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高空建筑施工中的坠落安全事故发生率也在升高,严重威胁到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以及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高空建筑中的防坠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得到重视与落实。文章结合高空建筑工程施工中防坠落安全管理的必要性,重点对防坠落安全管理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高空建筑工程施工 防坠落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项目成本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确保工程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助推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带着前瞻性思维对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做到足够重视,结合项目建设特点与要求,通过有效方式将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与高效性进一步提高,实现工程建设成本的有效降低。基于此,文章从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入手,提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建筑工程 造价控制 施工项目 成本核算
  • 简介:摘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环境问题,还能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贯彻生态环保理念的城乡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原则、方法、技术手段等,并提出了科学可行的优化策略。并且将这些推出的优化策略继续在城乡建设当中不断推进使用,加强保护自然的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推动城乡绿化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 标签: 城乡规划 设计 生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经非压力监测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行肺静脉隔离。回顾性分析急性期肺静脉隔离率、左心房建模及消融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患者23例,年龄(58.3±8.2)岁,其中男17例(73.9%,17/23),阵发性心房颤动17例(73.9%,17/23),左心房前后径(41.3±4.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56.0±65.0)%。23例(100%,23/23)患者术中均成功隔离肺静脉。射频消融时间为(1 823.4±456.9) s。围术期未出现气爆、导管嵌顿、心脏压塞、心房食管瘘或其他并发症。随访12.2(7.8,13.0)个月,16例(69.6%,16/23)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17例(73.9%,17/23)患者遵医嘱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应用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非压力监测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三维标测 射频消融 接触力
  • 简介:摘要年度"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的发布迎来了第11个年度。编辑部再度会同国内专家同道遴选出我们认为2022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心律失常领域10项研究,焦点涵盖心房颤动治疗新策略、筛查评估新手段、抗凝治疗新证据、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新疗法及新时机、生理性起搏治疗新突破及心脏性猝死防治新技术等内容。愿与各位同道共同研讨心律失常领域的热点前沿,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 标签: 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心脏性猝死 导管消融 心脏起搏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 简介:摘要:城市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垃圾处理中垃圾转运的枢纽环节。面对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城市垃圾转运站的建设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此开展研究,具体分析了城市垃圾转运站建设的选址、定位、建设模式和转运工艺选择,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对影响城市交通、扬尘和噪音污染、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污染的控制,以及后期运行管理中的人员保障、设备维护保养、档案管理、基本操作管理和环境监测。为更好地推动城市垃圾转运站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城市 垃圾转运站 垃圾处理
  • 简介:摘要脉冲电场是近来年新兴的心房颤动(房颤)消融能量来源。相较射频和冷冻消融而言,脉冲电场消融具有快速且特异性损伤心肌的优势,尤其适用于肺静脉隔离。本团队于2020年12月24日至2021年4月7日,使用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完成3例阵发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本文报道这3例的急性期及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

  • 标签: 心房颤动 脉冲电场消融 肺静脉隔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国产脉冲消融系统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21年3月至7月于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中心(9例)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8例)住院接受脉冲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安全性、治疗效果、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本研究为单组患者可行性及安全性观察,使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描述研究结果,无组间比较统计学结果。结果共入选17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60.6±6.8)岁,年龄范围49~76岁。入选患者均在X线透视引导下完成脉冲消融治疗,手术时间、消融导管停留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18.1±26.3)min、(47.7±17.2)min及(21.4±5.0)min。累计脉冲消融时间为(124.6±5.8)s,其中左上、左下、右上及右下肺静脉消融时间分别为(32.5±3.0)s、(30.4±1.5)s、(32.8±3.7)s及(28.9±3.2)s。术中消融即刻成功率为100%(17/17)。术后3个月均完成门诊随访,1例(1/17,5.9%)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到房颤发作超过30 s,手术成功率为94.1%(16/17)。围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膈神经损伤、肺静脉狭窄、食管损伤以及出血等事件。结论国产脉冲消融系统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房颤动 脉冲消融 肺静脉隔离 可行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年度"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的发布迎来了第10个年度。十年携手相伴,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十年砥砺前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再度携手国内多位心律失常专家层层甄选出我们认为的2021年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10项研究,内容涵盖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治疗的新策略、起搏新技术真实世界研究、心脏性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新模型及新型药物治疗方法、左心耳封堵有效性新证据,此外还新增了健康生活方式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愿与同道们深耕心领域,共话新征程。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心脏性猝死 导管消融 心脏起搏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左心耳封堵
  • 作者: 华伟 顾敏 宿燕岗 薛小临 蔡琳 刘凡 徐伟 王景峰 李学斌 汤宝鹏 许静 沈法荣 张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北京 10003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 20003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西安 710061,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都 610014,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石家庄 05000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科,南京 210008,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广州 51012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04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起搏电生理科 新疆心电生理与心脏重塑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54,天津市胸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多位点起搏(MPP)的性能,并获得在中国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人群中MPP程控和使用的经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组、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观察性研究。在植入带有MPP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中,收集植入信息、超声心动图指标、临床指标以及不良事件等信息。患者对CRT有反应定义为患者在随访时相比基线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下降≥15%。结果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共有11家医学中心的101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实际植入患者99例。患者年龄(61.7±11.3)岁,男73例(74%,73/99),植入成功率为100%,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出院前MPP功能开启比例为81%,至12个月随访时MPP功能开启比例为76%。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CRT反应率为67.8%,12个月时CRT反应率为73.5%。1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43%±13%对27%±9%)、6 min步行距离[(541.6±472.4)m对(320.4±113.5)m]、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22.5±23.5)分对(45.3±23.6)分]与基线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率为3.0%,全因住院率为11.1%。结论在中国CHF患者的多中心中长期随访研究中,带有多位点起搏功能的CRT能安全且有效提升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反应指标。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多位点起搏 慢性心力衰竭 反应率 左心室重构
  • 作者: 刘兴鹏 张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 1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北京 100037
  • 简介:摘要我国的室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尚存在很多共性问题。诸如,指南建议在真实世界的落地情况远不理想、多数医生难以准确判读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以及开展经皮心包穿刺途径行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心外膜消融的中心仍然不足等。本文结合本期杂志刊登的几篇论文,简述了积极开展基于我国国情的,以临床共性问题为导向的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指南 心外膜消融
  • 简介:摘要以左心室顶部区域为代表的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率较低。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有研究表明经冠状静脉途径靶向注射乙醇可有效治疗该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但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文报道了2例经冠状静脉系统途径行双球囊技术辅助乙醇消融治疗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乙醇消融 室性心律失常 双球囊
  • 作者: 赵爽 陈柯萍 华伟 宿燕岗 刘欣 梁兆光 杨杰孚 徐伟 汪芳 樊晓寒 戴研 刘志敏 张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北京 10003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1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科,哈尔滨 150001,北京医院心脏科,北京 10000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科,南京 210008,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科,上海 200080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室性心律失常(VA)事件恰当治疗及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患者数据。从2009年2月到2014年12月植入ICD/CRT-D的79家医院的患者中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234例患者,根据随访期间ICD/CRT-D是否发生恰当治疗的VA事件分为未发生恰当治疗组(93例)和发生过VA恰当治疗组(141例)。患者年龄(58.8±13.4)岁,其中男178例(76.1%,178/234)。主要终点事件为ICD/CRT-D首次发放恰当治疗的VA事件。次要终点为恰当电击(shock)治疗的VA事件或全因死亡事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能够预测ICD/CRT-D发放恰当治疗及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55.2±21.6)个月,共141例(60.3%,141/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治疗的VA事件,103例(44.0%,103/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电击治疗的VA事件。共70例(29.9%,70/234)患者发生全因死亡。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扩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是发放首次恰当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服用胺碘酮是发放首次恰当电击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30 d患者活动度的平均值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相较于ICD植入患者,CRT-D植入患者首次发放恰当治疗及首次发放恰当电击治疗VA的风险均显著降低。结论在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LVEDD、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植入CRT-D是恰当VA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低平均患者活动度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心脏再同步治疗 家庭监测 室性心律失常 全因死亡
  • 作者: 宿燕岗 张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北京 100037
  • 简介:摘要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是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伴有心室电机械活动不同步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不伴QRS波增宽的慢性心衰、迷走神经刺激仪(VNS)在心衰中的应用以及利用CIED协助进行慢性心衰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阐述,以期进一步推动CIED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并植入ICM的患者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中位年龄52.6岁,年龄范围11~87岁。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再次发生晕厥及晕厥前兆事件、ICM程控读取随访期间记录到的事件。若患者出现晕厥,则及早行ICM程控。结果随访(15.0±12.3)个月,15例(15/45,33.3%)患者再发晕厥或晕厥前兆,其中9例为心动过缓导致的(窦性停搏7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例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例为心房颤动(房颤),另有3例意识丧失发作时ICM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事件,后经脑电图证实为癫痫。在心源性晕厥患者中,9例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选择药物治疗,有1例室速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结论ICM可有效提高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效率。

  • 标签: 晕厥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 不明原因晕厥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 简介:摘要自2001年起,西安交通大学结合自身医学教育积淀,明确提出了"少教多学,导学互动"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全体临床医学学生开展改革。历经十余年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地构建了全新的管理架构,并建立了基础临床融通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与PBL教学模式。该模式涉及培养方案、课程模式、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评价、教学组织、教学条件与保障等八个方面的综合改革,为全国兄弟院校的整合课程改革提供范例,在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 标签: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 问题导向式学习 医学教育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常规右心室起搏(RVP)和左束支起搏(LBBP)对三尖瓣反流(TR)影响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心动过缓行首次起搏器植入且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以上超声心动图资料齐全的患者,根据心室导线植入位置分为RVP组和LBBP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线相关TR(LRTR)的发生情况。结果140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0±11.3)岁,男58例(58/140,41.4%),RVP组73例(73/140,52.1%),LBBP组67例(67/140,47.9%)。两组术后新发TR的发生率分别为13.7%(10/73)和7.5%(5/67)(P=0.282),TR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2/73)和13.4%(9/67)(P=0.6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基线特征和基线超声心动图参数后,两组术后随访新发TR(校正OR=7.26,95%CI 0.99~53.42,P=0.052)和TR加重(校正OR=3.40,95%CI 0.70~16.45,P=0.128)的发生风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器械时长(校正OR=1.11,95%CI 1.01~1.22,P=0.042)、基线二尖瓣轻度以上反流(校正OR=4.64,95%CI 1.01~21.43,P=0.049)为TR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P和LBBP术后新发TR或TR加重的发生风险相当,LBBP并不额外增加术后TR加重的发生风险。随访时长和基线合并二尖瓣反流为TR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三尖瓣反流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远端希氏束起搏 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 三尖瓣隔叶 造影 放射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心室扑动]的发生情况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超声心动图指标、室壁瘤部位及大小等临床特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60例患者,其中有56例(12%,56/460)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2例持续性室速,4例室颤)。室性心律失常组中有9例患者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1例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2例行导管消融术治疗,还有3例室颤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心功能(NYHA分级)、急诊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以及室壁瘤大小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纳入以上参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D(OR=2.05,95%CI 1.00~1.11)、中重度二尖瓣反流(OR=1.07,95%CI 0.98~4.38)以及室壁瘤大小(OR=1.00,95%CI 1.00~1.01)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呈显著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具有较高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LVEDD、室壁瘤的大小以及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室性心律失常 室壁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