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并评估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躁动程度、疼痛感及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接受手术的100例全身麻醉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标准护理和实验性苏醒期躁动护理。实验组护理包括疼痛管理、环境优化、导管护理、心理支持、肢体约束及密切监护。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苏醒期的躁动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也显著减少(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验性苏醒期躁动护理措施包括综合性的疼痛管理、环境优化、导管护理、心理支持、适当的肢体约束及密切监护,能有效减轻患者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和疼痛感,促进患者的早期恢复。因此,推广这些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样88例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纳入年限为2019年12月-2022年2月。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参照组(44例,普罗帕酮)和研究组(44例,胺碘酮治疗)。通过参照组、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和心功能改善情况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应用价值。结果 相较于参照组,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相较于参照组,研究组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更佳(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穿孔介导的局部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痂中Wnt3a和β -连环蛋白(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2019年9—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实验室进行实验,新西兰大白兔48只分为对照组、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6只。3组动物双侧下颌骨截骨后4 d以0.8 mm/d速度行下颌骨牵引,连续牵引7 d进入固定期。对照组只行牵引;基因治疗组在牵引开始时在牵引区局部注射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并给予电穿孔刺激;生理盐水组在牵引开始时,在牵引区局部注射与基因治疗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后,施加电穿孔刺激。3组分别于牵引结束、固定7、14、28 d取牵引区新生骨骨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查Wnt3a和β-catenin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Wnt3a和β-catenin主要定位于骨痂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胞质和胞核中。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查结果显示,Wnt3a和β-catenin表达在牵引结束时达高峰,随着牵引张力的消失,逐渐降低。经基因治疗干预后,Wnt3a和β-catenin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基因治疗组在各时点Wnt3a、β-catenin表达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P<0.01)。结论基因治疗促进牵引区新生骨痂Wnt3a和β-catenin表达,以此调节骨重建系统的平衡,从而促进牵引区新骨生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内窥镜下超声刀与电刀分离假体植入腔隙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经腋窝入路内窥镜下行假体隆乳术女性患者125例,年龄21~44岁,平均32.5岁。用超声刀分离腔隙组(超声刀组)64例,用传统电刀分离腔隙组(电刀组)61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速度、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电刀组比较,超声刀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71~90) min,明显短于电刀组105(80~135) min(t=4.10,P<0.001),手术速度(3.27±0.44) ml/min明显快于电刀组(2.52±0.72) ml/min(t=4.71, P<0.001),术后累计引流量130.5(98.8~193.3) ml明显少于电刀组281.75(145.5~328.3) ml(t=3.54, P<0.001),拔管时间3(3~4) d和住院时间3(3~4) d均明显短于电刀组4(3~4)、5(4~6) d,(t=3.58, 4.06,均P<0.05)。结论超声刀用于内窥镜下隆乳术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特点;提高手术效率同时,可减少术后累计出血量、缩短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个体化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 PEEK)植入体隆眉弓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眉弓低平要求隆眉弓女性患者9例,年龄24~31岁,平均26.5岁。术前获得颅颌面CT扫描数据,根据患者要求设计眉弓增高范围与高度,并制造个体化PEEK植入体。术前、术后拍摄照片并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9例患者面部表情正常,均未出现运动神经损伤、排斥反应及医源性感染,患者均对术后效果满意,与术前相比,眉区眶骨低平得以改善,面部轮廓立体和谐。结论内窥镜辅助下个体化PEEK植入体隆眉弓术安全有效,能较大程度重塑面上部轮廓,加深上睑窝并改善凸眼现象,达到眉眶区立体感增强的美容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比率低频振幅(fALFF)值分析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T2DD)患者的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异常模式,明确T2DD患者脑损害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5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52例T2DD患者进入研究,另设同期57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HC)组。收集3组被试临床资料、精神心理量表评分、rs-fMRI扫描结果等资料;计算3组被试全脑fALFF值并比较不同脑区fALFF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fALFF值与临床变量及精神心理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被试双侧楔前叶fAL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T2DD与T2DM组双侧楔前叶fALFF值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D组fALFF值较T2DM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D组、T2DM组患者fALFF值与临床资料及精神心理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双侧楔前叶脑自发神经活动异常可能是T2DD患者脑损害的重要神经影像学标记。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截骨线和截骨导板。A组以下颌骨截除部分设计截骨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截骨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骨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骨,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P<0.05)。结论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角截骨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骨,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骨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骨准确性高于常规截骨导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患者不同脑区(丘脑、海马、壳核)代谢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测38例PI患者(PI组)和39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组丘脑、海马区、壳核区的氮-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和肌酸(creatine,Cr)浓度,并计算NAA/Cr和Cho/Cr。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技术监测客观睡眠参数;采用神经心理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睡眠严重程度指数评定所有受试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和失眠严重程度;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定受试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结果(1)代谢物浓度比较:与HC组对比,PI组左侧丘脑Cr、Cho浓度升高(P=0.040,P=0.007),右侧丘脑Cho浓度升高(P=0.039),双侧海马和壳核区的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all>0.05)。(2)相关性:PI患者左侧丘脑NAA值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r=-0.384,P=0.017),左侧丘脑NAA/Cr值与REM%呈负相关(r=-0.387,P=0.016);右侧丘脑Cho/Cr值与SL%呈正相关(r=0.380,P=0.019),丘脑NAA、Cr、Cho、NAA/Cr、Cho/Cr值与各量表评分未见明显相关。PI患者左侧海马Cho值与ArI呈正相关(r=0.348,P=0.044);右侧海马Cho值(r=-0.334,P=0.047)、Cr值(r=-0.445,P=0.007)与BDI评分呈负相关。PI患者左侧壳核NAA值与N3%呈正相关(r=0.340,P=0.037);左侧壳核Cr值与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呈正相关(r=0.447,P=0.005);左侧壳核NAA/Cr值与N1% (r=-0.344,P=0.047)、TAI评分(r=-0.521,P=0.001)、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评分(r=-0.400,P=0.013)呈负相关;左侧壳核Cho/Cr与TAI评分(r=-0.527,P=0.001)、SAI评分(r=-0.434,P=0.007)呈负相关。组间差异的参数与各量表评分及PSG参数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I患者丘脑Cho及Cr代谢紊乱;客观睡眠影响丘脑区域代谢,而患者情绪障碍与海马和壳核区域的代谢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磁共振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技术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全脑网络节点中心性的异常改变。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39例首诊未治疗的OSA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行MRI头颅扫描及认知心理量表评估。比较组间全脑DC值差异,并分析DC差异脑区与认知心理量表评分及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SA患者右侧楔前叶、左内侧额上回DC值显著减低,右侧海马旁回DC值显著增高(高斯随机场多重比较校正,单个体素P<0.001,簇大小P<0.05)。左内侧额上回DC值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评分(r=0.326,P=0.043)呈正相关;右侧海马旁回DC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总分(r=-0.361,P=0.024)、MoCA记忆评分(r=-0.333,P=0.039)均呈负相关。结论OSA患者在默认网络核心脑区及海马旁回的静息态DC异常,这种异常主要与认知记忆功能相关,可能是OSA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重要神经影像生物学标记。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肩胛舌骨肌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组(I组)。麻醉诱导前,I组在C5-6神经根之间、S组在肩胛舌骨肌下的前路肩胛上神经周围分别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15 ml。注药后30 min,记录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情况和程度、SpO2降低幅度、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C5-T1皮区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S组膈肌麻痹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膈肌活动度升高,SpO2降低幅度减小,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P<0.05),C5-T1皮区感觉阻滞发生率、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恶心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和QoR-1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舌骨肌下前路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不仅围术期镇痛效果确切,还可降低膈神经麻痹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增强CT及多模态影像[增强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结合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RISI)对甲状腺癌肺转移瘤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25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瘤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53.1±13.4)岁,年龄范围为22~74岁。根据影像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组(n=15)及多模态影像组(n=10),传统组采用传统增强CT引导下RISI治疗,多模态影像组采用多模态影像(PET/CT全身显像、SPECT扫描及胸部增强CT)引导下RIS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25I粒子植入情况、治疗效果、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卡诺夫斯凯计分(KP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植入成功率为100%。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Tg水平均降低,KPS均升高。术后1个月,多模态影像组Tg水平[(556.8±161.7)μg/L]低于传统组[(749.5±206.3)μg/L],KPS[(82.2±1.6)分]高于传统组[(77.8±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增强CT及多模态影像(增强CT、PET/CT结合SPECT)引导下RISI治疗甲状腺癌肺转移瘤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多模态影像较传统增强CT引导下RISI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患者实施渐进式引导护理,进一步总结护理要点,帮助患者改善睡眠,提升认知功能。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联合股外侧皮神经(LFCN)阻滞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年龄65~85岁,性别不限,BMI 18~30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9):PENG阻滞+LFCN阻滞组(PL组)和FICB组(F组)。PL组超声引导下在髋关节囊周围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3.3 mg混合液20 ml,在LFCN周围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1.7 mg混合液10 ml,F组超声引导下在髂筋膜间隙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30 ml。术后采用羟考酮行PCIA,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1 m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首次步行时间和距离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无力、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F组比较,P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降低,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股四头肌肌无力发生率降低,首次步行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首次步行距离延长(P<0.05)、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FICB而言,PENG阻滞联合LFCN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术后早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