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数目与形态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2只成年雄性健康CX3CR1—/GFP转基因杂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14 d组,每组8只。视神经损伤组均在左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不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制备小鼠视神经冰冻切片,每根视神经取3张切片(30 μm),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在距离眼球端500 μm处拍摄图像,比较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4组小胶质细胞数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和14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数目分别为(438±16)个/mm2、(323±15)个/mm2、(1 252±107)个/mm2、(1 474±113)个/mm2。视神经损伤7、14 d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损伤1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对照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均匀分布,细胞核较小,分枝细长并向四周伸展。视神经损伤1 d组,小胶质细胞分枝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7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大量激活,排列较紊乱,存在少量细胞聚集现象,分枝短而粗,且越靠近细胞核分枝越粗,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视神经损伤14 d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形态与损伤7 d组类似。结论:小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初期数目减少,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小胶质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形态由分枝状变为阿米巴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顺铂联合环磷酰胺及阿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顺铂联合吉西他滨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67%和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7%和46.67%的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别不大,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顺铂联合吉西他滨联合治疗与顺铂联合环磷酰胺和阿霉素相比在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不会增加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良好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
简介:摘要: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属于一种皮肤科常用药物,该药物为无菌制剂,常应用于皮肤轻度烧伤,或者为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皮肤感染等相关疾病进行治疗。本研究选择200个批次的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进行抽样分析,运用法定检验方法进行样品研究,评价所生产的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在质量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及风险,进一步结合相关风险的产生为该药品的生产提供风险控制措施,提升药品的生产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5年至2019年山西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17 082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索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及吸烟史的流行病学特点。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并进行18个月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4 391例)和生存组(12 691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 082例NSCLC患者中,2015年为3 058例(17.91%),2016年为3 129例(18.32%),2017年为3 325例(19.46%),2018年为3 564例(20.86%),2019年为4 006例(23.45%),不同年份确诊人数呈上升趋势(χ2=21.593,P<0.05)。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51.76%(8 841/17 082)比48.24%(8 241/17 082)],64.12%(10 953/17 082)患者发生在61~80岁人群,且职业分布以工人[34.08%(5 821/17 082)]和农民[30.00%(5 124/17 082)]为主,56.69%(9 683/17 082)的患者具有吸烟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Ⅲ~Ⅳ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初始胸腔积液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山西地区2015年至2019年NSCLC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该病发生与性别、年龄及职业有关;预后影响因素较多,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强化热疗辅助小剂量顺铂化疗联合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分别采用小剂量顺铂联合放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强化热疗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治疗前后卡氏(KPS)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聚体(D-D)]、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21-1(CYFRA21-1)]水平及毒副作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CR显著高于对照组(86.54%比69.23%,χ2=8.24,P<0.05);观察组中位OS和中位PFS均显著长于对照组(11.9个月比8.3个月,7.5个月比4.7个月,t=2.56、3.0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75.49±8.94)分比(68.65±7.06)分;(75.49±8.94)分比(62.23±6.34)分,t=2.78、5.1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t=3.14、2.67、3.59、7.31、4.89、4.02、4.70、9.21,2.44、2.60、3.20、3.15、3.78、4.06,均P<0.05);两组毒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热疗辅助小剂量顺铂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增加生存获益,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性值得认可。
简介:摘要:神经内科疾病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严重性和复杂性, 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 提高诊治效果和减轻病患的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多个神经内科病例进行详细分析,着重探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经验教训. 具体内容包括病例筛选、病史采集、临床检查、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以及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各种病例的对比研究,总结了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关键要素, 提出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治疗策略和建议. 同时, 本文还探讨了在实际诊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策略的重要性, 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效果.通过本研究, 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也为神经内科病患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提供有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及硬膜外阻滞用于单孔胸腔镜肺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共100例,随机分3组比对,分别采取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25例)、肋间神经阻滞(25例)及硬膜外阻滞(50例),比较三组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24小时内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不良反应。结果: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的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24小时内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相似,P>0.05。但肋间神经阻滞的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早于其他两组,术后24小时内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多于其他两组,P<0.05。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的不良反应相似,P>0.05。但硬膜外阻滞的不良反应多于其他两组, 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但其止痛作用不明显。硬膜外麻醉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方法,但是手术过程繁琐,且有较高的副作用及并发症。超声导向下椎旁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可有效降低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缩短病人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副作用及并发症,适合大部分胸外科术后镇痛。
简介:摘要:在传统的中学教育教学中,生物学科占的比重很小,而生物实验的教学一直不受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开始将关注点放在了生物学科教育的价值上,并且把生物学科融入到中考当中。生物学这门自然学科是将实验作为基础展开的,实验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价值,与此同时要想促进生物学不断的取得进展,也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展开。生物学能够有力的促使高中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此时生物实验在其中意义重大。生物课堂上教师要通过随堂小实验来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学习具备更大的热情,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本文通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讨论生物实验课堂的具体方法以及措施,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时间段为2019.8月~2020.8月期间,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82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在入组后采用摸球法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实施微信信息传递的观察组,一组为未实施微信信息传递的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41例,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的护理质量、重点工作完成度、改进措施执行度以及重要信息知晓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观察组在护理质量、重点工作完成度、改进措施执行度以及重要信息知晓情况方面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管理的质量,完善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30例脑卒中患者,收取时间为2017年6月25日至2017年11月28日,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康复治疗措施,每组患者各65例,比较两组BI评分和FMA评分、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BI评分(75.65±1.02)分;FMA评分(75.86±1.65)分,均高于对照组BI评分(53.22±1.65)分;FMA评分(54.65±1.17)分,两组间相比较,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护理满意度96.92%,显著高于对照组70.77%,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住院时间(13.28±1.02)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BI评分和FMA评分,同时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时间段为2019.8月~2020.8月期间,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82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在入组后采用摸球法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实施微信信息传递的观察组,一组为未实施微信信息传递的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41例,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的护理质量、重点工作完成度、改进措施执行度以及重要信息知晓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观察组在护理质量、重点工作完成度、改进措施执行度以及重要信息知晓情况方面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管理的质量,完善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抑郁状态进行分析,探究其护理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8年 12月 -2019年 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神经内科疾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评估期临床效果。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对 64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强化护理干预。结果:就本次实验的数据中来看,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上看,护理前的观察组 32名患者的 SAS、 SDS评分为 (42.1±2.8)分、( 44.1±3.3)分,对照组 32名患者则为 (44.8±3.4)分、( 42.6±1.9)分;护理后的观察组的 SAS、 SDS评分为 (22.6±2.1)分、( 24.7±1.2)分,对照组则为 (40.7±2.1)分、( 39.6±3.6)分,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抑郁状态,情绪状况维系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内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50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处理。在此期间,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护理。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护理期间其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1)在接受护理期间,对照组患者中有12例患者(占48%)发生胃食管反流,有7例患者(占28%)死亡;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占12%)发生胃食管反流,有1例患者(占4%)死亡;观察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92%(23/25)〕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60%(15/25)〕,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昏迷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的综合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唾液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体外类器官模型。方法纳入2021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确诊的唾液腺BCA患者1例(66岁女性),收集其手术切除新鲜肿瘤组织,在以基质胶固态液滴为基础的培养液中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14 d后将类器官用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琼脂预包埋石蜡包埋法制成石蜡块,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形态观察及p63、Ki67、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14,CK14)、β-联蛋白(β-catenin)、S-100、钙调理蛋白(calponin)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类器官鉴定。结果构建的BCA类器官光镜下局部呈分叶结节状,类器官细胞巢周围嗜伊红玻璃样物质沉积,与BCA组织形态学相似;免疫组化显示类器官细胞表达CK14、p63,β-联蛋白核阳性,提示类器官保留了BCA原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唾液腺良性肿瘤BCA体外类器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