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因单纯不良孕产史行产前诊断的孕妇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异常检出情况,探讨CMA在单纯不良孕产史孕妇中应用的注意事项。方法2014年6月至2020年7月共有5 563例孕妇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CMA产前诊断,其中单纯因"不良孕产史"进行产前诊断的病例169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先证者遗传学异常的类型和遗传来源及CMA预期检出情况,分为高风险组(19例,包括先证者为父母来源的病理性拷贝数变异11例,先证者为父母来源的染色异常8例)、低风险组(113例,包括先证者全外显子测序和/或CMA未发现异常6例,先证者为明确的单基因病31例,新发致病性拷贝数变异47例,新发染色异常29例)和风险不明组(先证者均未行遗传学检测,40例),总结各组的异常检出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69例孕妇(胎儿172例)中包括2例双胎妊娠孕妇和1例孕妇2次单胎妊娠。CMA共检出异常胎儿9例,占5.2%(9/172)。高风险组19例,检出异常8例,均与亲本遗传学异常相关;低风险组113例,仅检出1例22q11.22q11.23微重复,为arr[GRCh37]22q11.22q11.23(22,997,928-25,002,659)×3,属新发变异。风险不明组40例无异常检出。结论明确"不良孕产史"的病因,是合理应用CMA进行产前诊断的关键。单基因病、原因不明或先证者未发现CMA异常的情况并非CMA产前诊断的适应证。

  • 标签: 染色体畸变 微阵列分析 产前诊断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个多囊肾病家系的致病变异位点,为常染色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8个独立家系中先证者的PKD1、PKD2基因,通过Sanger测序进行点验证和家系分析,结合多囊肾疾病数据库和蛋白变异预测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检测出8个PDK1变异,包括5个无义变异和3个错义变异。其中4个无义变异PDK1:c.7555C>T,c.7288C>T,c.4957C>T和c.11423G>A已报道为ADPKD的致病变异,1个错义变异PDK1:c.2180T>G(p.Leu727Arg)报道为可能致病的变异;3个变异位点未见报道,c.6781G>T(p.Glu2261*),c.109T>G(p.Cys37Gly),c.8495A>G(p.Asn2832Ser),其中无义变异PDK1 c.6781G>T(p.Glu2261*)为致病变异,错义变异PDK1 c.109T>G(p.Cys37Gly)和c.8495A>G(p.Asn2832Ser)为可能致病的变异。2个家系的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变异,家系2胎儿未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变异。结论鉴定出8个ADPKD家系的PDK1基因变异,其中包括3个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丰富了PDK1基因变异谱。以鉴定出的变异为理论依据,成功对2个家系进行产前诊断,为临床ADPKD出生缺陷提供咨询。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PDK1基因 基因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CNS)异常胎儿的染色微阵列分析(CMA)结果并追踪其妊娠结局,探讨CMA在CNS异常胎儿中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20年12月因超声提示CNS异常至南京鼓楼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的636例胎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表型,将CNS异常的胎儿分为脑室扩张组(n=441)、脉络丛囊肿组(n=41)、颅后窝池增大组(n=42)、全前脑组(n=15)、胼胝发育不全(ACC)组(n=22)及其他异常组(n=75);此外,根据是否合并CNS以外的异常,将胎儿分为孤立性(n=504)及非孤立性(n=132)CNS组。收集胎儿的产前样本(羊水/穿刺绒毛/脐血)或流产组织,提取基因组DNA,进行CMA检测,并电话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共纳入636例CNS异常胎儿(包含89例流产组织),随访547例。CMA异常检出率为11.48%(73/636)。全前脑组、ACC组、脉络丛囊肿组、颅后窝池增大组、脑室扩张组、其他异常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0%(12/15)、31.82%(7/22)、19.51%(8/41)、14.29%(6/42)、7.48%(33/441)、9.33%(7/75)。与孤立性CNS异常组相比,非孤立性CNS异常组的检出率显著偏高(6.35% vs. 31.06%)(32/504 vs. 41/132)(χ2 = 62.867,P<0.001)。随访结果显示,CMA异常的52例胎儿中,1例发育正常,其余均已引产。CMA未见异常的434例胎儿中,377例活产(6例发育迟缓,其余均正常),57例引产;非孤立性CNS异常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率显著高于孤立性CNS异常胎儿(26.56% vs. 10.54%)(17/64 vs. 39/370)(χ2 = 12.463,P<0.001)结论CNS异常的胎儿应通过CMA检测以明确遗传学病因。CMA未见异常的胎儿大多预后良好,但仍有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型的可能。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的CNS异常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升高。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X连锁低磷血症(X-linked hypophosphatemia,XLH)家系进行致病原因分析,明确其致病变异,为家系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变异筛查,发现磷酸盐调节基因(phosphate regulating gene with homologies to endopeptidases on the X chromosome,PHEX)可疑致病点后,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该家系所有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进行变异验证,并对先证者胎儿抽取绒毛标本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及家系中所有患者均携带PHEX基因c.1256G>A(p.Gly419Glu)变异,而家系中正常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该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提示胎儿也携带PHEX基因c.1256G>A(p. Gly419Glu)杂合变异。结论PHEX基因c.1256G>A(p. Gly419Glu)变异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拓宽了PHEX基因变异谱。

  • 标签: X连锁低磷血症 磷酸盐调节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口-面-指综合征1型(oral-facial-digital syndrome type 1,OFD1)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分析,明确其致病变异,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筛查,发现OFD1基因可疑变异位点后,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该家系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进行验证,确定该家系的致病点。使用X染色失活分析判断两条X染色的活性比例,并对家系中孕20周胎儿抽取羊水标本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及家系中所有患者均携带OFD1基因c.1189_1192delAATC(p.Q398Lfs*2)杂合变异,而家系中正常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此变异。孕妇及其妹妹存在X染色非随机失活,家系中其余女性患者均为X染色随机失活。产前诊断结果为胎儿携带OFD1基因c.1189_1192delAATC(p.Q398Lfs*2)杂合变异。结论OFD1基因c.1189_1192delAATC(p.Q398Lfs*2)杂合变异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OFD1基因变异谱,但家系内表型差异性的原因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证实。

  • 标签: 口-面-指综合征1型 全外显子测序 OFD1基因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面-心-牙(oculo-facio-cardio-dental, OFCD)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分析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1例孕17周孕妇的家系分析及产前诊断资料。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孕妇及其配偶、上次妊娠引产胎儿行遗传学检测,采用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技术对检出变异进行验证。运用MLPA、PCR技术搭建的检测平台对孕妇此次妊娠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同时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了BCOR基因变异筛查。以"BCOR"为检索词,在ClinVar数据库中检索OFCD综合征相关病例,并进行变异类型和致病性分析。以"OFCD综合征""BCOR基因""oculo-facio-cardio-dental syndrome"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及PubMed中检索,获取OFCD综合征相关病例,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孕妇(即先证者)存在先天性白内障、长脸、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严重的牙齿畸形,符合OFCD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引产胎儿疑似存在BCOR基因外显子DNA大片段单拷贝缺失。CMA检测、MLPA及Q-PCR技术证实缺失片段大小为105 kb,包含BCOR基因1~15号外显子。对先证者此次妊娠胎儿的羊水遗传学分析显示,胎儿为正常女性核型,未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BCOR基因拷贝数异常,出生后随访显示其生长发育正常,无OFCD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先证者家系其他成员未见OFCD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且均未检出BCOR基因拷贝数异常。(2)对ClinVar数据库中检索到的35例OFCD综合征的BCOR基因变异类型进行分析,发现BCOR基因的不同变异类型是导致Lenz小眼畸形综合征和OFCD综合征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经文献检索获取的90例OFCD综合征病例中,国内仅有1例OFCD综合征的报道;OFCD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涉及眼部、面部、心脏、牙齿以及骨骼系统。根据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结合BCOR基因的变异类型,明确了先证者及引产胎儿为OFCD综合征患者。结论OFCD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涉及BCOR基因多种变异类型。系统的遗传变异检测技术可应用于OFCD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 标签: 眼-面-心-牙综合征 BCOR基因 遗传变异 产前诊断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全外显子组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