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截骨方式对胫骨Ilizarov骨搬移术愈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2月至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行胫骨Ilizarov单段骨搬移术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微创截骨组1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1±8.3)岁;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型11例。骨膜下截骨组57例,男47例,女10例;年龄(39.1±11.8)岁;Gustilo分型:Ⅱ型17例,Ⅲ型40例。骨膜外截骨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7.7±11.2)岁;Gustilo分型:Ⅱ型18例,Ⅲ型2例。比较三组患者愈合指数及Ilizarov方法与应用协会(ASAMI)的功能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50个月(平均27.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相关并发症均经过相应处理后治愈。微创截骨组、骨膜下截骨组、骨膜外截骨组的愈合指数分别为(53.09±21.88)、(59.97±33.29)、(46.20±14.11)d/c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3组的ASAMI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5%、89.5%、9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截骨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三种截骨方式的愈合指数及术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中,应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效果和价值。方法:患者接收时段介于2020年8月-2021年10月,对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开展规范分组操作,对照组23例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观察组27例给予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对照组高达26.08%,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改善幅度较大,数据和对照组展开比较(P<0.05)。结论: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效果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的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依据L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LIV选择L4或L5,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4、49例远端固定至L5;B组25例,LIV选择S1,远端均固定至S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01),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0天2组间GK、SVA、PI、PT、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2年,A组PT小于B组,SS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0.01,P值均<0.05),而GK、SVA、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内各项指标比较:A组、B组内不同时间点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K、SVA、PT、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前比较,A组、B组内术后第10天和2年的GK、SVA、PT均减小,SS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第10天比较,术后2年A组、B组内PT均增大,S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GK、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行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论LIV是否固定至S1,PI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对患者术后PI无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骨道皮下打结法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我们对7例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采用指侧方入路,分别在掌板起点及侧副韧带止点或起点各打2处骨道,掌板及侧副韧带断端分别用3-0 Prolene线"U"形缝合,于近指间关节伸直位行1枚直径1.0 mm克氏针固定,将缝线尾线分别通过骨道,在中节指骨背侧及对侧骨面抽出并在皮下打结,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不负重活动手指关节。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7~3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术后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SA)分别为7.10±1.06及0.71±0.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2,P<0.001)。患指近指间关节术前、术后活动度分别为(43.71±8.38)°及(96.43±2.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4,P<0.001)。患指功能按Saetta等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结论本术式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稳定,无需特殊器械,并发症少,是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较好的方法。
简介:摘要截骨椎脱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指截骨椎近端椎体的后下缘与远端椎体的后上缘之间的矢状面偏移>5 mm。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附着点炎和异位骨化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破坏脊柱、骶髂关节。晚期出现胸腰段后凸畸形导致患者平视及平卧困难,需实施截骨矫形手术改善生活质量。AS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中截骨椎脱位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但严重的脱位易引起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术中截骨椎脱位与术中操作不当、脊柱的骨化程度、后凸畸形曲线模式及矫正度、截骨椎前壁过早骨折、截骨量过多或不足、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闭合铰链点不在同一水平、不恰当地使用悬梁臂技术等有明显的相关性。防脱位器械的使用、术中透视及神经电生理监护可有效预防术中脱位的发生;对于术中已经出现脱位的患者,可根据神经功能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尝试复位或扩大椎板切除减压预防神经损害。AS患者较强的成骨能力使得脱位椎体可能发生重塑,随访期间可见良好的骨质重建、骨性融合。了解截骨椎脱位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可使脊柱外科医生进一步认识截骨椎脱位,从而有助于减少术中截骨椎脱位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观察横向骨搬移过程中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该技术在横向骨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7例糖尿病足患者资料。选用超微血流成像模式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第1跖背动脉血管指数、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总血流量和Wagner分级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手术同侧与对侧均探及新生血管。末次随访时新生侧支数量为7.0(3.5, 9.0)支,与术前的1.0(0, 1.5)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第1跖背动脉血管指数(5.65±4.36)相比,术后1周(9.70±10.88)和术后1个月(9.22±5.46)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总血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Wagner分级(1级4例,2级11例,3级2例)较术前(2级1例,3级2例,4级14例)、术后1周(2级1例,3级5例,1级11例)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因术后2个月发生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而行截肢,1例因足趾发黑而行截趾。结论超微血流成像技术监测客观反映了横向搬移后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病情的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确定了骨搬移过程中影像学的监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从反流症状缓解情况、吞咽困难及手术满意度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抗胃食管反流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92例抗胃食管反流术患者术后不良主诉的发生率,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反流症状不缓解率约为21.8%(42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抑郁状态和质子泵抑制剂用药时间过长;持续吞咽梗阻感发生率为7.3%(14例),高危因素包括术前抑郁状态和食管蠕动弱;手术效果不满意率为26.0%(50例),高危因素包括术前处于质子泵抑制剂用药时间长和中~重度抑郁状态,而术前存在食管括约肌压力低和食管裂孔疝两个因素的手术效果较好,手术满意度高。结论术前食管括约肌压力低和存在食管裂孔疝更适合外科手术抗反流治疗,而对质子泵抑制剂用药时间长、精神心理抑郁的患者需谨慎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普通病区患者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评估血清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择期手术治疗后入住普通病房的298例患者进入研究,住院期间应用4AT谵妄评分工具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谵妄,并将患者分为非谵妄组与谵妄组。回顾性收集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清AchE水平)等,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因素,尤其是明确术前血清AchE水平与其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AchE水平对术后谵妄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298例患者中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24%,其中非谵妄组患者225例、谵妄组患者73例。2组患者间术后入住麻醉ICU复苏比例、术后镇痛泵使用比例、酗酒史比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颅底手术者比例、术后2 h保持清醒者比例、术后双侧额叶积气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谵妄组的术前血清AchE水平[(2.35±0.49) U/mL]更明显低于非谵妄组[(2.78±0.48)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清AchE水平(OR=0.116,95%CI:0.034~0.394,P=0.001)、术后入住麻醉ICU复苏(OR=0.043,95%CI:0.002~0.878,P=0.041)、术后2 h保持清醒(OR=7.641,95%CI:1.675~34.858,P=0.009)、手术时间(OR=1.887,95%CI:1.192~2.987,P=0.007)、术中出血量(OR=1.010,95%CI:1.006~1.014,P<0.001)、颅底手术(OR=6.700,95%CI:1.907~23.547,P=0.003)均为影响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因素。术前血清AchE水平预测术后谵妄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679~0.800,P<0.001),当其截断值取2.67 U/mL时,其灵敏度为64%,特异度为75%。结论行颅底手术、术后2 h仍保持清醒、手术时间长及术中出血量大等均可促进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术后入住麻醉ICU复苏可降低谵妄的发生,并且当术前血清AchE水平<2.67 U/mL时,需警惕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可能。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节能减排的意识不断提高,而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各个企业也在为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为了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各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都采用了预拌制砂浆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程质量,更有效降低了是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更符合现代化建设需求。本文将着重分析湿拌砂浆的研制、生产、应用以及使用湿拌砂浆的注意事项,以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促进生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