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TLIF手术治疗33例伴DISH的LSS患者病历资料,男15例,女18例;年龄(65.1±11.2)岁(范围50~70岁);腰椎固定节段(1.45±0.42)个(范围1~3个)。选取同期性别、年龄(范围3岁内)及手术固定节段匹配不伴DISH的33例LSS患者作为对照,年龄(67.3±13.6)岁(范围50~70岁)。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矢状位测量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采用Pfirrmann分级评估术前椎间盘退变程度,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融合节段数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H组患者术前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为(3.82±0.64)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3.20±0.95)分(t=3.109,P=0.002),而腰椎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DISH组(腰椎前凸角37.4°±8.5° vs. 45.2°±12.2°,t=3.013,P=0.003;下腰椎前凸角18.3°±3.9° vs. 21.9°±5.4°,t=3.104,P=0.002)。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加,但随访期间DISH组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均有明显矫正丢失。末次随访时DISH组腰椎前凸角(43.6°±9.7° vs. 50.1°±10.2°,t=2.652,P=0.010)、腰椎局部前凸角(17.4°±6.5° vs. 22.7°±7.2°,t=3.138,P=0.002)及下腰椎前凸角(19.1°±4.7° vs. 22.9°±5.2°,t=2.540,P=0.013)均明显低于非DISH组。末次随访时DISH组中12例发生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SH组(36.3% vs. 12.1%,χ2=5.280,P=0.02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ODI及腰部、下肢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但DISH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t=2.862,P=0.005)。结论相比非DISH的LSS患者,伴有DISH的LSS患者TLIF术后易发生融合器沉降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丢失;且末次随访时伴DISH的LSS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 GF)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的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 ±13.1°(t=8.124,P< 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t=2.415,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1~T12)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的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症,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症,完成GF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症。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的矫正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治疗非单纯性眼眶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587例眼眶骨折患者,男性455例,女性132例,年龄19~65岁。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术中充分松解还纳嵌顿的软组织、复位眼眶、放置置入体;术后比较眼眶外形、眼球功能及3D-CT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587例,术后均获10个月至2年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均得到整体的改善或恢复。12例术前眼球内陷明显,术后仍有轻度内陷;9例仍有轻度眼球运动受限、复视部分恢复;除眼球破裂摘除患者,其余患者视力较受伤前均无明显下降。结论眼眶骨折需严格依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及早地进行精确复位、固定、修补,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患者抗凝治疗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VST患者,按首发症状到启动抗凝治疗时间间隔的中位数分为早期抗凝组和晚期抗凝组。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对早期抗凝组与晚期抗凝组以及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抗凝治疗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抗凝治疗延迟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31例患者,年龄(40.07±15.11)岁,男性68例(51.91%)。其中,早期抗凝组65例(49.62%),转归不良组14例(10.69%)。与晚期抗凝组相比,早期抗凝组癫痫发作和脑实质损伤的患者比例以及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较高,而视力障碍/视盘水肿的患者比例显著更低(P均<0.05)。与转归良好组相比,转归不良组癫痫发作、运动障碍、意识障碍、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和脑实质损伤的患者比例以及D-二聚体、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更高,血栓累及部位更多见于上矢状窦和直窦,而头痛患者的比例和入院时白蛋白水平显著更低(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力障碍/视盘水肿[优势比(odds ratio, OR)0.11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030~0.473;P=0.002]和脑实质损伤(OR 1.341,95% CI 1.042~1.727;P=0.023)与抗凝治疗延迟独立相关,抗凝治疗延迟(OR 6.102;95% CI 1.185~30.504;P=0.030)和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OR 1.299,95% CI 1.141~1.480;P<0.001)是CVST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视力障碍/视盘水肿和头颅影像未见脑实质损伤是CVST患者抗凝治疗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延迟与CVST患者转归不良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基于LinkDoc数据库,纳入2014年至2018年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等4所医疗中心的首诊为ⅢB~Ⅳ期NSCLC的患者1 144例。对入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将患者分为试验组(572例)和对照组(572例),试验组采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为单纯化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疾病进展时间(TTP)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基于对有疗效评价记录的患者进行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ORR分别为26.54%(86/324)、26.07%(79/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894);DCR分别为61.42%(199/324)、62.38%(189/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8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1.2个月和16.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P=0.006);中位PFS时间分别为9.3个月和8.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134);中位TTP分别为1.8个月(1.2个月,5.1个月)和1.7个月(1.2个月,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9,P=0.049)。试验组和对照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5.52%(432/572)、64.51%(369/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3,P<0.001);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9.86%(228/572)、29.55%(169/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P<0.001);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45%(14/572)、3.15%(18/5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473)。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需要注意潜在的骨髓抑制及肝损伤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前顶椎区MRI脊髓形态分型的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的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共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0例,年龄13.5岁(9.0~38.5岁)。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最大后凸Cobb角(GK)、矢状面偏移(SVA)。利用Frankel分级分组并评估各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12例患者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Ⅰ型8例(7.1%)、Ⅱ型58例(51.8%)、Ⅲ型46例(41.1%)。所有患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8.5±3.4)个月。与术前相比,3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7PL-CSVL、GK、SVA均有显著矫正,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无矫正丢失。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Ⅱ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均为D级;6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出现已有神经功能损害加重,Frankel分级均由术前的D级加重至C级。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新发神经损害或已有神经损害加重的发生率比Ⅱ型患者更高(19.6%比5.2%,P=0.037)。结论术前MRI脊髓形态分型与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三柱截骨矫形神经并发症具有一定关联,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整体形态与平衡(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GAP)评分和根据我国健康中老年人群矢状面形态纠正后的GAP(M-GAP)评分在我国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66例年龄50~70岁ADS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53例;年龄(60.2±7.1)岁。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及趋势卡方检验分析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的预测作用。另收集67名年龄(58.2±5.4)岁(50~70岁)健康志愿者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将SS、LL和GT相对PI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将所得回归公式替换GAP评分中所定义的理想矢状面参数计算公式,得到M-GAP评分。再进一步分析M-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的预测作用。结果中国50~70岁健康志愿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参考值中SS、LL和GT相对PI的线性回归方程为:SS=0.40×PI+12、LL=0.46×PI+22和GT=0.46×PI-5。GAP评分评估结果为"协调"者16例(24.2%)、"中等不协调"者32例(48.5%)和"严重不协调"者18例(27.3%),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8%(3/16)、12.5%(4/32)和22.2%(4/18)。不同GAP评分结果患者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且发生率与评分结果无线性关系(χ2=5.022,P=0.822);M-GAP评分结果为"协调"者32例(48.5%)、"中等不协调"者25例(37.9%)及"严重不协调"者9例(13.6%),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2/32)、24.0%(6/25)和30%(3/9)。M-GAP评分不同组间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且不同评分结果间力学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线性上升趋势(χ2=0.093,P=0.034)。结论GAP评分对于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的预测能力较差,根据中国健康志愿者矢状面形态修正后的GAP(M-GAP)评分可较好地适用于ADS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