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进行CT尿路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泌尿科结石患者100人为研究对象。将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进行了静脉尿路造影,实验组进行了ct尿路造影。并对两组在使用不同造影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dlp(剂量长度)、ctdlvol(ct皮特指数)和尿路造影效果的比较。结果:(1)对照组患者的平均dlp和ctdlvol分别为(422.65±40.12)mgy·cm和(11.45±0.67)mgy。实验组患者的平均dlp和平均ctdlvol分别为(174.66±24.93)mgy·cm和(4.22±0.49)mgy。实验组的平均dl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肿瘤血管新生与肾癌干细胞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提取分离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肾癌干细胞(RCSCs),随后利用qRT-PCR和Western 印迹方法分别检测不同微血管密度(MVD)肾癌组织来源的肾癌干细胞标志物CD105、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肿瘤血管新生标志物与肿瘤干细胞调控基因相关性。结果高MVD肾癌组织来源的RCSCs中干细胞标志物CD105和Sox2基因分别升高(2.34±1.77)倍和(3.92±1.41)倍(PCD105<0.01,PSox2<0.05),蛋白水平升高(5.12±3.31)倍和(4.90±3.30)倍(PCD105<0.05,PSox2<0.01)。高达30%的干细胞促“干性”调控基因与血管新生基因CD31/PECAM1、KDR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有64个基因同时与CD31/PECAM1和KDR基因存在强正相关关系(r>0.6,P<0.05)。结论肾癌高微血管密度与肾癌干细胞存在强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在心血管内科对于急性的心绞痛在临床上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我医院进行医治的心绞痛的患者60例。分为两个组,分别是实验的组和对照的一组,各30位。对照的一组实施的是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的一组在常规基础之上加入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分析两个组在不同的治疗之后取得的效果。结果 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之后,实验一组有效的比率达到了96.67%,对照的一组则为86.67%。两个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施常规的治疗的基础之上,如果加入氯吡格雷,能够有效的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易损斑块伴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MC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90例ACS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冠脉病理改变分为A组(非易损斑块型ACS)63例、B组(易损斑块型ACS)60例、C组(非易损斑块伴MB-MCA型ACS)32例、D组(易损斑块伴MB-MCA型ACS)3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各组血清VCAM-1、VEGF、ICAM-1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四组患者3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四组VCAM-1、ICAM-1、VEGF水平由低至高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继发脑梗死率最高,分别为17.1(6/35)、17.1%(6/35)、17.1%(6/35),与A组、B组、C组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继发脑梗死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损斑块伴MB-MCA患者血清VCAM-1、ICAM-1、VEG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密切,可能参与病理改变过程,影响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易损斑块伴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MC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90例ACS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冠脉病理改变分为A组(非易损斑块型ACS)63例、B组(易损斑块型ACS)60例、C组(非易损斑块伴MB-MCA型ACS)32例、D组(易损斑块伴MB-MCA型ACS)3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各组血清VCAM-1、VEGF、ICAM-1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四组患者3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四组VCAM-1、ICAM-1、VEGF水平由低至高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继发脑梗死率最高,分别为17.1(6/35)、17.1%(6/35)、17.1%(6/35),与A组、B组、C组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继发脑梗死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损斑块伴MB-MCA患者血清VCAM-1、ICAM-1、VEG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密切,可能参与病理改变过程,影响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马来酸噻吗洛尔对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6月6例患儿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组织标本,其中女4例,男2例,年龄范围为1.5~6.0个月,体重3.2~7.4 kg。分离并培养HemEC。实验分为实验组(HemEC组)、空白对照组。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相关抗原因子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D31在HemEC中的表达。体外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分别为0、30、60、90、120、150 μmol/L,处理HemEC 24、48、72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经0、90 μmol/L马来酸噻吗洛尔处理HemEC 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vWF、CD31标志物表达均为阳性,证明此细胞确为HemEC。通过MTT法检测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0、30、60、90、120、150 μmol/L)作用于HemEC不同时间(24、48、72 h)后吸光度(A)值可知,随着浓度的增加,马来酸噻吗洛尔对HemEC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逐渐增强(F=22.410、66.382、36.989,P值均<0.05);30、60 μmol/L马来酸噻吗洛尔作用24、48 h,可引起HemEC轻度抑制(F=6.103、7.010,P值均<0.05);在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为90 μmol/L时,24 h后A值(0.186±0.014)与对照组(0.299±0.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1,P<0.05),出现明显的细胞抑制现象,抑制率为38%。马来酸噻吗洛尔作用于HemEC 72 h时细胞的增殖活性(0.292±0.016)与48 h增殖活性(0.467±0.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8,P>0.05),所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抑制HemEC增殖,最适有效低浓度为90 μmol/L,最适有效作用时间为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13.47±0.15)%与空白对照组的(3.86±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3,P<0.05),说明马来酸噻吗洛尔能明显促进HemEC的凋亡。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抑制HemEC增殖、促进其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RA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在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此期间内100例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行US与MRA检测,对比两组IMT、粥样硬化状况以及前、后循环系统斑块位置及狭窄程度。结果(1)观察组的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循环系统颈总动脉分叉处吻合率为72.22%;颈动脉中度狭窄的吻合率为75%,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吻合率为88.88%;联合检查吻合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后循环系统US对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低,只适用于闭塞的椎动脉的判定。结论MRA联合US检测可以较精确的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与狭窄程度,能够为脑梗死发生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围术期应用护理干预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2年6月,共有观察对象70例入组,均为颅脑外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一组应用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一组应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手术用时、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围术期低体温、恶心呕吐、切口感染、应激性溃疡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指标5.71%(2/35)低于对照组22.86%(8/35),(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围术期应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推荐参考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化早期训练在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为常规组,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9例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为强化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强化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强化早期训练。采用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FMA)比较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最终常规组纳入62例患者,强化组纳入63例患者。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NS总分存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F时间=125.451,F组间= 14.355,F交互=13.562;P<0.01);两组患者M-FMA总分存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F时间=105.329,F组间=13.302,F交互=12.245;P<0.05)。两组患者的CNS、M-FMA总分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强化组患者的CNS、M-FMA总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护理采用强化早期训练可长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人流术中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360例无痛人流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180例,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180例,单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进行对比,调查患者护理满意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干预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改善,但是观察组SDS、SAS评分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2.22%,观察组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无痛人流术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遵医嘱用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