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胸腔镜微创肺癌根治手术所引起的创伤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肺癌根治手术的3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5人,采用全胸腔镜微创肺癌根治手术进行肺癌治疗,并对该手术所引起的创伤进行观察与记录;对照组15人,采用传统开胸手术进行肺癌治疗,将该手术引起的创伤与实验组进行对比。结果传统开胸手术其切口一般在30~40cm左右,而全胸腔镜微创肺癌根治手术的切口一般在5~7cm左右,且术后患者疼痛感较轻,失血较少,术后回复时间短。结论全胸腔镜微创肺癌根治手术安全程度高,手术创伤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序贯微波消融(MWA)和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两家医疗中心收治的61例(潍坊医学院附属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30例、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31例)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采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序贯MWA治疗设为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治疗和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2)近期疗效。(3)随访和生存情况。(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住院、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6个月内每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实验室指标、肿瘤标志物、腹部增强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了解患者生存与疾病进展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Pearson校正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多个时间点生存率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肝细胞癌患者61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为(58±8)岁,年龄范围为43~73岁。61例患者中,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1)治疗和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①治疗情况,观察组患者TACE治疗次数、MWA治疗次数、首次TACE治疗至首次索拉非尼服药时间、索拉非尼服药时间分别为1次(1~5次)、2次(1~4次)、5 d(5~9 d)、24个月(6~72个月),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次(1~5次)、0、6 d(5~9 d)、16个月(6~60个月),两组患者TACE治疗次数、MWA治疗次数、索拉非尼服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01,-7.213,-2.614,P<0.05)。两组患者首次TACE治疗至首次索拉非尼服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3,P>0.05)。②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无TACE并发症发生;观察组3例患者发生MWA并发症,其中肝包膜下少量出血2例,胸腔积液1例,经保守治疗后均缓解。③索拉非尼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口服索拉非尼2个月后均出现≥1种与索拉非尼相关的Ⅰ~Ⅲ级不良反应,无Ⅳ级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发生手足皮肤反应、皮疹、瘙痒、皮肤色素脱失、腹泻、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发热、疲劳、肝功能障碍、骨髓抑制分别为8、3、4、3、10、18、20、20、20、15、3、2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9、3、3、2、13、19、23、12、21、12、6、2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3,0.000,0.000,0.000,0.796,0.177,1.082,3.674,0.208,0.435,0.601,0.000,P>0.05)。发生索拉非尼不良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减少索拉非尼剂量或间断停药后均缓解。(2)近期疗效: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甲胎蛋白(AFP)为16 μg/L(3~538 μg/L),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AFP为292 μg/L(9~642 μg/L),两组患者A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肿瘤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肿瘤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4、11、6例、0,80.6%(25/31),100.0%(31/31),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13、12、3例,50.0%(15/30),90.0%(27/30),两组患者肿瘤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3,P<0.05);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3,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61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0~7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0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28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8例为肿瘤局部进展,4例为门静脉主干癌栓,11例为肝内转移,5例为肺转移;对照组30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13例为肿瘤局部进展,6例为门静脉主干癌栓,6例为肝内转移,5例为肺转移。61例患者中,观察组28例死亡,对照组29例死亡。观察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8.0个月、18.0个月,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5个月、11.5个月,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21,10.506,P<0.05)。观察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37%、20%,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13%、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635,4.623,3.139,P<0.0167)。观察组患者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40%、27%,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3%、13%、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965,4.900,3.684,P<0.0167)。(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肿瘤最大直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83,6.196,12.646,5.049,2.950,4.791,95%可信区间为0.284~0.823,3.198~12.003,5.031~31.785,2.586~9.858,1.366~6.369,2.507~9.155,P<0.05)和(风险比=0.427,5.804,7.032,5.405,2.925,4.410,95%可信区间为0.248~0.735,3.043~11.070,3.071~16.101,2.685~10.881,1.364~6.270,2.331~8.34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肿瘤最大直径、BCLC分期、肝硬化、HBV感染是肝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0.183,5.886,17.544,4.702,3.801,95%可信区间为0.090~0.370,2.648~13.083,5.740~53.622,1.928~11.470,1.368~10.562,P<0.05)和(风险比=0.201,3.850,3.843,3.598,3.726,95%可信区间为0.098~0.411,1.761~8.414,1.526~9.682,1.444~8.963,1.396~9.947,P<0.05)]。结论与TACE联合索拉非尼比较,TACE联合索拉非尼序贯MWA治疗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安全、有效。治疗方案、肿瘤最大直径、BCLC分期、肝硬化、HBV感染是肝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应用阳和汤联合透脓散的治疗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阳和汤联合透脓散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乳房红肿、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瘘管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其中联合组上述四项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456,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并且联合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3.24 ± 0.92)ng/L比(3.81 ± 1.02)ng/L、(1.12 ± 0.42)ng/L比(1.41 ± 0.35)ng/L、(32.27 ± 19.03)ng/L比(43.04 ± 21.5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未见异常,两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联合透脓散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IL-6、TNF-α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应用阳和汤联合透脓散的治疗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阳和汤联合透脓散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乳房红肿、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瘘管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其中联合组上述四项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456,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并且联合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3.24 ± 0.92)ng/L比(3.81 ± 1.02)ng/L、(1.12 ± 0.42)ng/L比(1.41 ± 0.35)ng/L、(32.27 ± 19.03)ng/L比(43.04 ± 21.5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未见异常,两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联合透脓散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IL-6、TNF-α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经膈肌切除术前CT检查提示的心膈角增大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膈肌行心膈角淋巴结切除术的24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术前CT检查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检查及心膈角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并发症、生存情况等。结果24例卵巢癌患者的年龄为(55±9)岁;术前CT检查提示,增大的心膈角淋巴结的短径为(17.5±4.7)mm(8~24 mm)。24例卵巢癌患者中,19例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5例在2~3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行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4例行左侧心膈角淋巴结切除术,17例行右侧心膈角淋巴结切除术,3例行双侧心膈角淋巴结切除术。中位手术时间为330 min(300~53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660 ml(500~1 400 ml)。24例卵巢癌患者中,22例(92%,22/24)术后病理检查确定有心膈角淋巴结转移;此22例患者共切除心膈角淋巴结123枚,每例患者5.6枚(1~15枚),其中心膈角有转移淋巴结88枚(71.5%,88/123)。24例卵巢癌患者中,10例(42%,10/24)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中等胸水,予以胸腔穿刺置管引流;2例(8%,2/24)术后腹腔感染,1例(4%,1/24)术后肺炎,经抗生素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经膈肌切除术前CT检查提示的心膈角增大淋巴结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该手术安全且术后并发症可控,对于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 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患者时应用 无抽搐电休克 与 齐拉西酮 的效果。 方法: 选取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患者 88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 44 例。常规组患者应用齐拉西酮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 无抽搐电休克 与 齐拉西酮 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 PANSS 评分。 结果 : 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 4 周与治疗后 8 周 PANSS 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 P < 0.05 ,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 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患者时应用 无抽搐电休克 与 齐拉西酮 ,有明显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手术转运中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选取10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1例,采用常规护理转运方式的为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管理的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3.92%,明显低于对照组15.69%,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8.43%,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手术转运中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应用现状调查研究对了解此项技术在国内应用真实情况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全面调查了国内开展HVPG技术的基本情况,包括该技术的医院分布、医院级别、全年例数、所用导管、平均费用、适应证、存在问题等。结果经调查,2021年我国开展HVPG技术的医院有70家,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调研医院2021年度共计开展HVPG 4 398例,其中单独HVPG检测2 291例(52.1%)。HVPG平均检测费用(5 617.2±2 079.4)元。其中,96.3%团队使用球囊闭塞法完成HVPG检测,且绝大多数团队使用取栓球囊导管(80.3%)。结论本次调研明确了国内HVPG的临床应用现状,证实了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已经熟练掌握此项技术,但未来仍需要继续推广和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灵敏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epatitis B virus pregenomic RNA,HBV pgRNA)水平,分析其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7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高灵敏HBV DNA检测均为阴性的70例初治CHB患者。比较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年龄、性别、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HBV pgRNA等水平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HBV pgRNA和HBeAg及HBsA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0例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25例,其中男14例,HBV pgRNA阳性25例;HBeAg阴性患者45例,其中男32例,HBV pgRNA阳性33例。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年龄[(36±9)岁比(45±12)岁]、HBV pgRNA低于检出下限比例[0比26.67%(12/45)]、血清HBV pgRNA水平[(3.22±1.08) lg拷贝/mL比(2.38±0.98) lg拷贝/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82,P=0.002; χ2=5.331,P<0.01;t=9.370,P=0.003)。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性别比、HBsAg[(2.92±0.88) lg IU/mL比(2.62±0.87) lg IU/mL]、丙氨酸转氨酶[(24.46±11.63) U/L比(22.49±12.17) U/L]和天冬氨酸转氨酶[(23.67±8.49) U/L比(24.65±6.77) U/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HBV pgRNA与HBsAg无显著相关性(r=0.146,P=0.275),与HBeAg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1)。血清HBV pgRNA阳性患者中,HBV pgRNA最高达6.13 lg拷贝/mL。结论即使在高灵敏HBV DNA阴性的情况下,CHB患者的HBV pgRNA检出率仍较高,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检出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HBV pgRNA与HBeAg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患者相关肠道菌群分布变化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46例,以是否并发慢性肾脏疾病为依据,分为T2DM组(25例)与DKD组(21例)。另于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25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肠道菌群分布及变化、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 IL-8)、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并分析肠道细菌水平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TNF-α、IL-6、hs-CRP水平比较:DKD组>T2DM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6±9.71)vs(20.94±6.55)vs(8.55±2.21)ng/L,(30.64±10.17)vs(21.31±6.38)vs(8.91±2.25)ng/L,(418.15±12.44)vs(325.23±11.62)vs(279.41±9.46)μmol/L, P<0.05];DKD组、T2DM组的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16±1.28)vs(5.54±0.84)(P<0.05)]。三组乳酸杆菌数、酵母菌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双歧杆菌数、真杆菌数比较:DKD组<T2DM组<对照组[(5.73±0.35)vs(7.38±0.67)vs(9.88±2.73),(7.95±0.74)vs(9.04±0.86)vs(10.06±0.66), P<0.05];三组大肠杆菌数比较:DKD组>T2DM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6±0.43)vs(10.51±0.34)vs(9.89±0.52), P<0.05]。Pearson分析显示,双歧杆菌数与TNF-α、IL-6、IL-8、hs-CRP均呈负相关(P<0.05);真杆菌数与TNF-α、IL-6、hs-CRP呈负相关(P<0.05);大肠杆菌数与TNF-α、IL-6、IL-8、hs-CR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DKD患者肠道细菌分布和数量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有异常表现,且二者密切相关,关注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水平或可为慢性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表达改变及Nox4阻断剂VAS2870对DPN大鼠坐骨神经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 203.5±6.4)g,30只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其中20只患糖尿病,余10只大鼠淘汰;其余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溶液作为对照组(n=10)。8周后糖尿病大鼠建立DPN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DPN大鼠分为2组,VAS2870组(n=10,尾静脉注射VAS2870 1 mg/kg,每日1次,共7 d)和DPN组(n=10,尾静脉注射等体积0.9%无菌NaCl溶液,每日1次,共7 d)。用PowerLab数据记录分析系统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坐骨神经Nox4、半胱氨酸天冬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mRNA表达,用蛋白印迹检测坐骨神经Nox4、caspase-3、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用Tukey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DPN大鼠坐骨神经MNCV[(41.21±7.36)m/s]及SNCV[(30.39±7.66)m/s]均低于VAS2870组[(49.14±8.67)m/s,(38.95±6.24)m/s],VAS2870对MNCV及SNCV的下降具有减轻作用(q=3.58,4.53;均P<0.05)。DPN大鼠坐骨神经Nox4(4.72±0.42)、caspase-3(5.02±0.43)、Bax(5.63±0.82) mRNA(q=7.02,6.40,7.65;均P<0.05)及蛋白水平(0.86±0.10,0.78±0.17,0.95±0.13,q=7.83,9.15,6.87;均P<0.05)较对照组mRNA(5.79±0.53,6.90±0.79,7.39±0.67)及蛋白水平(0.59±0.13,0.45±0.14,0.64±0.14)表达上调,Bcl-2 mRNA(6.81±0.60,q=6.31,P<0.05)及蛋白水平(0.44±0.12,q=6.20,P<0.05)表达下调。VAS2870组Nox4、caspase-3、Bax mRNA(5.31±0.44,5.71±0.60,6.41±0.95)(q=3.66,2.98,4.02,3.38;均P<0.05)及蛋白水平(0.72±0.13,0.60±0.18,0.79±0.15)(q=4.24,5.78,3.83;均P<0.05)均低于DPN组,Bcl-2 mRNA(6.29±0.47)的及蛋白水平(0.56±0.12)表达均高于DPN组(q=3.38,2.81;均P<0.05),VAS2870部分逆转了Nox4、caspase-3、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DPN大鼠坐骨神经Nox4表达水平增高,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及Bcl-2表达促进坐骨神经凋亡;Nox4阻断剂通过减轻坐骨神经凋亡发挥恢复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股骨头内滋养动脉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例带髋周血管的新鲜猪股骨头标本,制备成股骨头内滋养动脉铸型标本。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股骨头骨内动脉的来源、数量、走行特点及分布情况,显微镜下测量股骨头内滋养动脉中最粗骺动脉主干起始点的外径。结果在猪股骨头内,动脉依其分支走行分布可分为骺动脉区、骺动脉网区和骺上动脉区共3个区。骺动脉起源于支持带动脉,其总数量为5~13(8.7±2.2)支;骺动脉区分为上骺动脉、下骺动脉、前骺动脉3组,分别为(3.2±1.4)、(3.2±1.3)、(2.3±0.8)支,各组中最粗支起始点外径分别为(0.43±0.16)、(0.50±0.08)、(0.34±0.12)mm。3组骺动脉沿皮质下走行,跨越骺板后直接吻合交通形成骺动脉网区。3组骺动脉及骺动脉网向上发出的呈辐射状分支组成骺上动脉区,分布于股骨头软骨下,近中央致密,近周边稀疏。结论在猪股骨头内,动脉根据其分支、走行及分布分为3个区,其中骺动脉区动脉的走行特点和口径大小为显微吻合提供了解剖学基础,骺动脉网的存在可能为股骨头整体供血理论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方法及开展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研究期间就诊的50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临床微生物检验,将其随机分为甲组(250例,原始标本涂片检查)与乙组(250例,细菌培养后涂片检查),研究指标为微生物检出情况、涂片检查情况。结果:甲组与乙组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检出率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甲组与乙组不同类型涂片检出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先进行细菌培养后进行涂片检查并不会对检出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并且应用过程中各有优势,检验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检查条件选择合适的涂片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方法及开展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研究期间就诊的50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临床微生物检验,将其随机分为甲组(250例,原始标本涂片检查)与乙组(250例,细菌培养后涂片检查),研究指标为微生物检出情况、涂片检查情况。结果:甲组与乙组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检出率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甲组与乙组不同类型涂片检出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先进行细菌培养后进行涂片检查并不会对检出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并且应用过程中各有优势,检验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检查条件选择合适的涂片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21年3月129例接受CDT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73例,年龄(43.3±6.1)岁。根据CDT治疗的近期效果分为2组:再通组(血栓溶解率≥50%)和未通组(血栓溶解率<50%),其中未通组57例,再通组7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恶性肿瘤、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及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比值比(OR)3.261,95%可信度区间(CI)1.361~7.815,P=0.008]、病程>14 d(OR 6.755,95%CI 1.826~24.985,P=0.004)、纤维蛋白原(OR 1.459,95%CI 1.055~2.018,P=0.023)与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OR 5.666,95%CI 1.325~24.235,P=0.019)是CDT治疗下肢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是CDT治疗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皮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皮瓣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