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口服抗肿瘤药物患者健康教育工具(MOATT)的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化疗症状群严重程度和症状对生活干扰程度的改善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n=70)和MOATT干预组(n=74)。常规干预组进行常规门诊干预,MOATT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医护人员根据MOATT教育工具对患者进行门诊干预,包括关键评估问题、口服药物前的一般教育、药物特殊教育和评价。于入组时和干预6个月时,采用安德森症状评估表(MDASI)评估两组患者化疗症状严重程度以及症状对生活的干扰程度。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对生活的干扰程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常规干预组和MOTTA干预组患者化疗症状严重程度均降低,且MOTTA组均低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组时相比,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时化疗症状对生活的干扰程度均降低,且MOATT干预组低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OATT工具的护理干预可降低肺癌患者因化疗引起症状的严重程度,改善化疗症状群对生活的干扰程度。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思政课融入PBL教学模式后在乳腺癌临床教学的效果。方法 选取XX医院2020-2023级护理学专业的实习生共120名,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传统教学组)和实验组(PBL组),分别按照各组教学方式进行乳腺癌临床实习教学,比较二组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及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度三项指标。结果 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理分析的理解程度上实验组好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思政觉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课程思政融入PBL教学模式在乳腺肿瘤教学实践中效果明显,安全性良好,符合现代乳腺癌诊治理念,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了解肿瘤专科医院实习护生对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延续护理认知情况。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通过随机抽样法选取某市肿瘤专科医院实习护生120名,选择延续护理知识调查表对实习护士调查,了解其对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延续护理认知情况。结果:全部120名实习护生中,熟悉主要内容、了解部分内容的护生人数分别为25名(20.83%)、20名(16.67%)。77名因为不了解相关知识,同时缺少专人指导;22名缺少学习的有效途径;21名因工作任务重而缺少学习时间。在全部95名有一定延续护理相关知识的实习护生中,42名实习护生主要是利用网络搜索或者阅读书籍;27名实习护生主要是利用与带教教师交流获得相关知识;24名实习护生时利用课本或教师授课获得相关知识;2名实习护生是利用学术讲座获得相关知识。结论:肿瘤专科医院实习护生对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延续护理认知程度较低,大部分实习护生并不了了解延续护理的相关知识,应认真做好延续护理相关技能及知识的培训,让其延续护理认知程度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对白血病患者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化疗的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2019年10月— 2020年1月入院化疗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2—4月入院化疗的34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PG-SGA的多学科团队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化疗期间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PG-SGA营养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重度营养不良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营养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3,P<0.05)。两组化疗期间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1,P>0.05)。干预后,干预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1,P<0.05)。结论基于PG-SGA的多学科团队管理能够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营养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健康指导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感染的预防作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90例A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级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和生活质量得分。结果干预组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健康指导对AA患者感染有一定预防作用,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利益。斑块破裂、血小板异常激活是整个发病过程中关键环节,也是冠心病的始作俑者。因此,及时、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激活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尤为重要。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基石,不仅能够有效、显著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可降低支架植入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但随着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的出现,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优于氯吡格雷。但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替格瑞洛对于东亚患者易发生出血,因此替格瑞洛对于东亚患者的应用仍不明确。回顾了目前血栓素A2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等并对口服抗血小板治疗的益处和风险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相关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phosphorylated α synuclein,p-α-syn)在皮肤神经中的沉积特点,以及其作为帕金森病外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1名,进行13项小纤维神经病和症状问卷(SFN-SIQ)评分。将帕金森病患者按照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运动迟缓(n=7)和静止性震颤(n=8)2个亚组,并以Hoehn-Yahr分级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中0~2.5级为早期组(n=11),3.0~5.0级为中晚期(n=4)。采用环形钻孔器取帕金森病患者小腿和颈部皮肤,健康对照组只取小腿部位皮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α-syn在皮肤神经中的沉积情况并计数穿过单位长度基底膜的神经纤维数量即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结果12/15的帕金森病患者表皮下神经丛、真皮神经束、汗腺、立毛肌、血管或毛囊周围神经中可见点状或线状p-α-syn沉积,健康对照组皮肤中未见沉积。p-α-syn在单个部位沉积的阳性率分别为小腿6/15、颈部7/15,总阳性率为12/15。帕金森病组的IENFD为(6.85±1.94)根/mm,较对照组[(10.45±3.70)根/mm]明显下降(t=-3.303,P=0.002),与SFN-SIQ评分呈负相关(r=-0.561,P=0.046)。疾病早期与中晚期患者之间,以及以震颤和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之间比较,p-α-syn沉积阳性率和IENF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α-syn在帕金森病患者皮肤神经纤维中沉积,伴随IENFD明显下降。提示皮肤神经中p-α-syn沉积可能是帕金森病固有的外周病理改变,有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诊断外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症状性先天性长QT综合征(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cLQTS)患者心脏事件复发的主要诱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在2014年1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66例症状性cLQTS患者中,选取首次就诊后心脏事件复发的38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性别、发病和就诊年龄、就诊前后临床表现、家族史、治疗情况、心电图和cLQTS亚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心脏事件发作时间、次数、诱因以及药物治疗情况和心电图资料。心脏事件包括:晕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放电、ICD误放电、心脏骤停生还、心脏性猝死、心电图证实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结果38例心脏事件复发的cLQTS患者中,女性30例(79%),儿童14例(37%),发病年龄(15.6±14.6)岁,就诊后复发时间为(3.6±3.5)年。亚型分析表明纳入11例(29%)LQT1(含2例Jervell-Lange-Nielson综合征患儿)、19例(50%)LQT2、5例(13%)LQT3及3例(8%)其他少见亚型(1例LQT5、1例LQT7和1例LQT11)。LQT1患者中共6例(55%)患者因停药和/或漏服药物出现心脏事件发作;4例(36%)患者在特定诱因(运动、情绪激动)下发生晕厥;1例(9%)患者自行换药后出现晕厥发作。LQT2中共16例(84%)患者因漏服和/或停药后出现心脏事件,3例(16%)患者于特定诱因(惊吓、声音刺激、睡醒)下心脏事件发作;1例(5%)患者怀孕后出现反复晕厥发作;1例(20%)患者发生ICD误放电。LQT3患者中4例(80%)患者反复静息状态下出现晕厥;1例(20%)患者于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过程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1例LQT5患者特定诱因(情绪激动、休息时)下反复出现晕厥及ICD放电。1例LQT11患者特定诱因(劳累)下有反复ICD放电。1例LQT7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ICD误放电。随访过程中2例Jervell-Lange-Nielson综合征患儿和2例LQT2患者因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佳行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后晕厥发作较前减少;1例服用美托洛尔后仍有晕厥发作的LQT2患者改服纳多洛尔后无晕厥发作;2例服用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佳的LQT2患者加用美西律治疗后症状较前改善。结论自行停药或漏服药物是心脏事件复发的重要诱因。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诊疗的6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划分2组,设为研究组(33例)和参照组(33例)。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语言、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结果:研究组语言功能恢复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开展语言、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可使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得以改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对骨髓瘤骨病(MBD)血清骨代谢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同工酶(TRACP-5b)、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及维生素D3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新诊断的MBD患者68例,均给予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4个和8个疗程后患者血清TRACP-5b、β-CTX、PINP、维生素D3浓度及影像学变化。结果TRACP-5b、β-CTX和维生素D3在患者治疗4个(68例)和8个疗程(63例)后都较治疗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NP治疗前浓度为(78.1±44.9)ng/L,4个疗程后为(94.5±56.1)n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1,P=0.063),8个疗程后升高至(173.3±80.5)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72,P<0.001)。治疗前影像学骨病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为66.2%,4个疗程后降至60.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P=0.477);8个疗程后降至44.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0,P=0.012)。8个疗程后,可评估患者63例,其中治疗有效者50例,无效者13例,有效组患者血清PINP浓度为(190.7±78.5)ng/L,高于无效组(106.5±47.3)ng/L(t=5.762,P<0.001),维生素D3浓度为(11.7±4.8)μg/L,低于无效组(15.6±5.5)μg/L(t=-2.478,P=0.016),骨病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为38.0%,也低于无效组的69.2%(χ2=4.076,P=0.044),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血清TRACP-5b和β-C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蛋白酶体抑制剂为主的方案治疗后,MBD患者血清中反映破骨细胞活性的TRACP-5b、β-CTX和维生素D3减低,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PINP升高,影像学骨病分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