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栓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联合侧支循环Tan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溶栓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比较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静脉溶栓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NLR、NIHSS评分、Tan评分及三者联合对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11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年龄(67.73±11.91)岁,男性71例(60.2%)。转归良好组58例(49.2%),转归不良组60例(50.8%)。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的NLR、侧支循环Tan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优势比(odds ratio, OR)1.29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679;P=0.046]、基线NIHSS评分(OR 1.150,95% CI 1.037~1.275;P=0.008)、侧支循环Tan评分(OR 0.298,95% CI 0.0.160~0.556;P=0.000)与转归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NLR、基线NIHSS评分、Tan评分及三者联合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0.752、0.823和0.870。结论溶栓前外周血NLR、基线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Tan评分均可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后转归,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后早期发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具体措施。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科收治的100例术后早期发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其平均的住院时间为10.5天,另8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症状未能缓解改行手术治疗。结论对术后早期发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手术方法不仅并发症多,而且疗效差。因此首先需进行保守治疗,其治疗主要包括有禁食与胃肠减压,以及灌肠与胃肠外的营养支持,和糖皮质激素以及应用生长抑素等方法,效果明显,应予临床合理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早期机械通气对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急诊科收治的138例s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虽然未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呼衰),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需实施早期机械通气。最终依据患者病情并结合家属意愿是否早期给予机械通气支持分为机械通气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常规吸氧组(行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前和术后72 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以及术前、术后1周GCS,术后1周内成功撤离呼吸机的时间和患者比例。结果共纳入138例sTBI患者,其中机械通气组72例,常规吸氧组66例。两组术后72 h PaO2、PaO2/FiO2、IL-10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aCO2、TNF-α、IL-6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机械通气组的变化较常规吸氧组更显著〔PaO2(1 mmHg=0.133 kPa):94.6±7.7比92.5±6.8,PaO2/FiO2(mmHg):351±94比319±89,IL-10(ng/L):8.2±2.7比7.4±1.8,PaCO2(mmHg):35.6±1.8比37.5±2.7,TNF-α(ng/L):71.5±6.3比96.8±15.5,IL-6(ng/L):10.8±3.9比14.4±6.5,均P<0.05〕。常规吸氧组术前有17例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功能不全或呼衰;与常规吸氧组比较,机械通气组术后1周GCS评分明显升高(分:11.7±3.1比9.1±4.6),成功撤机患者比例亦明显升高〔62.5%(45/72)比44.0%(29/66)〕,撤机时间明显缩短(h:63.5±28.6比88.1±3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TBI患者早期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氧供,抑制促炎因子释放,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有效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由夜间反复发作的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结构紊乱引起,可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寿命。随着经济的发展,肥胖人数也在增加,OSAHS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但是OSAHS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基因层面研究OSAHS的发病机制。现就OSAHS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德堡三角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3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42~74岁。51例患者中,24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清扫第12、13、17组淋巴结)联合介入动脉灌注化疗(TAI),设为标准组;27例行海德堡三角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清扫第7、8、9、12、13、16、17组淋巴结)联合TAI,设为海德堡组。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2)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7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标准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分别为(501±61)min、(563±278)mL、4例;海德堡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56±46)min、(489±234)mL、6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χ²=0.25,P>0.05)。(2)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51例患者中,3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共50例次)。50例次总并发症中,Clavien-Dindo Ⅰ级、Ⅱ级、Ⅲa级、Ⅲb级并发症分别为18、29、2、1例次。标准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例数,胃排空障碍,胰瘘(无、A级、B级),胆瘘,出血,腹泻分别为15例,4例,13、7、4例,4例,2例,2例;海德堡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5例,6例,14、10、3例,4例,1例,3例;两组患者并发症总例数、胃排空障碍、胰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16,0.02,Z=-0.04,P>0.05);两组患者胆瘘、出血、腹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和海德堡组患者Clavien‐Dindo Ⅰ级、Ⅱ级、Ⅲ级并发症分别为10、11、2例和8、18、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P>0.05)。标准组和海德堡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均为(23±8)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6~54)个月。标准组和海德堡组患者术后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和81.5%;术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2.5%和22.2%。标准组和海德堡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0个月(95%可信区间为12.63~17.37个月)和21.00个月(95%可信区间为15.91~19.62个月),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0,P<0.05)。标准组患者1年和3年肿瘤复发例数分别为9例和20例;海德堡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例和15例;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肿瘤复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比较,行海德堡三角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可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中的4起典型案例的传播模式,为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绘制传播链,分析传播过程。结果案例一包含13名病例,因病例1一家五口去武汉市自驾游返回后多次与朋友聚会聚餐引起。案例二包含6名病例,病例1从武汉市返回后,在潜伏期参加亲属祝寿引起的聚集性疫情。案例三包含10名病例,以院内传播为主的聚集性疫情。案例四包含4名病例,为工作场所内传播引起的聚集性疫情。结论接触频率越高、空间越密闭,发生小范围暴发的可能性越高,且存在较长时间潜伏期传播的可能。在当前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应重点关注于人群密集的场所、企业复工管理和医院内的感染防控。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陕西关中地区县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查询住院电子病历和门诊存档病历,采用临床资料分析、电话随访+面对面随访、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2019年1~12月于陕西关中地区8家县级医院心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房颤患者,分析中高危栓塞风险患者的抗凝治疗现况、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长期抗凝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心内科医生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评估、抗凝药物选择、栓塞风险及抗凝获益宣教情况。结果共纳入房颤患者4 577例,平均年龄(67.9±10.1)岁,其中男性2 793例,女性1 784例,门诊患者1 968例,住院患者2 609例。采用CHA2DS2-VASc评分,门诊抗凝治疗率为14.9%,住院抗凝治疗率为44.9%。华法林抗凝治疗1年依从性良好、一般、较差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4.0%、26.7%、49.3%;NOACs抗凝治疗1年依从性良好、一般、较差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2.7%、25.2%、42.1%。影响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频繁监测凝血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难以保持目标水平、过于担忧出血风险、经济因素、患者对可能面临的卒中风险认识不足、基层医生未告知或强调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论陕西关中地区县级医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率低、依从性差、抗凝治疗不规范、健康宣教不足,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应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对生活质量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0.1-2020.6未应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期间所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研究对象,另将我院2020.7-2020.12应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期间所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应用心血管一级预防,能够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与血管内皮功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