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caspase-11非经典炎症小体对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诱导J774A.1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钩体56601株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J774A.1)建立细胞模型,应用real-time RT-PCR检测J774A.1细胞caspase-11、IL-1β、IL-1α和IL-18 mRNA水平,采用ELISA定量检测J774A.1细胞上清液中caspase-11、IL-1β、IL-1α和IL-18水平。结果Real-time RT-PCR检测结果显示,钩体感染J774A.1细胞1、2、4、8、12和24 h后,caspase-11 mRNA水平分别为未感染细胞的5.12、14.21、8.94、14.06、18.58和0.93倍,caspase-11阻断后分别下降至0.10、0.07、0.10、0.09、0.07和0.45倍(P<0.05);钩体感染后,IL-1β、IL-1α和IL-18 mRNA水平均显著上调,caspase-11阻断后IL-1β mRNA水平分别下降至0.05、0.03、0.02、0.05、0.06和0.02倍(P<0.05);IL-1α mRNA分别下降至0.14、0.07、0.15、0.10、0.03和0.06倍(P<0.05);IL-18 mRNA分别下降至0.08、0.10、0.16、0.18、0.10和0.07倍(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钩体感染J774A.1细胞后细胞上清液中caspase-11、IL-1β、IL-1α和IL-18水平均显著上调,caspase-11阻断后caspase-11分别下降至43.07、41.64、51.96、86.56、105.36和129.95 pg/ml(P<0.05);IL-1β分别下降至15.01、14.19、68.02、31.20、173.13和104.98 pg/ml(P<0.05);IL-1α分别下降至12.14、15.40、38.01、21.97、24.48和27.09 pg/ml(P<0.05);IL-18分别下降至96.27、102.21、85.34、116.28、155.36和114.03 pg/ml(P<0.05)。结论Caspase-11非经典炎症小体参与介导问号钩体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IL-1β、IL-1α和IL-18的分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后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HEK)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0、25、50、100、150和200 μmol/L白藜芦醇处理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12 h,分别采用CCK-8、BrdU和LDH法检测白藜芦醇对细胞增殖活性和死亡的影响。分别采用50 mJ/cm2 UVB和100 μmol/L白藜芦醇处理HEK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白藜芦醇组、UVB组和UVB+白藜芦醇组,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以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B1和cyclin E1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和细胞周期分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0、25、50、100、150和200 μmol/L白藜芦醇组HEK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2,P < 0.001),不同浓度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01);100 μmol/L白藜芦醇组细胞DNA合成活力(0.761 ± 0.141)低于对照组(2.226 ± 0.141,t=17.92,P < 0.001);25、50、100和200 μmol/L白藜芦醇组细胞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38,P > 0.05)。UVB和白藜芦醇处理后,4组细胞凋亡率和G1期、G2期、S期的细胞比例以及PARP、caspase-3、cyclin B1、cyclin E1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UVB组细胞凋亡率(24.69% ± 3.54%)及PARP、caspase-3的剪切水平(2.190 ± 0.349、0.090 ± 0.016)均高于对照组和UVB+白藜芦醇组(4.00% ± 0.81%、0.926 ± 0.040、0.024 ± 0.019,均P < 0.05);UVB组cyclin E1、cyclin B1蛋白水平(0.116 ± 0.017、0.775 ± 0.080)均低于正常对照组,UVB+白藜芦醇组cyclin E1表达水平(0.287 ± 0.047)高于UVB组、cyclin B1表达水平(0.504 ± 0.009)低于UVB组(均P < 0.05);UVB组S期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和UVB+白藜芦醇组,G1期、G2期细胞比例均高于UVB+白藜芦醇组(P < 0.05)。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抑制HEK增殖活力,抑制紫外线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烟曲霉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灭活烟曲霉体外诱导小鼠BMDM不同时间(0、0.5、4、12 h),提取细胞蛋白,Western印迹法检测自噬关键蛋白LC3-Ⅰ型/Ⅱ型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Ser2481的蛋白水平。用烟曲霉和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佛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氯喹]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小鼠BMDM不同时间(4、12 h)后,Western印迹法检测烟曲霉对新生的LC3-Ⅱ、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并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烟曲霉与LC3、Rubicon(RUN domain Beclin-1-interacting and cysteine-rich-domain-containing protein)的共定位关系。不同处理时间数据结果采用非匹配t检验分析,烟曲霉孢子和自噬溶酶体阻断剂两因素处理数据结果采用2 × 2析因分析方法。结果Western印迹显示,与对照组(0 h组)比较,烟曲霉体外诱导小鼠BMDM 0.5、4、12 h后细胞内LC3-Ⅱ表达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8、3.28、3.02,均P < 0.05),但各组p-mTOR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41、0.477、0.382,P值分别为0.682、0.660、0.722)。与单独氯喹处理BMDM 4 h和12 h相比,烟曲霉联合氯喹处理后LC3-Ⅱ进一步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13、2.78,均P < 0.05)。与单独氯化铵处理BMDM 4 h和12 h相比,烟曲霉联合氯化铵处理后LC3-Ⅱ进一步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92、2.92,均P < 0.05)。与单独BAF-A1处理BMDM 4 h和12 h相比,烟曲霉联合BAF-A1处理后LC3-Ⅱ进一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3、2.13,均P < 0.05)。与单独E-64d + pepstatin处理BMDM 4 h和12 h相比,烟曲霉联合E-64d + pepstatin处理后LC3-Ⅱ进一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3、2.92,均P < 0.05)。用钙荧光白荧光标记的烟曲霉孢子刺激BMDM 8 h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显示LC3、Rubicon主要包绕于烟曲霉周围,与烟曲霉均有共定位关系。结论烟曲霉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基础自噬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菌丝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菌丝分别体外诱导BMDM细胞0.5、4、12 h,以不加菌丝处理的0 h组作为对照,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向LC3-Ⅱ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p-mTOR)的表达。白念珠菌菌丝分别联合4种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弗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及氯喹,体外诱导小鼠BMDM细胞4、12 h,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对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白念珠菌菌丝体外处理小鼠BMDM 0.5、4和12 h后,与0 h组(0.983±0.030)相比,LC3-Ⅰ向LC3-Ⅱ转换均增加(1.254±0.118、1.629±0.391、1.598±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5、2.856、2.804,均P< 0.05),但各组p-mTOR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白念珠菌菌丝联合E-64d + pepstatin体外处理BMDM细胞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较E-64d + pepstatin单独处理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691、6.648,均P< 0.05)。与相应溶酶体阻断剂组相比,白念珠菌菌丝联合BAF-A1、氯化铵或氯喹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结论白念珠菌菌丝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中LC3-Ⅰ向LC3-Ⅱ的转换。
简介:【摘要】 目的 应用PET-CT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82例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前后患者的PET-CT图像资料进行分析,评估患者肺部病灶靶向治疗前后代谢情况,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SUVmax)及病灶的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比较其前后的变化。结合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分析的不同基因突变结果,评估患者不同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主要有EGFR、ALK、ROS1、HER2(ERBB2)、KRAS、MET等不同基因突变,282例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后应用PET-CT评价治疗效果显示,肺部病灶SUVmax降低 212例,SUVmax无变化24例,SUVmax升高46例;肺部病灶代谢体积缩小234例,病灶代谢体积增大48例;其中完全缓解(CR)118例,部分缓解(PR)94例,病情稳定(SD)24例,病情进展(PD)46例,总有效率(PR+CR)为75%,疾病控制率(PR+CR+SD)为84%。结论 PET-CT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价,对病灶代谢情况及SUVmax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对不同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情况进行评价,与CT常规方法相比,PET-CT对病灶变化的评价更加精准。
简介:【摘要】 目的 应用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与CT评价进行对比。方法 选取60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前后患者的PET-CT图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SUVmax),比较其免疫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估患者免疫治疗的效果,与CT评价进行对比。结果 60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后,PET-CT肺部病灶SUVmax降低30例,SUVmax无变化6例,SUVmax升高24例;CT评价病灶体积缩小24例,病灶体积无变化6例,病灶体积增大30例。其中3例病灶体积无变化,但是PET显示病灶代谢减低,3例病灶体积增大,但是PET显示病灶代谢减低。结论 PET-CT可以对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价,对病灶代谢情况(即SUVmax变化情况)进行评估,与CT常规评价方法相比,PET-CT对病灶变化的评价更加精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老年性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5月我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救治的84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莫西沙星)和对照组(左氧氟沙星)各42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紫绀及肺部湿罗音缓解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莫西沙星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的复杂性输尿管结石患者54例,对其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该术式的临床有效性。结果54例患者均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手术耗时为19—45min,平均耗时23.65±6.5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69±0.87d,术后平均J管拔除时间为16.96±4.05d;52例患者行钬激光碎石后完全治愈,一次性手术康复率高达96.30%(52/54),2例患者在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后完全治愈。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尿道外口舟状窝狭窄,发生率为1.85%(1/54)。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在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方面具有手术可行性高、有效率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共6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症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局部小针刀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局部小针刀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以及疼痛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卧床时腰背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小针刀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腰背部功能,同时还能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2019年8月~2020年10月内,本院接诊的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依从性进行分组,分为(不依从组)对照组(n=30),(依从组)实验组(n=30),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相关性因素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以此来探究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具体因素。结果:经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后可知,两组患者年龄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文化水平、经济水平、疾病认知水平等影响因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高位结扎术用于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患者的方式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静脉曲张性不育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予以腹腔镜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精子质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平均术中出血量(47.3±5.4)ml,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34.3±2.2)min,术后住院时间(3.8±0.4)d,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平均精子浓度(52.2±10.5)106个/ml,精子活力(73.5±11.6)%,精子畸形率(11.2±4.9)%,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鞘膜积液0例、睾丸萎缩0例、病情复发1例,并发症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高位结扎术式的应用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与恢复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升精子浓度、活力并降低畸形率,降低病情复发率、睾丸萎缩率、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患者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晚期胃癌患者采用不同肠外营养支持方式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20年4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共60例,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先入院30例患者为参照组采用浅静脉置管营养支持,后入院30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深静脉置管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组。结果 比较两组各项营养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晚期胃癌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问题,有必要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延迟显像在肺部良恶性结节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最终均随访手术后病理结果或经正规治疗后临床诊断结果的肺结节患者的PET-CT图像和延迟显像的PET-CT图像资料,分别记录其PET-CT图像和同机PET-CT延迟显像病灶的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同时测量其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比较其SUVmax的变化情况,并且记录其CT形态学表现。 结果 60例患者中恶性病变21例,SUVmax在1.3-14.6之间,其中腺癌9例,鳞癌10例,小细胞肺癌2例;良性病变39例,SUVmax在0.9-25.3之间,其中炎性病变21例,结核8例,炎性假瘤3例,肺脓肿3例,硬化性血管瘤2例,错构瘤2例。在肺部孤立性结节中,良性病变居多(39例/60例),恶性病变少(21例/60例)。恶性病变中大多数患者(18例/21例)延迟显像后SUV值增高,仅3例恶性病变表现为延迟显像后SUV降低,病理类型分别为粘液性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1例,高分化腺癌1例;良性病变大多数病例(28例/39例)延迟显像后SUV值增高,少数病例(11例/39例)延迟显像后SUV降低。结论 延迟显像在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诊断时要密切结合CT图像特点、病人的序列影像学资料观察结节是否变化、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特点、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科学诊断。联合应用PET-CT初次显像和延迟显像的SUVmax变化情况,在诊断肺部良恶性结节的准确性上优于单独CT或单独PET-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