,P=0.897)。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感染、医源性肛瘘、直肠狭窄、局部硬结等并发症。结论芍倍注射术在治疗Ⅱ、Ⅲ度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痔套扎术相比,在减少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和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有一定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家系分析。采集先证者家系成员(3代7人)的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用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Fg)的活性(Fg︰C)和抗原水平(Fg︰Ag),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浆Fg三条肽链的相对分子量。对Fg的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采用纤维蛋白原凝固率测定、纤维蛋白聚集曲线和扫描电镜观察纤维蛋白凝块等方法,研究其致病机制。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爬虫酶时间(RT)延长;Fg︰Ag(1.6 g/L)轻度降低,Fg︰C(0.7 g/L)明显降低。其父亲和祖母APTT和PT正常,TT和RT延长;Fg︰Ag(分别为2.0 g/L和2.2 g/L)正常,Fg︰C(分别为1.0 g/L和1.1 g/L)明显降低。家系其他成员各项凝血指标均正常。先证者FGG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A4774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Fg γ链Gln195Arg杂合错义突变;其父亲和祖母亦为Gln195Arg杂合子。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祖母血浆Fg均无异常条带出现。先证者血浆的Fg凝固率为49.3%,健康对照者为98.9%;凝血酶或爬虫酶诱导的聚集曲线严重受损;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先证者纤维蛋白凝块的纤丝直径增大(P<0.001),纤丝密度减小、排列稀疏。结论Fg γ链Gln195Ar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Fg功能受损,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该突变尚未见报道。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和代谢综合征 (MS) 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OSAHS 最主要的特征是睡眠中部分或完全上呼吸道反复梗阻伴或不伴打鼾,造成间歇性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睡眠片段化,长期可引发全身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MS 的特征为向心性肥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致动脉硬化的血脂代谢异常、高游离脂肪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异常。目前多数研究证据支持 OSAHS 和 MS 均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系紧密,互为因果 , 临床表现互相重叠,潜在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交叉重叠。因此了解 OSAHS 和 MS 关系的研究进展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疾病本身的认识。本文综述了 OSAHS 与 MS 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给予临床以提示。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对策。方法总结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患者80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及受累器官的临床表现。结果80例患者中男51例(63.75%),女29例(36.25%);年龄分布≤20岁4例(5.0%),21~30岁21例(26.25%),31~60岁42例(52.5%),>60岁13例(16.25%)。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例(65.0%),口服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例(35.0%),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3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于31~60岁、>60岁,恢复时间短于31~60岁、>60岁,31~60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于>60岁,恢复时间短于>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累积的器官及系统主要为累及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可能因各种因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对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及管理对策进行研究。方法 将本疾控中心25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评估作为管理前,以此现状作为基础,在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作为管理后,对比管理前后工作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差异。结果 管理后,工作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当前疾控中心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着资金储备不足,应急监测能力薄弱,工作人员应急能力有待提升等相关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有助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从而能为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稳定提供更好保障。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CBL融合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留学生病理生理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取采用了融合CBL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2020级MBBS留学生和2021级CM留学生进行两个单独试验,比较分析两班相关数据。结果 融合了CBL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留学生的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章节测试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CBL融合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强化留学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又可以增强其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协助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