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93例拟诊及确诊为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93例真菌患者中男64例,女29例;年龄(55.18±5.38)个月,年龄范围为1个月至15岁,中位年龄32个月。所有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25.4 d,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3 d。所有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影像学表现形态多样,主要为肺纹理稍增粗/增多,纹理间可见斑点或斑片状模糊影,并伴有肺实变、弥漫性结节样变等,支气管扩张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较少见。93例患者中血/深部痰真菌培养阳性者41例(44.1%),其中念珠菌属阳性者22例(53.6%)部分患者同时培养出2种不同真菌。93例患儿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2例(77.4%),因基础疾病严重放弃治疗8例(8.6%),转院治疗6例(6.5%),死亡7例(7.5%)。其中,单用或联合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感染41例(44.1%),有效38例(92.7%),死亡3例(7.3%)。结论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好发于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儿,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病死率和预后与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及抗真菌治疗密切相关,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能有效降低儿童肺部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国真实世界中评估过敏性哮喘患儿使用奥马珠单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6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国17家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6~11岁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数据包括患儿接受治疗前的人口学特征、过敏史、家族史、总免疫球蛋白E(IgE)与特异性IgE、皮肤点刺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合并症;描述性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模式,包括首次剂量、注射间隔频率和疗程与说明书推荐模式的差异;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疗效整体评估(GETE),比较治疗前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的差异、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剂量的变化、肺功能变化,基线与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第4、8、12、16、24、52周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和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的变化、合并症改善;安全性评估数据包括不良事件(AE)与严重不良事件(SAE)。对"中重度哮喘年化发作率"以及"ICS减量"指标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显著水平为0.05。其他指标均为描述性分析。共纳入200例患儿,其中男151例(75.5%),女49例(24.5%);年龄(8.20±1.81)岁。结果200例患儿中位总IgE为513.5(24.4~11 600.0) IU/mL,中位治疗时间为112(1~666) d。200例患儿奥马珠单抗首次注射中位剂量为300(150~600) mg,其中114例(57.0%)有说明书推荐剂量。患儿经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有效率为88.5%(117/200)。患儿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后C-ACT评分提高[(18.90±3.74)分比(22.70±3.70)分],达到哮喘控制。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降低了(2.00±5.68)次/(人·年)(t=4.702 5,P<0.001)。中位ICS日剂量降低[0(0~240) μg比160(50~4 000) μg],P<0.001。PAQLQ评分提高[(154.90±8.57)分比(122.80±27.15)分]。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提高[(92.80±10.50)%比(89.70±18.17)%]。在有合并症(包括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鼻窦炎)评估记录的患儿中,总体改善率为92.8%~100.0%。200例患儿中,58例(29.0%)发生124例次AE,发生率为0(0~15.1)例次/(人·年)。在53例发生AE且报告了严重程度的患儿中,83.0%(44例)发生轻度AE,17.0%(9例)发生中度AE,无重度AE发生;SAE的发生率为0(0~1.9)例次/(人·年)。与药物相关常见AE为腹痛(2例患儿,1.0%)和发热(2例患儿,1.0%),未出现因AE而停药。结论奥马珠单抗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儿有效率高,可降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减少ICS剂量、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其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9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60例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病例资料。结果60例患儿中,男40例,3岁以下58例(96.7%)。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98.3%)、气喘(56.7%)、发热(46.7%)。85%患儿有明确异物吸入史。异物以植物类食物为主(91.6%),以花生等果仁类食物最为常见。异物嵌顿部位主要为左主支气管(33.3%)和右主支气管(26.7%)。40例(66.7%)气道异物伴肉芽组织增生,其中少量肉芽13例(21.7%)、肉芽部分包裹26例(43.3%),完全包裹1例(1.7%)。60例患儿气道异物均1次性成功取出,其中单一球囊导管异物取出31例(51.7%),从打开球囊到异物被拖出声门一般耗时约15~20秒。无术中严重出血、气胸、声带或气道壁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儿童常见的花生等果仁类气道异物,尤其并发肉芽组织增生者,应用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行异物取出是安全、有效、快速的,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诊断为BO的患儿59例(BO组)、同期的轻症支气管肺炎患儿43例(轻症肺炎组)、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18例(重症肺炎组)以及正常体检儿童15名(正常对照组)。于患儿住院首日(入院时)及最后一日(出院时)(正常对照组于体检当天)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及蛋白酶3(PR3)-ANCA的抗体浓度,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入院时BO组的MPO-ANCA、PR3-ANCA的阳性率及滴度水平均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重症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而轻症肺炎组、重症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BO组的MPO-ANCA、PR3-ANCA的阳性率及滴度水平仍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与重症肺炎组(P值均<0.05),而轻症肺炎组与重症肺炎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O组、轻症肺炎组、重症肺炎组患儿入院时与出院时MPO-ANCA、PR3-ANCA阳性率与滴度水平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O患儿的MPO-ANCA及PR3-ANC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ANCA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儿童BO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