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段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纳入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252例接受Orchid DCB治疗股腘段动脉狭窄的患者。本研究对此队列研究中49例因股腘段ISR接受DCB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慢性完全闭塞29例(59.2%),血栓形成7例(14.3%),中、重度钙化14例(28.6%)。病变平均长度为(215.9±97.1)mm。69.4%的病变为闭塞性病变(Tosaka Ⅲ级)。仅植入1枚补救支架。98%的患者有严重的跛行(RC 3级)或静息痛甚至组织缺损(RC>3级)。治疗后34例(73.9%)表现出RC的改善,11例(23.9%)没有改变,仅1例(2.2%)在随访终点观察到损害(RC分级升高)。术前踝肱指数(ABI)平均值为0.478±0.264,术后随访终点时为0.907±0.207,RC和ABI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80.4%。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及主要肢体截肢均未发生。结论此多中心研究的1年跟踪随访结果显示DCB治疗复杂股腘动脉段ISR病变是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现状,并对5种不同输液部位静脉渗出外渗情况、留置时间、渗出面积相关结局指标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河南省19所医院住院并选用留置静脉针输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小组讨论构建的临床输液报告表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其不同部位结局差异。共调查患者13 594例,有效调查13 284例,有效率为97.72%。结果13 284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中,发生静脉渗出外渗532例,发生率4.00%;其中手背静脉、前臂静脉、上臂静脉、头部静脉及下肢静脉渗出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3.92%、3.90%、7.54%、2.74%、4.69%。不同穿刺部位在渗出外渗发生例数、留置时间和渗出外渗面积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最短,渗出面积最大;手背静脉留置时间较长,渗出面积最小。结论下肢静脉输液结局较差,手背静脉结局最佳,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治疗计划制订合理的输液措施,加强巡视及预防措施,以减少静脉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肺癌并间质性肺疾病(LC-ILD)患者的临床特征、转归并调查LC-ILD诊疗相关科室医师对于本病的认知现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至2018年在我院住院接受诊疗、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中并发间质性肺疾病的70例LC-ILD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子问卷在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医院内调查LC-ILD诊疗相关科室医师对LC-ILD诊疗的认知现况。结果70例LC-ILD患者中男性52例,年龄(49~84)岁,平均(64.3±7.63)岁,≥60岁共51例。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绝大部分患者是肺癌和间质性肺疾病被同时诊断;化疗是最常用的内科治疗措施。EGFR或ALK的基因突变阳性11例/15.7%。45例/64.3%死亡,其中33例死于肺癌进展。外科手术组17例/24.3%,非外科手术组53例/75.7%:两组在年龄、肺癌的病理类型、驱动基因突变等方面无差异,但外科手术组的肺癌分期早、预后更好(P<0.001)。回收有效问卷1 014份:老年(785份/77.4%)、男性(720份/71%)是LC-ILD的好发人群,腺癌(390份/38.5%)、腺癌或鳞癌(182份/17.9%)、鳞癌(151份/14.9%)是常见的病理类型,大部分认为EGFR或ALK的突变低(646份/63.7%)或几乎无(309份/30.5%),ILD发生早于肺癌(506份/49.9%)或两者发生顺序无规律(208份/20.5%);大部分认为要视ILD病情程度来决定是否安排早期LC-ILD患者的外科手术(693份/68.3%),针对肺癌的非手术治疗及针对ILD的治疗措施上分歧很大,ILD和肺癌均进展(542份/53.5%)是主要死因,其次为ILD进展(237份/23.4%)、肺癌进展(226份/22.3%)。结论LC-ILD患者以老年、男性多见,腺癌是常见的病理类型;建议结合ILD的病情程度考量是否外科手术,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预后相对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失衡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NRDS患儿108例,均给予相关治疗,检测患儿Th1及Th2细胞亚群水平,分析Th1/Th2失衡情况,并探讨Th1/Th2失衡与VA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08例NRDS患儿中共有36例发生VAP,VAP发生率为33.33%;VAP发生组性别、胎龄、是否早产、出生体质量、NRSD分级、通气方式等基线资料与VAP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VAP发生组干扰素γ(IFN-γ)水平高于VAP未发生组[(170.21±21.34)ng/L比(151.77±19.52)ng/L],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低于VAP未发生组[(86.60±10.24)pg/ml比(100.77±11.69)pg/ml],IFN-γ/IL-4比值高于VAP未发生组(1.98±0.21比1.5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N-γ过表达、IL-4低表达及IFN-γ/IL-4高比值是NRDS患儿发生VAP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IFN-γ用于NRDS患儿VAP风险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0.71,有一定预测价值。IL-4及IFN-γ/IL-4比值用于NRDS患儿VAP风险预测的AUC均>0.90,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NRDS患儿住院期间有较高的VAP发病风险,可能与患儿Th1/Th2失衡有关,未来可考虑将Th1/Th2作为NRDS患儿住院期间VAP发生风险的有效预测因子,以指导早期VAP风险评估及干预。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血气指标测定值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aO2、SaO2、p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气指标,提升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重症医学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0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8 h后两组患者PaO2、pH值均呈降低趋势,PaCO2均呈升高趋势,两组改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对于改善患者血气水平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同等的疗效,但其可以有效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以及对氧合功能、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为研究时间段,抽取46例我院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1:1比例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预见性护理,将不同护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氧合功能指标上,治疗后SpO2和pH值更高的为试验组,PaCO2更低的为试验组(P<0.05)。在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上,对比未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优势显著,可以改善氧合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心律失常为首要和主要表现的结节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门诊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诊并规律随诊的4例累及心脏的结节病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42~58岁,平均51岁;分析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转归。结果4例患者均以心律失常为首发或主要临床表现就诊:1例为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例在心律失常的诊断过程中,发现胸部CT异常而同期诊断了呼吸系统结节病;1例在心律失常5年后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发现胸部CT异常诊断呼吸系统结节病。4例患者均经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组织、病理证实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性炎。2例患者接受心肌灌注延迟成像核磁共振检查,均有典型的心脏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证实心脏受累。4例患者均经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病情控制,2例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结论不明原因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老年患者需要考虑到心脏结节病的可能。建议常规行胸部CT筛查;而对于疑诊患者建议完善心脏增强核磁和(或)PET检查来明确诊断心脏结节病的诊断;口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并对其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以期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团队选取了40例确诊为骨关节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这些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查数据等。随后,研究人员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揭示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并评估不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通过系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明确了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相关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力学因素等。此外,研究还揭示了不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数据,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非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评估,为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研究结果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多种有效非手术治疗方案的参考,有助于提高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因肺孢子菌肺炎(PJP)住院的患者的基础病、病原学检查、病情程度,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202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接受诊疗、有病原学证据的485例PJP临床资料。结果男237例,女248例,年龄14~88(53.3±16.2)岁;≥60岁209例。根据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分为8组,包括结缔组织疾病(CTD)209例、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9例、血液系统肿瘤38例、各种肾脏病81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3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30例及其他疾病42例。CTD组以女性为主,恶性肿瘤和HIV感染组均以男性为主。肺孢子菌检测过程中,痰肺孢子菌阳性率44.95%(218/485),气管镜标本肺孢子阳性率92.01%(265/288):痰和气管镜标本涂片染色找肺孢子菌的阳性率分别为4.95%(24/485)、9.72%(28/288),而分子检测肺孢子菌阳性率分别为43.09%(209/485)、90.63%(261/288)。本组HIV感染者发生PJP时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呼吸衰竭的比例最高,但接受机械通气和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比率、病死率却最低;IIP患者发生PJP时入住ICU和接受机械通气的比率虽很低(仅次于HIV感染者),但病死率却最高。结论CTD是本组PJP患者最常见的基础病,HIV感染者发生PJP时易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呼吸衰竭,但预后好;而IIP患者发生PJP时病情重、进展迅速、预后很差。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1-2021.12期间本院初步诊断疑似冠心病患者9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计算Tei指数,比较Tei指数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9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患者79例,19例患者排除冠心病。79例冠心病患者中,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者28例,中度狭窄(50<狭窄程度<75%)者31例,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者20例,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增加,Tei指数增加,冠脉狭窄重度、中度与中度、轻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Gensini积分水平越高,Tei指数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i指数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971,P<0.05)。结果:Tei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可初步评估患者冠脉狭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