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运用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按照患者的护理意愿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运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27例患者经围手术期护理后患者满意度为96.29%;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7.77%,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治疗的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运用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较好,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国真实世界中评估过敏性哮喘患儿使用奥马珠单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6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国17家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6~11岁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数据包括患儿接受治疗前的人口学特征、过敏史、家族史、总免疫球蛋白E(IgE)与特异性IgE、皮肤点刺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合并症;描述性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模式,包括首次剂量、注射间隔频率和疗程与说明书推荐模式的差异;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疗效整体评估(GETE),比较治疗前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的差异、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剂量的变化、肺功能变化,基线与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第4、8、12、16、24、52周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和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的变化、合并症改善;安全性评估数据包括不良事件(AE)与严重不良事件(SAE)。对"中重度哮喘年化发作率"以及"ICS减量"指标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显著水平为0.05。其他指标均为描述性分析。共纳入200例患儿,其中男151例(75.5%),女49例(24.5%);年龄(8.20±1.81)岁。结果200例患儿中位总IgE为513.5(24.4~11 600.0) IU/mL,中位治疗时间为112(1~666) d。200例患儿奥马珠单抗首次注射中位剂量为300(150~600) mg,其中114例(57.0%)有说明书推荐剂量。患儿经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有效率为88.5%(117/200)。患儿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后C-ACT评分提高[(18.90±3.74)分比(22.70±3.70)分],达到哮喘控制。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降低了(2.00±5.68)次/(人·年)(t=4.702 5,P<0.001)。中位ICS日剂量降低[0(0~240) μg比160(50~4 000) μg],P<0.001。PAQLQ评分提高[(154.90±8.57)分比(122.80±27.15)分]。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提高[(92.80±10.50)%比(89.70±18.17)%]。在有合并症(包括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鼻窦炎)评估记录的患儿中,总体改善率为92.8%~100.0%。200例患儿中,58例(29.0%)发生124例次AE,发生率为0(0~15.1)例次/(人·年)。在53例发生AE且报告了严重程度的患儿中,83.0%(44例)发生轻度AE,17.0%(9例)发生中度AE,无重度AE发生;SAE的发生率为0(0~1.9)例次/(人·年)。与药物相关常见AE为腹痛(2例患儿,1.0%)和发热(2例患儿,1.0%),未出现因AE而停药。结论奥马珠单抗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儿有效率高,可降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减少ICS剂量、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其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由夜间反复发作的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结构紊乱引起,可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寿命。随着经济的发展,肥胖人数也在增加,OSAHS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但是OSAHS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基因层面研究OSAHS的发病机制。现就OSAHS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的变化,以及其与腰椎后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为(65.4±5.6)岁(范围52~83岁)。腰椎侧凸伴后凸畸形(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coliosis,LDK)患者35例(DLS+LDK组),年龄(64.6±5.4)岁(范围52~75岁);单纯腰椎侧凸患者32例(DLS组),年龄(66.2±5.8)岁(范围55~83岁)。应用Image J 1.51k(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通过MRI测量L1~S1椎间盘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脂肪浸润面积百分比(percentage of fat infiltration area,FIA%)。记录两组患者侧弯方向、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情况,分析椎旁肌的变化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结果DLS+LDK组患者TLK、LL、SVA分别为11.85°±7.89°、-9.35°±8.70°和(70.16±76.94)mm,均大于DLS组7.47°±5.06°、-26.46°±10.26°和(39.45±38.18)mm(t=2.73,P=0.008;t=7.38,P<0.001;t=2.10,P=0.041)。DLS+LDK组患者TK、PI、SS分别为16.36°±13.52°、42.49°±11.70°和11.89°±10.03°,均小于DLS组23.60°±10.23°、49.38°±11.92°和21.21°±8.28°(t=2.45,P=0.017;t=2.38,P=0.020;t=4.13,P<0.001)。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和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LS+LDK组L1-2、L2-3和L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分别为(1 328.36±339.16)mm2、(1 331.98±305.76)mm2和(1 253.58±275.86)mm2,均小于DLS组(1 564.16±312.68)mm2、(1 574.80±325.92)mm2和(1 427.18±278.82)mm2(t=0.40,P=0.004;t=0.81,P=0.002;t=0.31,P=0.013)。DLS+LDK组L 1-2、L 2-3、L 3-4和L4-5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225.07±59.80)mm2、(228.38±87.44)mm2、(436.40±117.99)mm2和(666.55±184.13)mm2,均小于DLS组(264.28±44.27)mm2、(384.85±75.52)mm2、(576.10±109.92)mm2和(801.52±145.83)mm2(t=0.21,P=0.004;t=0.42,P=0.001;t=0.52,P=0.001;t=0.37,P=0.002)。两组患者所有腰椎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FI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1-2、L2-3和L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和L1-2、L2-3、L3-4和L4-5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与LL呈负相关(r=-0.37,P=0.002;r=-0.34,P=0.005;r=-0.21,P=0.049;r=-0.34,P=0.005;r=-0.61,P<0.001;r=-0.65,P<0.001;r=-0.55,P<0.001),与SS呈正相关(r=0.42,P<0.001;r=0.37,P=0.002;r=0.27,P=0.027;r=0.38,P=0.001;r=0.53,P<0.001;r=0.46,P=0.001;r=0.42,P<0.001)。两组患者L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和L1-2、L2-3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与PI呈正相关(r=0.25,P=0.039;r=0.33,P=0.006;r=0.35,P=0.004)。两组患者所有腰椎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FIA%与脊柱矢状位及骨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侧凸伴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椎旁肌肉萎缩更为明显,可能与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减小有关。PI较小的腰椎侧凸患者更易导致椎旁肌萎缩,致腰椎前凸丧失加重,最终引发腰椎后凸。
简介:摘要:医学检验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客观数据。然而,单纯的检验结果并不能直接指导临床实践,而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医学检验结果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检验结果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中。过去的研究已经明确了一些检验结果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例如,某些生化指标(如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肝功能指标)与特定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关。基于这些关联性研究的结果,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计划,并预测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医生在诊断和治疗决策上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因素也会影响结果的应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医学检验结果的解读和临床应用之间的联系,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措施。
简介:摘要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当下世界上最被广泛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其起源于西方文化的特点,让众多研究者质疑它是否能有效地应用于其他文化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在国际视野下进一步调整CBT,以更好地服务各种不同的文化群体。文章围绕国内外认知行为治疗文化适应性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首先讨论了文化适应的必要性问题,并介绍了国外这一领域几位主要研究者的相关研究,以此来说明如何开展文化适应工作。随后就当前文化适应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着重介绍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适应研究进展。既往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支持开展文化适应工作,且已有初步证据表明文化适应后的CBT具有同等乃至更好的效力,不同的研究者据此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文化适应性框架或适应建议。然而当下的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比研究少、缺乏统一框架、部分领域空白、文化适应层次浅、有关机制不明以及缺乏自下而上的研究这六个方面。基于此,本文指出在中国进行CBT文化适应性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对中国继续发展更具文化适应性的CBT的建议以及初步构想,以期能更好地促进CBT在中国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第2足趾趾甲瓣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同时保留第2足趾全长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2018年4月-2020年6月,共收治手指末节脱套伤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8~45岁,平均29岁;均为手指末节脱套伤,其中示指5例,中指7例,环指3例,小指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3.0 h,平均1.5 h。应用第2足趾趾甲瓣修复,将第2足趾腓侧皮瓣旋转至足底跖侧后,其余创面取断层皮片游离移植固定。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6例手指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足趾皮瓣坏死,行第2足趾趾端残端缝合术。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5.7个月。全部皮瓣血运良好,皮瓣萎缩后与正常指体直径相当,TPD达6.5(4~10) mm;全部患者均恢复工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1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第2足趾趾甲瓣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可以有效地恢复患指的长度及美观,并且可以保留足趾的长度,适宜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高血压已经成为临床中常见的慢性复杂性疾病,其以潜伏期长、爆发迅猛为特点,成为心脑血管疾病中不可逆性损伤、死亡的主要的危险性因素,其病因往往复杂多样、多因素参差交合而成。现今采用西药降压往往是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措施。然在西药降压效果明显的同时,常常伴有诸多的药物副作用,使患者受到困扰。中药治疗高血压往往在侧重于降压的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自身体质、好发的年龄不同给予预防与治疗。痰湿型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类型,中药治疗痰湿型高血压颇有疗效,虽其降压机制尚未统一明确,但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阐述中药治疗痰湿型高血压的可行性与相关不足,着眼于现代医学角度为中药治疗提供思路和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 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初产妇 12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60 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分娩镇痛,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分娩镇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能缩短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即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前5年组)和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后5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Evans分型、合并疾病、住院天数及是否手术治疗。结果共纳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 125例,男2 664例,女3461例;男、女比例为0.77∶1。高发年龄段男性为70~79岁,女性为80~89岁。前5年组2 314例,男、女比为0.91∶1;后5年组3 811例,男、女比例为0.70∶1。两组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65,P<0.05)。前5年组高发年龄段为70~80岁(31.9%,739/2 314),后5年组高发年龄段为80~90岁(34.5%,1 313/3 811)。两组70~79岁年龄段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4,P<0.05)。6 125例患者有明确致伤原因,其中83.9%(5 140/6 125)为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致骨折,前5年组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致骨折的比例75.4%(1 745/2 314)较后5年组89.1%(3 395/3 811)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3,P<0.05)。共调取3 5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X线或CT检查,其中高发骨折类型为EvansⅡ、Ⅲ型。前5年组Ⅱ型骨折占比最高(38.1%,239/628),后5年组Ⅲ型骨折占比最高(39.5%,1 159/2 932);两组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69,P<0.05)。6 125例骨折中,4 846例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占79.1%。前、后5年组合并内科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6,P<0.05)。手术治疗患者共5 184例,前5年组为1 925例,后5年组为3 259例;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4 d和12 d;四分位数间距均为8 d。两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909,P<0.001)。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为女性多于男性,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为最常见致伤原因,好发骨折类型为Evans Ⅱ、Ⅲ型,有老龄化趋势,合并内科疾病明显增多,但住院总天数有下降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应用延续性护理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接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n=64)。样本入组后予以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进行分组对比。对照组(n=32)予以常规的基础护理,观察组(n=32)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护理,指导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显著提高,结果对比(P<0.05)。对照组治疗依从24例,依从率75.00%;观察组通过延续性护理,加强专业指导,依从性显著提升,总依从30例,依从率93.75%,结果比较(P<0.05)。结论: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开展延续性护理干预,患者在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显著提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 SLE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长期应用药物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血栓形成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在 SLE治疗中,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重视预防和护理,从而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本文从 SLE药物治疗并发症预防与护理策略进行论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生活方式改善体验的质性研究,为制订可操作性强的生活方式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Scopus、Science Direc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搜索关于PCOS患者生活方式改善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2016年1月1日—2021年11月30日。根据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版),运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9篇研究,提炼出58个明确的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研究结果归纳形成13个新类别,综合出3个整合结果:PCOS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改善的动机、PCOS患者生活方式改善的感知障碍、PCOS患者逐渐适应生活方式改善的原因。结论医护人员应立足PCOS患者生活方式改善动机推动其健康管理内驱力,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帮助PCOS患者克服生活方式改善中的障碍因素,医疗机构-家庭-社会多元联动为患者提供全方面、系统的支持,同时,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共同参与患者个性化生活方式改善以提高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南冬季"候鸟人群"急性胆囊炎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3个冬季(11月~次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因急性胆囊炎入院治疗的患者资料。依据确诊时抵达海南的时间分为短期组(<30 d)、中期组(30~89 d)和长期组(>90 d),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情况、胆囊炎临床特点等,并进一步分析短期组化脓性胆囊炎和非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短期组49例,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65.18±15.02)岁;中期组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66.21±11.93)岁;长期组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60.73±12.54)岁。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及饮酒史情况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方式及转归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长期组患者相比,短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20.83%(10/48)比48.98%(24/49)]和糖尿病[10.42%(5/48)比30.61%(15/49)]比例较高,短期组的胆囊壁厚度较长期组厚[0.60(0.40,0.70)cm比0.50(0.30, 0.60)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短期组急性胆囊炎患者中化脓性胆囊炎比例高于长期组[48.15%(13/27)比17.24%(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短期组中化脓性胆囊炎的泥沙样结石[38.46%(5/13)比14.29%(2/14)]、胆囊穿孔[30.77%(4/13)比0]、胆囊坏疽[53.85%(7/13)比7.14%(1/14)]、胆囊周围积液[76.92%(10/13)比14.29%(2/14)]、腹腔积液[46.15%(6/13)比7.14%(1/14)]比例高于非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候鸟人群"抵达海南短期内发作急性胆囊炎者炎症重,易合并化脓、穿孔、坏疽等,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者可能是"候鸟人群"抵达海南后短期内发作急性胆囊炎的高危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患者乳腺超声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HBOC患者12例,所有患者经术前穿刺或手术标本病理诊断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其中3例为乳腺癌和卵巢癌双原发。对患者的临床、乳腺超声影像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HBOC超声影像表现为形态规则8例,边界清楚9例,无毛刺征10例,无钙化10例,后方回声增强10例;最大血流速度(0.21±0.09)m/s,血管阻力指数0.72±0.17,纵横比≤1者8例。12例HBOS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9例,伴有髓样特征的乳腺癌3例;组织学分级:Ⅱ级7例,Ⅲ级5例;分子分型:Luminal B型2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型4例,三阴性型6例。3例卵巢癌及乳腺癌双原发患者组织学类型均为高级别浆液性癌。结论HBOC是一类具有特殊遗传学背景的肿瘤性疾病,超声及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注意询问病史及家族史,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