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将综合护理应用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服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时所致皮疹的护理中,其临床护理的作用与影响。方法:将本院在2021年5月-11月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有86例。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传统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每组各43例),经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总有效率及皮疹消退情况。结果:经数据分析,实施综合护理的患者无论在护理满意度还是总有效率及皮疹消退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详见表2、表3、表4),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在患者康复环境、饮食、皮肤护理及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及康复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Na+/H+交换蛋白1(NHE1)抑制剂对癌基因BRAF野生型(BRAFWT)和激活型BRAFV600E突变的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生长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NHE1抑制剂Cariporide分别处理U251(BRAFWT)和AM38(BRAFV600E)GBM细胞系,乙酰甲酯化的2’,7’-双(2-羧乙基)-5(6)-羧荧光素荧光探针处理细胞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在440 nm与490 nm的荧光强度,计算荧光强度比值以反映NHE1的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基质胶-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AM38细胞的NHE1活性、增殖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高于U251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0、0.047);Cariporide处理的U251和AM38细胞的NHE1活性、增殖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低于溶剂二甲基亚砜处理的U251和AM38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51:P=0.012、0.023、0.044;AM38:P=0.006、0.001、0.038)。结论采用Cariporide阻断NHE1活性可有效抑制BRAFWT和BRAFV600E突变型GBM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手术室中接受手术治疗,且行非全身麻醉的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和实际效果。采用的方法:在我院2019年5月-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全部手术非全身麻醉患者中,选择9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每组人数相同,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结果:通过实验数据能够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以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VAS、SAS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接受手术治疗且非全身麻醉的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医护人员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通过实验发现,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保证患者身体指标的平稳性,也能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让患者在术后的护理过程更加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因此,可以在手术室护理中进行广泛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和大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NRK-49F),细胞被分为4组:(1)对照组;(2)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TA)组:10 μmol/L TA干预36 h;(3)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组:10 ng/ml TGF-β1刺激36 h;(4)TGF-β1+TA组:10 ng/ml TGF-β1+10 μmol/L TA刺激36 h。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和NRK-49F细胞中纤连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E钙黏蛋白、HDAC6、乙酰化组蛋白H3、组蛋白H3、乙酰化α微管蛋白、α微管蛋白、TGF-β受体(TGF-βR)1、p-Smad3、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p-EGFR等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比较4组细胞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1)与TGF-β1组比较,TGF-β1+TA组HK-2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细胞外基质蛋白I型胶原和纤连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HDAC6表达水平下调,乙酰化组蛋白H3和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均P<0.05)。(2)与TGF-β1组比较,TGF-β1+TA组HK-2细胞TGF-βR1、p-Smad3、CTGF及p-EGFR的表达水平下调(均P<0.05),Smad3和EGFR总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TGF-β1组比较,TGF-β1+TA组NRK-49F细胞纤连蛋白、α-SMA、I型胶原、TGF-βR1和p-Smad3的表达水平下调(均P<0.05)。结论HDAC6抑制剂TA可能通过阻断TGF-β1/Smad3、CTGF和EGFR多条信号通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间1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顺序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给予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阑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2.6±6.4)min,对照组为(35.4±7.1)min,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6.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1±1.4)d,观察组为(5.8±1.8)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8.5%,对照组为91.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阑尾切除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自身免疫状态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状况,旨在为免疫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风湿免疫科和血管科就诊的大动脉炎患者29例,女性28例、男性1例,中位数年龄为39岁,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大动脉炎诊断标准,且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同期选择21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治疗的29例大动脉炎患者中,28例为女性,26例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全身症状中以乏力(62.07%)和头痛(41.38%)为主要表现,血管症状中以杂音和脉搏减弱(68.97%)为主要表现,Numano分型中以Ⅴ型(79.31%)最多。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初诊大动脉炎患者的总T(CD3)淋巴细胞的绝对值[(1 337.14±312.46)μl vs(1 139.95±340.96)μl,t=2.120,P=0.039]、辅助T(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46.29%±6.55% vs 36.55%±7.42%,t=4.903,P<0.000 1]和绝对值[(815.52±194.11)μl vs(571.44±187.55)μl,t=4.450,P<0.000 1]、CD4/CD8的比值[1.83(1.41~2.30)vs 1.32(1.03~1.39),Z=3.401,P=0.001]都升高,而自然杀伤(NK)细胞(CD56)的百分比[10.71%(6.45%~14.30%)vs 14.57 %(10.87%~18.47%),Z=2.408,P=0.016]降低。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大动脉炎患者的补体C3[1.16(1.02~1.31)g/L vs 1.05(0.93~1.15)g/L,Z=2.383,P=0.021]升高,免疫球蛋白(Ig)G[11.97(8.74~14.43)g/L vs 14.37(13.11~15.47)g/L,Z=3.017,P=0.003]降低。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初诊大动脉炎患者的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19.31(9.50~28.50)mm/h vs 3.71(2.00~5.00)mm/h,Z=5.338,P<0.000 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6.52(0.32~8.62)mg/L vs 0.73(0.35~1.07)mg/L,Z=2.983,P=0.003]和快速C反应蛋白(Q-CRP)[8.73(1.03~7.72)mg/L vs 0.57(0.08~0.98)mg/L,Z=4.263,P<0.000 1]都升高。结论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的自身免疫处于激活状态,外周血中的总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以应对全身大动脉血管的炎症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1-7、Mas受体拮抗剂A779、AngⅡ作用后,对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摄取及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方法①构建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将颗粒细胞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细胞用地塞米松、胰岛素进行处理,检测两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乳酸浓度的差值。②进一步将模型组细胞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处理24 h:AngⅡ组、Ang1-7组、Ang1-7+AngⅡ组、A779组、Ang1-7+A779组,并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差值。③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Akt、GSK-3β、AS160及其磷酸化蛋白(P-Akt、P-GSK-3β、P-AS160)以及Mas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①跟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乳酸浓度差值小,提示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②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大(5.55±0.21,P=0.002 1),AngⅡ组差值小,Ang1-7+AngⅡ组、A779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1-7+A779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4.89±0.20, P=0.010 8)。③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的Akt、GSK-3β、AS160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增强,AngⅡ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减弱。与Ang1-7组比较,Ang1-7+A779组Mas受体表达量降低。结论①Ang1-7作用后,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增加, AngⅡ作用后与Ang1-7相反,二者相互拮抗,同时Ang1-7、AngⅡ作用后颗粒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也出现相反变化,表明通过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体现的细胞葡萄糖代谢有可能是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变化的结果。②Ang1-7作用后受体Mas表达上调,加入Mas受体拮抗剂A779,细胞葡萄糖代谢受抑制,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降低,提示Ang1-7改善葡萄糖代谢过程中,有受体Mas参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淋巴细胞(P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大动脉炎(TA)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安贞医院86例TA患者(TA组),同时从北京安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选取年龄和性别与TA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85名(对照组)。所有对象静脉采血,用电阻抗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淋巴细胞(P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根据美国国立研究院(NIH)评分及印度TA临床活动性评分(ITAS2010)判断TA活动性。对TA组和对照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全血细胞计数指标与ES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界值。结果TA患者组的NLR、RDW和PDW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1.78~3.48)比1.76(1.34~2.01)、14.10(13.00~14.83)比13.08(12.50~13.35)和13.65(11.20~16.00)比12.24(11.20~13.20),P均<0.000 1],TA患者组的MPV和PCT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6±1.11比10.44±0.83和0.25(0.20~0.28)比0.27(0.23~0.31),P值分别为0.011和0.014]。TA患者活动期的RDW和PCT均高于非活动期[分别为14.61(13.38~15.48)比13.81(12.88~14.33)和0.27±0.07比0.23±0.06,P值分别为0.007和0.008]。TA患者活动期的PCT与ESR呈正相关(r=0.33,P=0.002)。RDW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14.150(敏感度为55.0%,特异度为1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PCT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0.245(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2.3%,ROC曲线下面积为0.84);PLR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131.257(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76.9%,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结论RDW和PCT可能有助于判断TA疾病活动性,而全血细胞计数中的其他指标与TA疾病活动性关系不密切。
简介:摘要2017年4月—2020年6月,因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包括局部注射药物、电凝、止血夹和套扎等)后再出血,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血管栓塞术(endoscopic vascular embolization,EVE)治疗的病例共46例。46例经EVE治疗后均即刻止血,即刻止血有效率为100.0%。术后出现腹痛13例(28.3%),腹胀3例(6.5%),发热2例(4.3%)。术后3、12个月复查胃镜,黏膜逐渐愈合。随访至2021年6月,无一例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由此可见,EVE对于初次内镜止血失败的ANVUGIB患者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的100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为实验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复发情况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照组,两组之间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采用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相对于单纯的胬肉切除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治疗后病情复发情况较少,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 oriented training,TOT)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及ADL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TOT,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周5天,持续3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BBS及MB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BBS及MBI均有显著提高(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纳入社区内老年高血压患者 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 42例)及对照组( 42例),于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开展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患者联合开展社区护理干预,连续干预 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 SF-36量表生理功能、活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等四个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 P< 0.05),研究组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且积极的影响,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分析化脓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21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所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外,在同期病原菌培养阳性但无脑积水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对照组,与病例组按2 ∶1的比例。比较分析两组的病原菌分布特点、颅脑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转归等,并预测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33例,对照组66例。33例病例组患儿中,27例有明确病原学结果,其中革兰阴性菌20例(74.1%),革兰阳性菌7例(25.9%)。33例病例组患儿确诊脑积水的时间为起病后13.0(5.5,28.5) d,其中非手术治疗26例,手术治疗7例。病例组的治愈率为42.4%(14/33),低于对照组的72.7%(4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3,P=0.003)。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的脑脊液蛋白质>3 g/L、脑脊液葡萄糖<2 mmol/L、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颅内出血、脑软化发生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72、12.04、19.04、5.73、11.85、17.48,均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惊厥[比值比(odds ratio,OR)=4.4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91~18.363, P=0.037]、颅内出血(OR=8.031, 95%CI 1.894~34.059, P=0.005)、脑软化(OR=35.189, 95%CI 2.954~419.150, P=0.005)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常见,合并惊厥、颅内出血、脑软化是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并发脑积水的重要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完全依从36例(83.72%),部分依从6例(13.95%),不依从1例(2.33%);对照组完全依从20例(46.51%),部分依从13例(30.23%),不依从10例(23.25%)。观察组的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后的药物、饮食、心理、生活、隔离知识等生活质量评分都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