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胆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于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的易感人群,当出现发热、腹痛等临床表现时,应警惕该疾病的存在。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从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致病菌到治疗手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已经成为肝脓肿的首要致病菌,其临床表现也除单纯肝脏侵犯外常合并肝外侵袭,如眼内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实验室变化是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升高,结合超声或者CT影像学可以很好鉴别诊断。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治疗手段也从传统手术引流向超声或者CT引导的脓肿穿刺引流转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观察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和常规标准后外侧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从而评价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在2005年6月这2013年6月之间采用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的胸部手术共120例,并与同期使用常规胸部手术切口标准后外侧切口的118例胸部手术进行比较。将使用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的120定为观察组,则使用常规胸部手术切口标准后外侧切口的118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0.0±15.0)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0.0±1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切口为(13.0±2.0)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0.0±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30.0±15.0)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0±2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9.0±1.0)d,明显低于对照组(11.0±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为(5.1±2.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相较于常规标准后外侧切口在应用于胸部手术中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短和术后疼痛小等优点值得在胸部手术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肝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5对行原位肝移植供者和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5例供者,男31例,女4例;年龄为(48±9)岁;35例受者,男25例,女10例;年龄为(47±9)岁。35例受者中,16例采用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肝,设为门静脉组;19例采用白蛋白冲洗供肝,设为白蛋白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手术情况。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无肝期时间、开放后5 min内动脉血Ca2+浓度分别为(52±12)min、(0.99±0.10)mmol/L和(64±12)min、(1.05±0.07)mmol/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2.22,P<0.05);开放后5 min内平均动脉压、开放后5 min内动脉血K+浓度、开放后5 min内动脉血pH值分别为(70±24)mmHg(1 mmHg=0.133 kPa)、(4.7±1.3)mmol/L、7.27±0.06和(71±28)mmHg、(4.6±1.1)mmol/L、7.30±0.07,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4,0.30,1.22,P>0.05)。(2)术后情况。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发生再灌注后综合征、严重再灌注后综合征(心脏停搏)、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分别为6、0、2例和8、1、1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分别为(90±52)μmol/L和(166±11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5);术后第7天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后7 d内丙氨酸转氨酶最高值、术后7 d内天冬氨酸转氨酶最高值分别为2.1±2.0、(1 952±2 813)IU/L、(3 944±6 673)IU/L和1.8±0.6、(1 023±1 014)IU/L、(2 005±2 910)IU/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1.23,1.08,P>0.05)。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发生肝动脉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分别为1、2例和0、4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围手术期分别死亡3例和2例。(3)随访情况。35例受者中,30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34(28~776)d。随访期间,门静脉组受者中,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死亡,1例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白蛋白组受者中,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4例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截至随访日期,门静脉组11例受者和白蛋白组16例受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肝移植术中应用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肝可以缩短无肝期时间,不增加再灌注后综合征、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选择性淋巴结冷冻病理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初次甲状腺癌根治术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721例PTC患者,患者均行术中选择性淋巴结冷冻病理检查。经石蜡切片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449例,非PTMC 272例。分析全组及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的按肿瘤长径分层患者(PTMC组192例、长径>1 cm且<2 cm组142例、长径≥2 cm组55例)术中喉前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冷冻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中央区淋巴结石蜡病理结果的关系;以术后石蜡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术中冷冻病理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结果PTMC患者和非PTMC患者中分别有42.8%(192/449)和72.4%(197/272)患者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92例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患者中,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喉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28.1%(47/167)、61.4%(70/114)、53.8%(91/169);术中冷冻病理结果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分别为72.4%(139/192)、27.6%(53/192)。197例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非PTMC患者中,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喉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49.7%(82/165)、51.6%(96/186)、64.7%(112/173);术中冷冻病理结果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4.8%(167/197)、15.2%(30/197)。PTMC组、长径>1 cm且<2 cm组、长径≥2 cm组中累及甲状腺被膜患者术中淋巴结冷冻病理结果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81.7%(116/142)、81.7%(103/126)、92.2%(47/51)。结论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术中选择喉前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进行冷冻病理检查可有效预测中央区淋巴结是否受累,且当肿瘤长径≥2 cm且累及甲状腺被膜时,这一提示作用更加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潜分类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纵向分析孕期血压数据,探索妊娠期间血压潜分类轨迹与未来发生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风险之间的联系。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在天津市19家社区医院招募的孕早期女性受试者,采集孕28周前5个阶段(即12、16、20、24和28周)的孕检血压数据纳入分析,同时采集孕妇基本信息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应用LCGM建立收缩压、舒张压的潜分类轨迹模型;分别以收缩压轨迹、舒张压轨迹作为预测变量,以妊娠28周后至分娩时是否发生PE作为结局变量,进行PE的预测研究。结果共纳入5 560例已生产的单胎妊娠孕妇,其中随访期间诊断PE 128例,妊娠期高血压106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越高,PE发生的风险越高。采用LCGM拟合血压动态变化,确定了4条收缩压潜分类轨迹和4条舒张压潜分类轨迹。收缩压潜分类轨迹对应的血压水平越高,PE发生的风险越高;在校正了初检体重指数、是否初产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谷丙转氨酶水平等混杂因素后,收缩压潜分类轨迹_4(SBP_traj_4)的OR值为4.023(95%CI:2.368~6.835,P<0.001),收缩压潜分类轨迹_3(SBP_traj_3)的OR值为1.854(95%CI:1.223~2.811,P=0.004);舒张压潜分类轨迹_4(DBP_traj_4)的OR值为2.527(95%CI:1.534~4.162,P<0.001),舒张压潜分类轨迹_2(DBP_traj_2)的OR值为2.238(95%CI:1.328~3.772,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基线血压水平联合血压轨迹对PE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应用LCGM潜分类增长模型构建孕12~28周的血压潜分类轨迹可对孕28周后PE进行早期预测分析,提示孕期血压潜分类轨迹是一种可用于孕妇PE危险分层的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术中保温护理干预辅助全麻患者的效果探究,并分析此护理方式对应激、术后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样本抽取时间节点为2022.1-2023.1,样本均为入院实施全麻手术的患者,共计82例,基于双色球随机拟定2组,设定组名:参照组(41例,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研究组(41例,加以术中保温护理),比对苏醒状况及应激指标。结果:研究组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较参照组有更低数据值(P<0.05)。术前应激有关指标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毕以研究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较参照组有更低值(P<0.05)。结论:在全麻患者临床工作中予以术中保温护理成效斐然,不仅可减轻应激反应,还可缩短术后的苏醒,值得借鉴、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拟诊疗在留学生心血管内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5名留学生随机编号,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8名学生分成3组(每组6名)进行模拟诊疗教学,对照组17名学生进行常规实习。通过填写评价单和相关的临床能力测试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选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参与模拟诊疗教学的留学生均希望在各科实习中多采用此方法。在临床能力测试方面,试验组学生在病史采集[(22.16±2.17)vs.(20.33±2.03)]、体格检查[(23.05±1.79)vs.(19.78±2.05)]及回答问题[(23.50±1.47)vs.(19.56±1.92)]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病历书写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高仿真的模拟诊疗教学手段,弥补了留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充分接触患者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增强医患沟通能力等医学职业素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前半期体重增加与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从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市19家社区医院招募妊娠早期的单胎孕妇。根据妊娠前体重指数(BMI)将孕妇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9 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入选者的基本信息。随常规产检测量入选者的身高、体重及血压等。分别计算各组入选者妊娠20+6周前3个时段(0~13+6、14+0~20+6、0~20+6周)的妊娠期体重增加率(rGWG)。按常规产检流程随访至产后42 d,观察入选者发生HDP的情况。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孕妇3个时段的rGWG与妊娠20周后发生HDP的关系。结果研究最终纳入孕妇9 805名,年龄(30.6±3.8)岁,其中汉族9 418名(96.1%),初产妇6 845名(69.8%),妊娠前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分别有1 184、6 831和1 790名。发生HDP的孕妇共508例,总体及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HDP发病率分别为5.2%(508/9 805)及1.8%(21/1 184)、3.9%(269/6 831)和12.2%(218/1 790)。校正年龄、妊娠前BMI、初产妇及高血压家族史后,与0~13+6周rGWG≤0.00 kg/周的孕妇比较,总体中妊娠13+6周前rGWG≥0.18 kg/周的孕妇发生HDP的风险增加28%(RR=1.28,95%CI 1.04~1.56,P=0.015),其中超重/肥胖组风险增加39%(RR=1.39,95%CI 1.04~1.85,P=0.026),而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均未见rGWG与HDP的相关性(P均>0.05);总体及不同BMI组妊娠14+0~20+6周均未见rGWG与HDP的相关性(P均>0.05);与rGWG≤0.14 kg/周的孕妇比较,总体孕0~20+6周rGWG≥0.28 kg/周的孕妇发生HDP的风险增加36%(RR=1.36,95%CI 1.11~1.67,P=0.003),其中正常体重组rGWG≥0.29 kg/周的孕妇HDP风险较rGWG≤0.15 kg/周的孕妇高46%(RR=1.46,95%CI 1.11~1.93,P=0.008),超重/肥胖组体重增加过多有增加HDP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5,95%CI 0.99~1.85,P=0.059),而低体重组则未见rGWG与HDP的相关性(P均>0.5)。结论妊娠前半期体重增加过多的孕妇发生HDP的风险增加(妊娠前低体重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