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经非压力监测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行肺静脉隔离。回顾性分析急性期肺静脉隔离率、左心房建模及消融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患者23例,年龄(58.3±8.2)岁,其中男17例(73.9%,17/23),阵发性心房颤动17例(73.9%,17/23),左心房前后径(41.3±4.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56.0±65.0)%。23例(100%,23/23)患者术中均成功隔离肺静脉。射频消融时间为(1 823.4±456.9) s。围术期未出现气爆、导管嵌顿、心脏压塞、心房食管瘘或其他并发症。随访12.2(7.8,13.0)个月,16例(69.6%,16/23)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17例(73.9%,17/23)患者遵医嘱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应用新型三维电生理成像标测导航系统指导非压力监测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三维标测 射频消融 接触力
  • 简介:摘要以左心室顶部区域为代表的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率较低。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有研究表明经冠状静脉途径靶向注射乙醇可有效治疗该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但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文报道了2例经冠状静脉系统途径行双球囊技术辅助乙醇消融治疗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乙醇消融 室性心律失常 双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神经消融术在治疗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的39例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术前22例诊断为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诊断为窦性停搏,6例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3例患者同时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1例患者同时有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术前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及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证实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升高。经左心房心内膜途径完成左上神经节丛、左下神经节丛、右下神经节丛和右前神经节丛的消融。术后常规临床随访,每6个月复查1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经过(30.6±23.5)个月的随访,8例患者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术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例数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例对39例,P<0.000 1)。术后12个月最低心率由(39.9±9.0)次/min升至(48.2±12.6)次/min(P=0.008),平均心率由(66.3±10.3)次/min升至(74.6±12.1)次/min(P=0.001);术后24个月最低心率由(40.4±9.0)次/min升至(50.8±10.0)次/min(P=0.001),平均心率由(64.3±8.6)次/min升至(70.8±12.0)次/min(P=0.047)。除2例患者存在局部穿刺点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心脏神经消融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抑制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间歇性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标签: 自主神经系统 心脏神经消融术 缓慢性心律失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停搏 窦性心动过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左心房神经节丛(GP)去神经化消融术后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倾斜试验阳性VVS患者45例,年龄(41.3±14.2)岁,女24例,接受左心房GP消融治疗,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DC、昼间DC(DDC)和夜间DC(NDC),并记录晕厥复发事件,并将患者分为复发晕厥组和未复发晕厥组。分析术中各个GP诱发迷走反应同术前和术后DC、DDC和NDC的相关性,并分析复发晕厥组和未复发晕厥组患者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DC、DDC和NDC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GP消融中诱发进而消除迷走反应,其中左上GP 38例,左侧GP 12例,左下GP 19例,右下GP 12例,右前GP 22例。7例患者未诱发迷走反应,术后也有晕厥发作。相关性分析提示各个GP的迷走反应诱发性和基线DC、DDC和NDC无相关性;左上GP同术后随访节点的DC、DDC和NDC呈负相关(P<0.05),右前GP与术后1 d的DC和DDC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提示,与复发晕厥组相比,未复发晕厥组患者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DC、DDC和NDC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左心房GP消融可以预防大部分VVS患者晕厥复发,其中左上GP和右前GP的消融对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最为明显。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血管迷走性晕厥 左心房 自主神经节丛 心率减速力
  • 简介:摘要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其中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常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心脏神经消融术是通过对心脏自主神经节丛的标测及导管消融,抑制亢进的迷走神经,从而对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性晕厥起到显著疗效。基于前期发表的文献及本中心前期的手术经验,我们对心脏神经消融术的技术发展做出述评。这一心电生理领域的创新疗法将有望改变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晕厥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模式。

  • 标签: 自主神经系统 心脏神经消融术 自主神经节丛 缓慢性心律失常 血管迷走性晕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阜外医院原创的"科技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和经验积累,阐述其推广应用的实用价值,在打造"阜外科技评价创新服务"品牌的同时,为同行提供更客观、更有价值的科技评价服务。方法通过建立"标准化本地资源数据库"、"阜外蛛网图与蛛轨图评价方法"、"层级式三级指标体系"以及"智能科技评价系统"四位一体的"科技评价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对科技评价的有效服务。结果"科技评价创新服务体系"在医院连续多年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了科技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可将国家现行政策落到实处。将其拓展应用于全国医院排行榜的评价之中,可有效展现各参评医院科技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也可为决策部门提供多元参考依据和有益借鉴。结论科技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解决评价全过程不同层面的问题。单纯靠"算一个分,排一个队"进行评价的方式是不完整的。阜外医院的实践表明,应用"四位一体"的"科技评价创新服务体系"进行评价更具科学性。

  • 标签: 科技评价 评价体系 创新
  • 简介:摘要心脏钠通道Nav1.5是负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及冲动传导的关键蛋白,其功能状态受遗传因素及翻译后修饰的共同调控。包括磷酸化、糖基化、乙酰化、棕榈酰化、泛素化修饰等在内的多种翻译后修饰手段可单独或协同调控Nav1.5的表达、定位及通道动力学特性。Nav1.5翻译后修饰的异常也是触发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为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心律失常 电压门控钠通道 Nav1.5 翻译后修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外科矫治术后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临床及三维基质标测特征,并分析射频消融术对其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于阜外医院住院的TOF术后室速患者。所有患者在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后,行右心室电压基质标测,其后根据低电压区域进行线性或片状射频消融。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特点、三维电生理基质标测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等。射频消融即刻成功定义为完成线性或均质化消融或术中诱发室速为消融终止且不可再次诱发。术后3、6个月及之后每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终点为心脏性猝死(SCD)及室速复发。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0例TOF外科术后的室速患者,其中男性14例,年龄(35.8±11.8)岁。心电图发现23种形态的室速,其中19种为右心室流入道出口形态,临床表现以心脏杂音(19例,95%)及晕厥(4例,25%)最常见。20例患者基质标测表现为右心室流出道局域性或弥漫的瘢痕或低电压区。术中诱发室速6例(30%),其中5例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术中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95%(19/20)。随访时间为(31.1±17.7)个月,术后6例(30%)复发室速,其中5例接受再次射频消融,随访期间未再复发室速。结论窦性心律下电压基质标测是TOF术后室速可行的标测方法。线性或片状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对较高。首次射频术后复发率仍偏高,再次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法洛四联症 大折返 右心室流出道 解剖峡部
  • 作者: 黄从新 蔡衡 姚焰 钟敬泉 苏晞 高连君 陈明龙 王祖禄 程晓曙 韩冰 杨新春 郑良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心血管病湖北重点实验室 43006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 30007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00,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 43002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4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210029,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沈阳 11001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330006,徐州中心医院心内科 22100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 100020,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亚洲人群中使用接触压力感知导管进行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的数据有限。SMART CHINA是使用压力感知技术评估中国药物难治性PAF患者消融结果的登记研究。方法该登记研究(2015年6月23日至2017年9月29日)在12家医疗中心招募了患者。消融后3、6、9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的有效性终点为首次消融后12个月内未记录到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次要结局包括即刻成功率、平均压力、手术参数和不良事件(AE)。结果共200例患者使用本研究导管进行了消融手术(安全性分析人群)[年龄(61.2±9.3)岁,男62.5%]。在193例合格患者(意向性分析人群)中,166例有主要有效性终点数据(符合方案人群)。96.0%(192/200)的患者接受了单次消融手术。压力为(12.9±3.8) g。中位手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分别为135.0 min和22.4 min。99.5%(199/200)的患者达到了即刻成功。80.7%的患者在12个月时未记录到有症状的房颤/房速/房扑发作。出现了6例与手术或器械相关的严重AE(心包积液2例,心脏压塞1例,动静脉瘘2例,咯血1例)。结论该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显示,采用压力感知技术进行PAF消融可在中国患者中获得12个月的高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登记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心房颤动(房颤)介入治疗的现况并对医疗质量开展分析。方法在全国7大区域中分别选取1~3家区域医学中心,按比例随机抽取各中心2017年全年行房颤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的住院病历,收集CHA2DS2-VASc评分记录、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是否符合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等情况,并分析当次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结果17家中心2017年共行房颤导管消融术10 800例、左心耳封堵术447例。10/17中心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7/17中心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共抽取行导管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病历1 347和160份。15.8%(238/1 505)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中记录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率为98.6%(1 328/1 347),16/17的中心抗凝率高于90%;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12/1 347)和0.4%(5/1 347);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并发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2/413)比1.1%(10/934),P>0.05;0.5%(2/413)比0.3%(3/934),P>0.05]。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81.3%(130/160),其中手术量≥20例的中心符合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4.8%(106/125)比68.6%(24/35),P<0.05];左心耳封堵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1.9%(3/160),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的中心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6%(3/35)比1.6%(2/125),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5)比0.8%(1/125),P>0.05]。结论我国房颤介入治疗总体规范且安全,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较低、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比例高、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符合率总体尚可,但上述指标在不同中心差异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介入治疗 医疗质量
  • 简介:摘要肺静脉隔离的目标是形成透壁、连续和永久的心房肌损伤。目前多数术者常采用较低的消融功率(20~35 W)和较长的消融时间(20~30 s),其肺静脉电位恢复传导率较高,肺静脉毗邻组织损伤也时有发生,且手术和消融时间较长。近年来,高功率短时程消融策略开始应用于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可以增加消融线透壁性和连续性,减少消融时间,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有待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研究证实。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高功率 短时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植入起搏器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一病区连续收治的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收集年龄、性别、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合并疾病等临床资料,比较整体、青中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及起搏器植入平均年龄的性别差异。结果研究入选1 431例植入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年龄(68.1±13.1)岁,年龄范围19~96岁,男680例(47.5%,680/1 431)。①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存在性别差异:女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患者[60.1%(451/751)对41.2%(280/680),P<0.001],房室传导阻滞[23.3%(175/751)对32.5%(221/680),P<0.001]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或慢心室率的比例[9.6%(72/751)对14.6%(99/680),P=0.004)]显著低于男患者。青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均存在相似的性别差异。②植入年龄存在性别差异:青中年组中,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接受起搏器治疗的女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男患者[(53.0±7.1)岁对(49.7±10.3)岁,P=0.037];老年组中,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75.9±7.0)岁对(72.2±6.4)岁,P=0.012)]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或慢心室率[(74.5±8.4)岁对(70.8±6.9)岁,P=0.007)]接受起搏器治疗的男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女患者。结论植入起搏器治疗患者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类型构成比以及部分类型的植入年龄上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性别因素 缓慢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层级式科研绩效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精准评价,提高高端科技产出占比,有效弥补传统评价方法的规模堆积效应。方法将传统的"展开式三级指标体系"进行分级,分为国家级、省部级与地方级三级指标,按照入选标准对参评对象进行筛选并分为3个梯队,用三级指标分别对三个梯队的参评对象进行分级评价,最终对其进行大排名。在评价方法一致的前提下运用"层级式科研绩效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医院2018年先进科研科室与科研先进个人进行评价,并与传统展开式三级指标体系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层级式三级指标体系与传统展开式三级指标体系在大的评价格局上是一致的,仍然展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特征。层级式三级指标体系可以使高端科技产出占比高的参评单位脱颖而出,可以有效屏蔽中低端科技产出占比高的总量堆积效应。结论"层级式科研绩效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根本上弥补"展开式三级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可以有效提高科技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值,使评价结果更精准,展现"精品战略",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选拔以及科技创新体系建立。

  • 标签: 层级式 科研绩效 三级指标体系
  • 简介:心律失常多发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率快慢,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快速性心律失常两类。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可诱发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或栓塞、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重者需积极干预,轻者可不予处理。心律失常的处理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

  • 标签: 快速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缓慢性心律失常 血液动力学障碍 非药物治疗 心血管疾病
  • 简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是临床最常见可能导致患者猝死的器质性心脏病。ARVC病变主要累及右心室,并以右心室部分心肌被纤维和(或)脂肪组织替代、右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和发生单个或多个室壁瘤为主要表现。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肌病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