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晚期乳腺肿瘤患者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接受程度,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75例晚期乳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程度调查问卷(ACPQ)、中国版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发放7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2份。晚期乳腺肿瘤患者ACPQ总分为(70.60±4.46)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丧亲经历、住院经历、知晓疾病诊断时间的患者ACP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度是患者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晚期乳腺肿瘤患者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程度主要与患者的社会支持度有关,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社会支持度的了解和利用,促进患者参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接收的72名宫颈癌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参照组36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采取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研究并比较双方患者的护理情况,涵盖患者疼痛情况、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三方面。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应用在宫颈癌患者护理干预当中,可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分析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观察组(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化疗,观察组接受化疗基础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CEA及CYFRA21-1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程精细化营养支持在食管癌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此一年期间我科收治的 101例食管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 51例)和对照组( 50例)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研究组患者前者基础上给予全程精细化营养支持,分析两种不同护理方案在食管癌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 7d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统计结果显示有差异, p< 0.05。结论: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应用全程精细化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展,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综合训练对老年患者膀胱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膀胱癌根治术Bricker术的老年患者7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从术毕即刻开始给予胃肠综合训练,分时段分部位进行。术前、术后第1日、第3日抽血检测血浆胃泌素水平,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肠梗阻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术后第7日、14日、21日及28日采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对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术前,2组患者血浆中胃泌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术前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第1日[(348.35±55.36)ng/L]、第3日[(378.45±31.84)ng/L]的胃泌素含量较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22±0.15)d]、首次排气时间[(1.88±0.22)d]、首次排便时间较短[(2.95±0.19)d],肠梗阻发生率(23.53%)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术后第7天[(68.46±10.24)分]、第14天[(47.19±10.93)分]、第21天[(24.51±9.81)分]、第28天[(14.49±7.52)分]的GSRS评分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12.79±4.52)d]少于对照组[(17.05±1.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胃肠综合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制护理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3月-2023年4月我院接收的66名宫颈癌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参照组33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3例,采取责任制护理。研究并比较双方患者的护理情况,涵盖患者护理满意度、焦虑抑郁情绪、并发症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方面。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责任制护理应用于宫颈癌护理当中,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能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为防治胆囊癌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武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队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134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未合并胆囊癌的胆囊结石患者134例(对照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研究组年龄为(60.5±11.7)岁,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9.6±10.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6,P<0.05)。研究组、对照组胆囊结石病程分别为(9.3±4.1)年、(4.6±2.5)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2,P<0.01)。研究组多发结石、结石最大径、胆囊壁最大厚度分别为75例、(2.4±0.6)cm、(0.59±0.16)cm,对照组分别为46例、(1.3±0.5)cm、(0.87±0.23)cm,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t=6.217、5.110,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胆囊炎、黄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致病因素之一,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对年龄大、胆囊结石病程长、多发结石、结石直径大、胆囊壁厚的高危胆囊结石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后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并预估其住院隔离时间。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并首次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16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24例,年龄(37.14± 12.00)岁。将所有患者按治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63例)和低剂量组(104例),于治疗后24、48、72、96 h时测量距离患者1 m处的辐射剂量率,将治疗后患者体内滞留131I活度为400 MBq时的时间点定为出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TC患者首次行131I治疗后的辐射剂量率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高剂量组治疗后的24、48 h辐射剂量率[(70.62±34.45)、15.64 μSv/h]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1.27±5.13)、2.03 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81、−7.952,均P <0.01)。81.0%(51/63)和90.5%(57/63)的高剂量组患者分别可在治疗48 h和72 h后出院,99%(103/104)的低剂量组患者可在治疗24 h后出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31I剂量和2 h摄碘率对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9.23,复相关系数R2=0.212,P<0.01),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2 h摄碘率和131I剂量呈正相关;性别、24 h摄碘率和残甲法3对高剂量组48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34.45,复相关系数R2=0.622,P<0.01),48 h辐射剂量率与24 h摄碘率和残留甲状腺体积呈正相关,与性别呈负相关;131I剂量和24 h饮水量对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12.76,复相关系数R2=0.186 ,P<0.01),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131I剂量呈正相关,与24 h饮水量呈负相关。结论PTC术后患者首次131I治疗24 h后,影响其辐射剂量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服用131I的剂量,而48 h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24 h甲状腺摄碘率、残留甲状腺体积和性别。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 d和2 d左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姑息治疗中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抽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5例)。对照组给予止痛抑吐等最佳支持疗法,观察组在最佳支持疗法基础上加用阿帕替尼治疗,均治疗8周,并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生存质量中心调查表(QLQ-C30)评分,并比较两组随访1年后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27%,4/55)、疾病控制率(50.91%,28/55)均高于对照组(0.00%,0/54;20.37%,11/54),P均<0.05。治疗后,两组QLQ-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QLQ-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等不良反应,且主要为Ⅰ~Ⅱ级。观察组1年生存率(74.54%,41/55)高于对照组(55.56%,30/54),P<0.05。结论在晚期NSCLC姑息治疗中应用阿帕替尼的近期疗效较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且药物不良反应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