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且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年龄(51.2±11.0)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杂交手术室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2例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3例患者行TVEAR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预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手术时间(90.1±27.4) min,术后住院时间(8.9±3.7)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2.4个月。术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接受主动脉CTA复查,1例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发生内漏,术后6个月复查CT显示内漏消失。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及脑卒中发生,无主动脉再次干预,所有假性动脉瘤瘤腔均实现血栓化。结论TEVAR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早中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到2020年6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61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男性44例,女性17例,年龄(60.2±11.4)岁(范围:43~87岁)。47例患者采用分叉型支架,14例患者采用直筒型支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和无不良事件发生率,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采用分叉型支架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2.4±47.9)min(范围:70~310 min),直筒型支架为(95.7±23.7)min(范围:70~150 min)。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3例患者发生Ⅰa型内漏。随访(37.1±22.1)个月(范围:3~91个月),3例患者发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其中1例加重为Stanford A型并破裂死亡,1例接受二期手术,1例保守治疗;1例患者发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保守治疗57个月无明显不适。两组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良好,累积生存率和无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差异(P=0.584、0.309)。结论分叉型支架和直筒型支架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可以获得良好的中长期预后和主动脉重塑。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已知的主动脉夹层生物标志物如D-二聚体、C反应蛋白等多被用于在已经发生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作为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标志,且缺乏特异性。对于存在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能发现血液中早期的生物标记物包括蛋白质、microRNA等,对于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概率和早期诊断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性较高的血液标志物进行综述,并对和其相关的预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技术进行阐述和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离子间隙(SIG)对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筛选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并收住重症医学科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患者术后的血气分析及生化指标来计算近似强离子差(SIDa)、有效SID(SIDe)和SIG等Stewart模型酸碱变量的数值,分析其与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93例,包括存活组87例和死亡组6例。死亡组患者的术后SIG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9.7(8.8,13.7)mEq/L比4.1(1.8,6.7)mEq/L,t=4.432,P<0.01]。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动脉血pH值、PaCO2、乳酸、SIDe、SIG和血清肌酐水平均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死率显著相关(均为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pH(OR:4.83×1028,95%CI:0.00~1.46×1061,P=0.08)和SIG(OR:0.09,95%CI:0.01~1.23,P=0.07)与患者病死率显著相关。SIG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85~0.99,P<0.01),大于pH的0.86(95%CI:0.74~0.98,P<0.01),提示SIG升高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的较好预测因子,敏感度100%,特异度84%。结论术后SIG水平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近端锚定区位于Z0或Z1区时采用预开窗联合针刺原位开窗重建弓上动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18例锚定区位于Z0或Z1区并采用预开窗联合针刺原位开窗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采用预开窗保留左颈动脉,2例采用预开窗保留无名动脉和左颈动脉,18例均采用原位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本组分支动脉保留成功率100%(38/38)。即时Ⅰ、Ⅱ、Ⅲ、Ⅳ型内漏各为0、4、1、4例。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因脑出血死亡,1例Ⅲ型内漏患者术后6个月行开胸主动脉弓替换术,无其他不良事件。结论锚定区位于Z0或Z1区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预开窗联合原位开窗的复合术式近期随访结果满意。两种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病例的严格选择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国产新型覆膜支架系统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单组目标值法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中国21家中心收治的接受植入国产新型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出院前,术后30、180及360 d的治疗结果。主要安全性终点指标为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事件(MAE)发生率,主要有效性终点指标为术后360 d腹主动脉瘤治疗成功率。次要安全性终点指标为围手术期入路并发症和急性下肢缺血发生率,术后180、360 d全因病死率,腹主动脉瘤相关病死率及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次要有效性终点指标为术后180、360 d Ⅰ型或Ⅲ型内漏发生率,支架移位发生率、中转开腹手术或二次介入干预发生率。结果研究共纳入156例患者,男性137例,女性19例,年龄(68.9±6.9)岁(范围:48.2~84.6岁)。动脉瘤最大直径为(50.8±11.2)mm(范围:25.0~85.0 mm),近端锚定区直径为(21.2±2.5)mm(范围:17.0~29.5 mm),锚定区长度为(31.4±13.0)mm(范围:11.0~75.0 mm)。术后30 d的MAE发生率为1.3%(2/156),均为死亡病例;术后360 d腹主动脉瘤治疗成功率为88.5%(138/156)。围手术期未发生支架输送相关并发症及急性下肢缺血;术后180 d全因病死率为2.0%(3/154),360 d为2.6%(4/153),无腹主动脉瘤相关死亡病例。术后180 d SAE发生率为23.0%(35/152),360 d为30.5%(46/151),未发生器械相关SAE。术后180 d 的Ⅰ型或Ⅲ型内漏发生率为3.4%(5/147),360 d为3.5%(5/144)。结论本研究中验证的国产新型覆膜支架系统操作简便,早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符合预期。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抗抑郁焦虑药物辅助治疗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对其眩晕或者残余头晕的改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2019年8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运用耳石复位成功治疗后出现眩晕或者残余头昏的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依照摸球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磺酸倍司他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氟哌噻吨美利辛联合甲磺酸倍司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分析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DHI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睡眠障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6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325例PC-BBPV及HC-BBPV管石症患者为睡眠障碍组,124例为无睡眠障碍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三个月随访后的复发情况。结果:睡眠障碍组在初次复位治疗治愈297例,治愈率91.378%,无睡眠障碍组初次复位治疗治愈116例,治愈率93.55%,两组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睡眠障碍组治愈301例,治愈率92.62%,无睡眠障碍组治愈121例,治愈率97.58%,无睡眠障碍组治愈率高于障碍睡眠组,对比(P<0.05)有差异。仍有眩晕症患者再次进行治疗,三个月随访后,睡眠障碍组复发56例,复发率17.23%,无障碍睡眠组复发6例,复发率4.84%,障碍睡眠组复发率高于无障碍睡眠组,对比(P<0.05)有差异。结论:BBPV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睡眠障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大部分患者会存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加重了睡眠障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中心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三维直方图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GS)的相关性及其在低、高级别前列腺癌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102例。按三维感兴趣体积法在DCE-MRI原始图形上逐层手动勾画,获得前列腺癌的定量参数,包括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Ve)和血浆内对比剂容积分数(Vp),然后进行三维直方图分析。分析各定量参数与GS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效能。结果低级别前列腺癌组(GS≤3+4)44例和高级别前列腺癌组(GS≥4+3)58例。两组间的年龄、病灶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病灶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0、730.000、711.000,均P<0.05)。DCE-MRI的定量参数直方图中,Ktrans、Kep(中位数、平均值、10%位数、25%位数、75%位数、90%位数)和Ktrans(最大值)、Ve(平均值)与GS呈正相关(r=0.405~0.583,均P<0.05),Vp与GS呈负相关(r=-0.301~-0.341,均P<0.05),其中Ktrans平均值正相关最高(r=0.583,P=0.000)。取r>0.4的定量参数通过ROC进行评估,其中Ktrans75%位数的ROC下面积(AUC)最大,为0.832;当Ktranns75%位数的截点值≥0.680时,其约登指数为0.594,敏感度为0.776,特异度为0.818。结论DCE-MRI定量参数三维直方图与前列腺癌GS具有相关性,可以用于鉴别低、高级别前列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