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在重症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期间对患者开展舒适护理,并探究其护理效果。方法在2016年9月-2018年9月间,选取在我院进行开展胃肠减压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开展研究,共104例,将其分成两组,即普通组与研究组,各52例,普通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普通的护理措施,而研究组患者在普通组患者基础上接受舒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的效果与满意度。结果在护理后的舒适度上,研究组与普通组的分别为(5.4±1.8)分、(9.1±2.6)分;在满意度上,研究组与普通组的分别为96.2%、75.0%,P<0.05。结论在重症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期间对患者开展舒适护理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得到满意、舒适的护理。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病例。患儿为第3胎第3产,2名姐姐均于生后24 h内死亡。本例患儿生后生命体征平稳,血小板计数20×109/L。生后约3 h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神志模糊、大面积淤点淤斑、酸中毒和肺出血等,积极予机械通气、扩容、纠酸等综合抢救,但患儿于生后约6 h死亡。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患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基因c.1187G>A(p.C396Y)/c.1595G>T(p.C532F)复合杂合变异,其母亲携带c.1187G>A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1595G>T杂合变异。结合患儿临床特点、家族史及基因检测结果,最终诊断为遗传性TTP。由本例认为,对于新生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贫血、非溶血病性严重黄疸等应提高警惕,及时完善基因检测,及时治疗。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胎儿宫内输血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进行宫内输血治疗的孕妇3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妊娠结局分组,其中15例胎儿存活(研究组)、另外15例胎儿未存活(参照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记录宫内输血前后Hb、 HCT、 MCA-PSV 指标变化,分析影响宫内输血胎儿存活的因素。结果 宫内输血前后 Hb、 HCT和 MCA-PSV 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统计分析,两组孕妇年龄、首次IUT孕周、宫内输血量、输血次数两组存在差异性(P<0.05),均为影响宫内输血胎儿存活的相关因素。结论 胎儿宫内输血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理想,可对于胎儿的贫血情况起到积极作用,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 要: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患上一些骨科疾病,一般较严重的骨科疾病都需要住院,并且由于伤筋动骨以后愈合时间长因此需要长时间住院直到疾病愈合恢复。由于骨科患者疾病的原因常常导致患者多半有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等情况,进而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等。另外骨科住院患者病情个体化差异较大,在自护能力、护理需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骨科的护理中常规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所以为了提高我院的骨科护理水平,本次主要研究基于在普通护理模式的对比下,结合了心理护理和人性护理的护理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运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专科健康教育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214例四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7例。干预组采用手术室专科健康教育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骨科手术术后疼痛认知、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骨科手术护理干预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手术术后疼痛认知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骨科手术整个治疗过程中贯穿专科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知晓率,对患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应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经直肠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肛周脓肿、肛瘘的应用价值和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的90例肛周脓肿或是肛瘘患者作为这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应用经直肠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进行诊断,并将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于肛周脓肿患者,经直肠超声联合高频超声对单发肛周脓肿的检出率为100.0%,多发肛周脓肿的检出率为100.0%,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肛瘘患者,经直肠超声联合高频超声对单发性肛瘘的检出率为93.33%,复杂性肛瘘的检出率为72.00%,总的检出率为85.71%,均略低于病理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肛周脓肿、肛瘘患者中,应用直肠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产儿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DA,hsPD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收治的超早产儿(胎龄<28周)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有无hsPDA分为hsPDA组和无hsPDA组,计算2组患儿生后3 d内的累计液体超负荷水平(fluid overload,FO),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9例超早产儿,胎龄(27.0±0.9)周,出生体重(987±173)g,无hsPDA组23例,hsPDA组5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症(P=0.044)、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P=0.006)及高FO水平(P=0.002)与超早产儿hsPDA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需要PS治疗的RDS(OR=5.933,95%CI 1.360~25.883,P=0.018)及高FO水平(OR=1.261,95%CI 1.063~1.496,P=0.008)是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FO区分有无hsPDA的截断值为-0.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5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12,约登指数=0.422)。结论需要PS治疗的RDS及生后3 d内高FO水平是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PS治疗的RDS患儿在给予PS后应及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超早产儿早期液体管理中,应严格监测FO水平,个体化输液,避免过高的FO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药物评分(vasoactive inotropic score,VIS)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患儿死亡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的PPHN患儿(胎龄≥34周、入院日龄<7 d),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死亡相关影响因素及入院12 h内各时间段的VIS值等。比较两组患儿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得出VIS与患儿死亡的独立关联程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VIS对PPHN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5例PPHN患儿,其中存活组75例,死亡组30例,病死率28.6%(30/105)。死亡组胎龄大于存活组[(39.1±1.8)周比(37.9±2.0)周],1 min Apgar评分低于存活组[8.0(6.0,9.3)分比9.0(8.0,10.0)分],入院12 h内最低PaO2/FiO2低于存活组[40(30,50)比80(60,100)]。在校正了胎龄、1 min Apgar评分、入院12 h内最低PaO2/FiO2后,入院12 h内VIS最大值>27.8与患儿死亡独立相关(OR=23.055,95%CI 4.885~108.80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入院12 h内VIS最大值预测患儿死亡的截断值为27.8,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0%、90.7%,曲线下面积0.828,约登指数0.607。结论VIS可以作为PPHN患儿死亡的早期预测指标,入院12 h内VIS最大值>27.8的PPHN患儿为死亡高危儿,需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