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13年收治的866例女性患者资料。DCIS患者631例,DCIS-MI患者235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LC)、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DCIS及DCIS-MI两组之间OS、LC及DFS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为OS及DFS影响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患者。结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总体生存结果类似,Her-2阳性为OS及DFS预后不良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的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手术"的全新辅助治疗模式在局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8—2020年间前瞻性纳入局部晚期胃腺癌或Siewert 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28例,首先接受同步放化疗(CCRT),放疗剂量为45 Gy,1.8 Gy/次,同步口服替吉奥40~60 mg,2次/d。CCRT后3周接受4~6周期SOX方案巩固化疗(CNCT)。CNCT结束后4~6周完成胃癌D2根治术。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新辅助治疗,治疗中≥3级不良反应在CCRT期间出现3例(11%),分别为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食欲下降;在CNCT期间出现白细胞下降2例(7%)、血小板下降3例(11%)。共20例(71%)完成手术,达病理完全缓解者占50%。3例手术并发症分别为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感染,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中期分析结果示局部晚期胃癌接受全新辅助治疗可获得显著的降期,治疗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可耐受。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引入中医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在我院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期间门诊就诊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人就诊先后分成了中药组和对照组,每一组均有90例病人,然后根据患者服药的周期性进行复查或回访。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中药组患者在诊断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心功能和生活品质上都具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肝脏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前瞻性留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共5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肝脏血管内径和血流,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血流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等肝再生和肝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54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45.5±10.2)岁。自由门静脉压从脾切除前的(37.0±7.1)cmH2O(1 cmH2O=0.098 kPa)下降到术后的(26.1±5.7)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术后肝动脉内径(4.0±1.0)mm较术前(3.1±0.7) mm明显增加,门静脉内径(11.9±2.0)mm较术前(13.1±1.9)mm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肝动脉流速和血流量增加,门静脉流速和血流量减小。血清NO在脾切除术后即刻升高且持续处于高水平;血清ET-1在脾切除术后2 d下降且低水平波动。血清IL-6和HGF在脾切除术后2 d明显上升,在术后7 d和1个月缓慢下降。脾切除术后血清TGF- β1、MMP1明显升高,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脾切除术诱导了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重塑、肝细胞再生以及肝纤维化的逆转。对肝硬化肝脏产生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早期心脏损伤的发生情况,探讨大分割放疗与心脏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前瞻性入组103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全乳±淋巴引流区放疗患者,根据患者呼吸控制能力,选择采用深吸气屏气(DIBH,54例)或自由呼吸(FB,49例)下放疗。分别在放疗前后定期进行心脏随访和相应心脏检查(B型脑钠肽前体、心电图、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观察亚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析心脏剂量参数、心血管相关肿瘤药物治疗因素和个体因素(Framingham评分)对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岁,心脏平均剂量(Dmean)、冠脉左前降支(LAD)Dmean、左心室Dmean和右心室Dmean分别为4.0、16.9、6.3和4.4 Gy。中位随访13.4个月,全组患者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心脏事件。放疗后1、6和12个月的亚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3.5%、31.6%和41.3%。DIBH组与FB组比较,全心脏、LAD、左心室和右心室的Dmean、最大剂量(Dmax)和V5~V40均明显降低(均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脏Dmean>4 Gy、LAD V40>20%、左心室Dmean>6 Gy、右心室Dmean>7 Gy和蒽环或紫杉类药物累积剂量>300 mg/m2的亚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升高(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左心室Dmean和右心室Dmean是亚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大分割放疗的患者可早期检测到亚临床心脏损伤,亚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与心脏剂量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 2018年 2月至 2020年 2月收治的 106例发病 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 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 NIHSS、 B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 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晋城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腹壁切口疝患者78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无张力修补术46例)和开放式组(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32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式组(t=12.964,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少于开放式组(t=-9.266、-6.398、-4.267,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天、1周、1个月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开放式组(t=-2.369、-2.062、-6.179,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3/46),低于开放式组的(25.00%,8/32),χ2=5.319,P=0.021。结论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均可有效修复腹壁切口疝,腹腔镜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恢复较快,手术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辅助直肠(NAR)评分和降期深度评分(DDS)对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疗效的预测。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8年间医科院肿瘤医院初治的局部晚期(T3-T4和/或N1-N2M0期)、具有疗前MRI资料、接受术前长程同期放化疗(CRT)+TME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200例资料。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45~50Gy,同期予以卡培他滨化疗。比较DDS、NAR评分对预后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DFS)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利用ROC曲线进行DFS预测能力评估。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10.6~54.0个月)。DDS≤0者3年DFS率为56.4%,>0者为83.0%(P=0.002)。NAR评分≤8者3年DFS率为90.1%,8~16者和>16者分别为73.8%和53.6%(P=0.000)。全组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83和0.756(P=0.037);yp0-Ⅰ期(72例)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62和0.569(P=0.032)。结论局部晚期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手术治疗患者中高DDS或低NAR评分提示预后良好。两种评分模式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上NAR评分显著好于DDS,但在降期为yp0-Ⅰ期患者中DDS显著优于NAR评分。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对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和实用价值。方法:从我院于2020年3月一2021年4月份门诊接收的失眠患者中选取88例开展本次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4例。对治疗后患者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及症候积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此差异并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的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睡眠品质较高(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氨溴索联合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支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23年1~2024年7月诊治的慢支炎患者随机抽取63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n=32)、研究组(n=31),对照组行氨溴索疗法,研究组基于氨溴索另行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疗法;以临床疗效、病症消失时间与肺功能为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疗法价值。结果:研究组96.77%符合有效及以上标准,高于对照组78.12%(P<0.05);研究组咳痰、咳嗽、喘息病症消失时间相较对照组更早(P均<0.05);治疗前两组呈现基本等同的FEV1、FVC、PEF数据(P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数值均有提升,但同期组间比较可见研究组数据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慢支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以氨溴索联合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解除病症,有利于患者恢复肺功能、缩短康复周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醒脑静联合更昔洛韦对病毒性脑炎神经功能及后遗症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中抽选 66例,以电脑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3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醒脑静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NSE、 MBP、 S100β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后遗症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醒脑静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更好,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后遗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菌群移植(FMT)受体与供体选择的关系,以及不同有效率供体间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治疗病例数≥30例的粪便捐献者(供体)的资料。收集每位供体对应受体(患者)的FMT治疗后随访8周的疗效,依据每位供体的疗效,将供体分为高效组(有效率>60%,10例)、中效组(有效率30%~60%,6例)和低效组(有效率<30%,4例)3组,检测并比较每组供体菌群结构及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分析每组供体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供体与受体疗效的关系。FMT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客观临床有效和(或)主观有效,客观有效=临床治愈+临床改善,主观有效指通过问卷随访为显效+中等疗效。结果全组20名供体,共治疗病例总数为1 387例,治疗病种包括慢性便秘749例,慢性腹泻141例,炎性肠病(IBD)107例,肠易激综合征(IBS)121例,自闭症83例,其他疾病包括放射性肠损伤、假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功能性腹胀和过敏性疾病等共186例。高效组、中效组及低效组分别治疗829例、403例及155例患者,3组治疗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有效率供体组间菌群丰度(OTU)的比较,高效组最高(330.68±57.28),中效组次之(237.79±41.89),低效组OTU最低(160.60±4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10,P<0.001)。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的比较,高效组和中效组最高(分别为2.96±0.36和2.67±0.54),低效组较低(2.09±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55,P=0.017)。3组间丁酸含量的比较,高效组最高[(59.20±9.00)μmol/g],中效组次之[(46.92±9.48)μmol/g],低效组OTU最低[(37.23±5.03)μ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3,P=0.001)。而乙酸和丙酸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1 387例患者行FMT治疗,总体不良反应事件418例(30.1%)。低效组、中效组及高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6%(63/155)、30.0%(121/403)及28.2%(243/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68,P=0.008)。低效组、中效组及高效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1%(11/155)、4.0%(16/403)及2.8%(23/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39,P=0.027)。其余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MT治疗结束8周后进行随访,总随访率为83.6%(1 160/1 387),总有效率为58.3%(676/1 160)。各类疾病的有效率分别:慢性便秘54.3%(328/604),慢性腹泻88.5%(115/130),IBD 56.1%(55/98),IBS 55.1%(59/107),自闭症61.6%(45/73),其他疾病50.0%(74/148)。3组间在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IBD、IBS和自闭症有效率与供体疗效存在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慢性便秘和其他疾病上,高效组的治疗有效率最高[分别为65.0%(243/374)和63.2%(55/87)],中效组次之[分别为49.4%(86/174)和38.1%(16/42)],而低效组最差[16.1%(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供体对不同疾病有效率存在差异,慢性便秘、放射性肠损伤等需要选择供体疗效较高的供体,IBD、IBS和自闭症的疗效也可能与供体有效性有关,而慢性腹泻症疗效与供体无关。供体有效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成负相关,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及丁酸含量可能影响供体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进展及上市肿瘤药物情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进展的影响。方法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和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提取2020年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涉及试验药品及上市药物信息,与2019年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2020年国内制药企业和全球制药企业在试验范围、试验分期及药物类型、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020年共有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在中国注册,年增长率为52.3%,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28.3%。其中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603项(83.5%),国际多中心试验105项(14.5%),Ⅰ期临床试验所占比例(44.5%)最高。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共涉及肿瘤药物458种,年增长率为36.7%。其中361种(85.8%)由国内制药企业开发,原研药是常见药物类型(77.1%),肿瘤治疗药物多见(92.8%)。作用机制方面以靶向药为主(76.6%),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最常见的靶点。2020年共有17家制药企业的19种抗肿瘤新药或生物类似药在中国获准上市,其中10种来自国内制药企业。不论是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还是上市药物,肺癌和乳腺癌均为最常见的适应证。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申办方分布、试验范围分布和试验分期分布方面,以及试验药物申办方分布、药物类型分布、药物作用分布方面,2020年与2019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仍保持高水平增长。国内制药企业在2020年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成果,是推动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中坚力量。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MR加速器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流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15例采用MR加速器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肝脏肿瘤采用MR加速器治疗的流程,分析患者肿瘤的图像识别率、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15例患者中肝细胞癌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8例、乳腺癌肝转移1例;肝内1个病灶10例、2个病灶4例、3个病灶1例;中位肿瘤最长径2.4 cm (0.8~9.8 cm)。MR加速器大体肿瘤体积(GTV)识别率达13/15,2例患者GTV显示不清,采用肿瘤周边大血管或胆管识别辅助仍可达精准配准。全组患者均接受体部立体定向放疗。肝细胞癌患者中位分割次数9次(5~10次),GTV或计划靶体积(PGTV)中位单次剂量6 Gy (5~10 Gy),中位总剂量52 Gy (50~54 Gy),α/β=10的中位2 Gy等效剂量(EQD2Gy)为72 Gy (62.5~83.3 Gy)。肝转移瘤患者中位分割次数10次(5~10次),GTV或PGTV的中位单次剂量5 Gy (5~10 Gy),中位总剂量50 Gy (40~50 Gy),α/β=5的中位EQD2Gy为71.4 Gy (71.4~107.1 Gy)。放疗后1个月野内总有效率8/13,疾病控制率13/13,放疗后3~6个月野内总有效率6/6。全组患者中位随访4.0个月(0.3~11.6个月),4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分别为15/15、11/15和15/15。放疗不良反应轻微,未见≥3级不良反应。结论MR加速器对肝内肿瘤显示率高,且可通过周边大血管或胆管的显示辅助精准配准,在肝脏肿瘤的精准治疗上初步展现优势,局部疗效肯定,耐受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