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合并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TLIF手术治疗33例伴DISH的LSS患者病历资料,男15例,女18例;年龄(65.1±11.2)岁(范围50~70岁);腰椎固定节段(1.45±0.42)个(范围1~3个)。选取同期性别、年龄(范围3岁内)及手术固定节段匹配不伴DISH的33例LSS患者作为对照,年龄(67.3±13.6)岁(范围50~70岁)。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矢状位测量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采用Pfirrmann分级评估术前椎间盘退变程度,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融合节段数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H组患者术前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为(3.82±0.64)分,明显高于DISH组(3.20±0.95)分(t=3.109,P=0.002),而腰椎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DISH组(腰椎前凸角37.4°±8.5° vs. 45.2°±12.2°,t=3.013,P=0.003;下腰椎前凸角18.3°±3.9° vs. 21.9°±5.4°,t=3.104,P=0.002)。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加,但随访期间DISH组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均有明显矫正丢失。末次随访时DISH组腰椎前凸角(43.6°±9.7° vs. 50.1°±10.2°,t=2.652,P=0.010)、腰椎局部前凸角(17.4°±6.5° vs. 22.7°±7.2°,t=3.138,P=0.002)及下腰椎前凸角(19.1°±4.7° vs. 22.9°±5.2°,t=2.540,P=0.013)均明显低于DISH组。末次随访时DISH组中12例发生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明显高于DISH组(36.3% vs. 12.1%,χ2=5.280,P=0.02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ODI及腰部、下肢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但DISH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DISH组(t=2.862,P=0.005)。结论相比DISH的LSS患者,伴有DISH的LSS患者TLIF术后易发生融合器沉降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丢失;且末次随访时伴DISH的LSS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DISH组。

  • 标签: 骨肥厚,弥漫性特发性骨骼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前,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后路矫形手术相比,前路矫形手术的矫形力可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或旋转的椎体,拥有力学的优势,可获得更好的畸形矫正和平衡重建.前路矫形手术的融合节段可明显缩短,保留更多的活动节段,且无需剥离腰背部肌肉,因此可能降低远期下腰部退变、失代偿以及腰痛等并发的发生.对于年龄较小、仍有较大生长潜能的青少年,前路矫形手术切除了椎体生长的软骨板,可消除单纯后路矫形手术后远期可能出现畸形加重的"曲轴效应".另外,前路矫形手术是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来矫正侧凸,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对于儿童和体瘦的患者,前路矫形手术还可以避免后路手术的内固定隆起和迟发性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缺点.

  • 标签: 矫形手术 前路 椎体 后路 入路选择 特发性胸椎侧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骨骺评分(TOCI)作为Risser征的补充指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儿生长潜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14年5月于南京鼓楼医院门诊接受支具治疗的49例女性AIS患儿为研究对象,于每次随访时拍摄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左手正位X线片上测量TOCI评分、Risser征及指骨骨龄评分(DSA),随访间隔为4~6个月。记录患儿每次随访时的实足年龄和纵向身高等一般资料,据此计算患儿每次随访时的身高生长速率(HV)。所得结果与TOCI评分和Risser征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TOCI评分与Risser征、DSA评分均呈显著相关(r=0.962、0.813,均P<0.01)。Risser征与DSA评分亦有明显相关性(r=0.822,P<0.01)。处于Risser征0、1级的TOCI评分与DSA评分的相关程度高于Risser征与DSA评分的相关程度(0.918比0.792,P<0.01)。随访处于TOCI 5的HV为(7.1±2.1)cm/年,显著高于处于其他TOCI评分的HV(均P<0.01)。结论TOCI 5提示AIS患儿具有较高的身高生长速率和生长潜能。TOCI评分可用于预测AIS患儿生长潜能并可作为Risser征的补充指标应用于临床,且其预测能力可能优于Risser征。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拇指骨骺评分 Risser征 指骨骨龄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终止于腰弯顶椎(apical vertebra of lumbar curve,L-AV)患者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Lenke C型AIS患者接受后路脊柱融合手术治疗,选择L-AV作为LIV,且术后随访超过2年。根据远端AO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AO组和AO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弯、腰弯Cobb角及侧弯柔韧性,胸弯、腰弯顶椎偏移,L-AV旋转及倾斜角度,冠状面平衡,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凸侧bending位X线片L-AV去旋转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等,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AIS患者中AO组23例,AO组50例。与AO组相比,AO组患者术前L-AV位置较高,胸弯柔韧性较小,冠状面失平衡并向腰弯凸侧偏移,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小,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好的患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是发生远端AO与否的重要预测因素。即选择L-AV作为LIV的最佳参数是胸弯柔韧性>40.0%,冠状面平衡<19.6 mm,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77.8%。末次随访时AO组患者的腰弯明显增大,侧凸矫正率降低。但两组患者的SRS-2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 C型AIS患者如具有良好的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且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大,则LIV可以止于L-AV。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1A和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术中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策略,并分析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Lenke 1A型(45例)和Lenke 2A型(40例)共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女70例,男15例;手术时年龄为(14.4±2.2)岁(范围10~18岁);随访至少2年。LIV均选择为远端充分触及椎(last substantially touching vertebra,LSTV)近端1个椎体(LSTV-1)。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胸弯长度、顶椎位置、LIV旋转及偏移骶骨正中线(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距离、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等指标。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分为两组,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Lenke 1A和2A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85例AIS患者随访时间为(37.8±16.3)个月(范围24~95个月),主胸弯Cobb角为51.9°±6.8°(范围42°~85°)。末次随访时36例(42.4%)患者未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Lenke 1A型患者,融合至LSTV-1出现远端叠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t=2.730,P=0.005)、长胸弯(t=1.930,P=0.030)、胸弯顶椎位置偏低(t=1.734,P=0.04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t=2.319,P=0.013;t=3.288,P=0.001)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t=1.729,P=0.046)。Lenke 2A型患者,远端固定至LSTV-1时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t=2.246,P=0.01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t=2.534,P=0.008;t=1.972,P=0.028)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t=1.702,P=0.048)。结论对于骨龄未成熟、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及冠状面失平衡的Lenke 1A/2A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风险较大;长胸弯伴低位顶椎也是Lenke 1A型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低骨龄、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冠状面失平衡、弯型不典型(长胸弯伴低位顶椎)的Lenke1A/2A型患者,LIV应选择为LSTV,其余患者远端可安全地融合至LSTV-1。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作者: 钱至恺 胡宗杉 汤子洋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邱勇 朱泽章 刘臻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2年第17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 钱至恺现调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融合术以"远端触及椎-1"为下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20年3月行后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03例,其中LIV为远端触及椎(last touching vertebra,LTV)者45例(触及椎组)、"LTV-1"者58例(触及椎-1组),随访时间≥2年。于术后2年使用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术后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术后2年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冠状面平衡、LIV倾斜角、LIV下位椎间盘成角、LIV偏移、LIV下位椎体偏移、LTV/LIV旋转程度、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矢状面平衡;统计并发发生率,分析术后出现力学相关并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2年时触及椎组与触及椎-1组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0.2%±11.1%与55.3%±14.1%;冠状面平衡分别为(3.5±9.8) mm与(4.9±10.6) mm,矢状面平衡分别为(-15.5±18.1) mm与(-19.6±22.6)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1,P=0.085;t=-0.70,P=0.489;t=0.99,P=0.324);两组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分别为2.2%(1/45)和8.6%(5/58),主弯矫正显著丢失并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为13.3%(6/45)和25.9%(15/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169;χ2=2.45,P=0.117)。触及椎-1组有力学相关并发者19例,与无并发者(39例)相比术前冠状面平衡更大[(23.9±9.5) mm、(14.6±11.5) mm,t=3.06,P=0.003)],LIV倾斜角更大(29.2°±3.7°、25.3°±5.3°,t=2.85,P=0.006),LTV旋转程度更高[1.0(1,1)级、0.6(0,1)级,Z=-2.97,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LIV倾斜角较大和术前冠状面平衡较大是术后出现力学相关并发的危险因素。结论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LIV选择LTV或"LTV-1"均可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正、矢状面平衡及较低的力学相关并发发生率。对术前冠状面平衡>17.0 mm或者LIV倾斜角>25.3°的患者,选择"LTV-1"作为LIV时发生力学相关并发的风险较大。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 GF)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的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 ±13.1°(t=8.124,P< 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t=2.415,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1~T12)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的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完成GF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的矫正率较低。

  • 标签: 儿童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随访研究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后路矫形时是否可以将上固定椎(UIV)选择在上端椎(UEV)下方一个椎体。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选择性后路融合的Lenke 5C型AIS患者28例,其中男4例,女24例,年龄为(15.0±2.0)岁;Risser征2~5级。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下列影像学参数:胸弯、腰弯Cobb角、UIV和下固定椎(LIV)的偏移(translation)及倾斜角(tilt)、胸弯和腰弯顶椎偏移(AVT)、冠状面平衡。根据末次随访时患者是否出现近端失代偿分为失代偿组和未失代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和脊柱侧凸研究协会问卷(SRS-22)评分。结果6例(21.4%)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近端失代偿。失代偿与无失代偿两组患者的Risser分级(3.8±1.0比3.6±1.6)、术前胸弯Cobb角(25.8°±2.2°比26.3°±6.4°)、主弯Cobb角(43.7°±3.4°比45.2°±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近端失代偿患者的术前腰弯/胸弯顶椎偏移比值(L-T AVT)显著较大(6.3±1.3比4.0±2.0,P=0.048)。结论对于Lenke 5C型AIS患者,若术前胸弯Cobb角>15°,Risser>2级,术前腰弯/胸弯顶椎偏移比值较小,可将UIV设计为UEV下方一个椎体,并不增加近端失代偿风险却可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固定椎 上端椎 近端失代偿
  • 简介:摘要目前,脊柱外科学界已普遍认同脊柱矫形手术是严重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策略,其中脊柱融合手术和生长棒技术是最常见的手术方案。EOS患者行脊柱矫形术前应予以全面的影像学检查、仔细的神经系统查体以及时发现可能伴发的椎管内异常。对于无进展性神经损害证据的EOS患者,在不预防性神经外科手术的情况下行生长棒植入和后续撑开手术并不明显增加患者医源性神经损害的风险。

  • 标签: 脊柱侧凸 早发性脊柱侧凸 椎管异常 矫形手术
  • 简介:脊髓或神经的损伤是脊柱侧凸手术的严重并发,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随着对脊柱畸形矫形和内固定能力的提高,尤其自应用三维内固定装置矫正脊柱侧凸以来,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相关的神经并发成为脊柱矫形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

  • 标签: 脊柱矫形手术 神经并发症 脊柱畸形 内固定装置 脊柱侧凸 矫正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矫形术中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的自然转归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7 851例脊柱畸形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单侧或双侧下肢全瘫或不全瘫等严重神经并发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1例;年龄为25.0±16.3岁(范围6~71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2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5例,其他类型脊柱侧凸16例。5例患者为双下肢完全性瘫痪,17例患者为双下肢不全性瘫痪,37例患者为单侧下肢不全性瘫痪。根据损伤原因,机械性损伤患者分别予螺钉拔出、血肿清除、松开矫形、椎板切除减压处理,缺血性脊髓损伤患者予扩容升压处理。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提出的神经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Fisher精确检验及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因素、围术期因素与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的相关性,将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严重神经并发发生率为0.75%(59/7 851)。至末次随访时42例(71.2%)患者获得完全恢复,10例(16.9%)患者获得部分恢复,其中44例(74.6%)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余7例患者未获得恢复,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3例(ASIA分级A级1例、C级2例)、休门氏病1例(ASIA分级C级)、先天性关节屈曲挛缩1例(ASIA分级B级)、小儿麻痹症1例(ASIA分级C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ASIA分级A级)。Fisher检验结果提示未恢复组病因学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18.750,P=0.005)、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OR=5.750,P=0.046)、主弯Cobb角>90°(OR=4.444,P=0.073)及神经功能完全性损伤(OR=6.533,P=0.067),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因学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35.477,P=0.005)为神经并发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矫形手术发生严重神经并发在随访期间有88.1%的患者可获得恢复,其中71.2%的患者可获得完全恢复,且术后3~6个月为患者的恢复时间窗。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及诊断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为神经并发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髓损伤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前顶椎区MRI脊髓形态分型的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的神经并发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共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0例,年龄13.5岁(9.0~38.5岁)。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最大后凸Cobb角(GK)、矢状面偏移(SVA)。利用Frankel分级分组并评估各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12例患者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Ⅰ型8例(7.1%)、Ⅱ型58例(51.8%)、Ⅲ型46例(41.1%)。所有患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8.5±3.4)个月。与术前相比,3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7PL-CSVL、GK、SVA均有显著矫正,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无矫正丢失。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Ⅱ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均为D级;6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出现已有神经功能损害加重,Frankel分级均由术前的D级加重至C级。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新发神经损害或已有神经损害加重的发生率比Ⅱ型患者更高(19.6%比5.2%,P=0.037)。结论术前MRI脊髓形态分型与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三柱截骨矫形神经并发具有一定关联,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并发的发生率更高。

  • 标签: 截骨术 脊髓形态分型 脊柱畸形 神经并发症 三柱截骨 侧后凸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整体形态与平衡(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GAP)评分和根据我国健康中老年人群矢状面形态纠正后的GAP(M-GAP)评分在我国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66例年龄50~70岁ADS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53例;年龄(60.2±7.1)岁。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及趋势卡方检验分析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的预测作用。另收集67名年龄(58.2±5.4)岁(50~70岁)健康志愿者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将SS、LL和GT相对PI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将所得回归公式替换GAP评分中所定义的理想矢状面参数计算公式,得到M-GAP评分。再进一步分析M-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的预测作用。结果中国50~70岁健康志愿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参考值中SS、LL和GT相对PI的线性回归方程为:SS=0.40×PI+12、LL=0.46×PI+22和GT=0.46×PI-5。GAP评分评估结果为"协调"者16例(24.2%)、"中等不协调"者32例(48.5%)和"严重不协调"者18例(27.3%),术后力学并发发生率分别为18.8%(3/16)、12.5%(4/32)和22.2%(4/18)。不同GAP评分结果患者术后力学并发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且发生率与评分结果无线性关系(χ2=5.022,P=0.822);M-GAP评分结果为"协调"者32例(48.5%)、"中等不协调"者25例(37.9%)及"严重不协调"者9例(13.6%),术后力学并发发生率分别为6.3%(2/32)、24.0%(6/25)和30%(3/9)。M-GAP评分不同组间术后力学并发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且不同评分结果间力学并发的发生率存在线性上升趋势(χ2=0.093,P=0.034)。结论GAP评分对于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的预测能力较差,根据中国健康志愿者矢状面形态修正后的GAP(M-GAP)评分可较好地适用于ADS患者。

  • 标签: 成年人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侧凸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