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PCN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数据库里确诊的儿童及青少年PCNSTCL病例5例,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在11~18岁,中位年龄14岁。2例诊断为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诊断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特征: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组织学形态谱系较广,可以是小、中、大的细胞,局部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4例表达CD3,1例表达缺失;4例CD5表达缺失,1例未缺失;2例同时表达ALK及CD30;1例表达CD56及EB病毒编码的RNA阳性;5例均表达细胞毒性标志物T细胞胞质内抗原1及颗粒酶B;3例Ki-67阳性指数>50%。2例进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显示单克隆性增生。结论PCNSTCL较为少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病例更为罕见,其形态学较多样,免疫组织化学及TCR重排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围手术期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90例接受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且处于围手术期的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样本对象,所有样本均为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内收治;以上样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划分,一组为常规护理组(95例样本),另一组样本为综合护理组(95例样本);对两组样本干预前后的疼痛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样本的VAS疼痛评分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干预后,综合护理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出现大幅降低且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综合护理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接受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且处于围手术期的患者实施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其疼痛感,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行各业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石油能源作为人们生活与生产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很多情况下甚至供不应求。随着石油开采范围不断扩大,部分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期,开采出的石油液体中,含水量超过了90%,同时采收率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各项开采技术不断更新,三元复合驱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采收率也逐步提高了20%,但是该项技术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设备容易积垢,文章通过对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进行了简述,并进一步探究了弱碱三元复合驱机采井防垢工艺的具体优化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颅脑外伤手术中应用手术室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和对照组(30例)给予手术室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不同护理方案下,实验组患者应用手术室护理路径后,其手术准备时间、瞳孔评分、死亡率等指标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且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来说,手术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需要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运用手术室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明显缩短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颅脑外伤手术中应用手术室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和对照组(30例)给予手术室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不同护理方案下,实验组患者应用手术室护理路径后,其手术准备时间、瞳孔评分、死亡率等指标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且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来说,手术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需要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运用手术室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明显缩短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92例成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症患者21例,轻症患者271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史、基础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患者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92例患者中,重症患者21例,重症率为7.2%,死亡1例,重症病死率为4.8%。21例重症患者年龄为(65.5±15.7)岁,其中男19例(90.5%),11例(52.4%)合并有基础疾病,7例(3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271例轻症患者年龄为(48.7±15.7)岁,其中男135例(49.8%),74例(27.3%)有基础疾病,36例(1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0, χ2=12.930、5.938、4.744,均P<0.05)。与轻症患者比较,重症患者入院时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酐、血清胱抑素C、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B型钠尿肽前体、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U=2 091.5、1 928.0、1 215.5、729.0、1 580.5、1 375.5、947.5、789.5、1 209.0、1 434.0、638.0、964.5、1 747.5、1 258.0),而淋巴细胞绝对值、白蛋白、转铁蛋白、CD3+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U=1 263.5,t=4.716,U=1 214.0、962.0、1 167.5、9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白蛋白[比值比(odds ratio,OR)=0.8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75~0.961]、肌红蛋白(OR=1.010,95%CI 1.004~1.016)、C反应蛋白(OR=1.016,95%CI 1.000~1.032)、CD3+T淋巴细胞计数(OR=0.996,95%CI 0.991~1.000)、CD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OR=1.006,95%CI 1.001~1.010)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病例以老年男性居多,且多合并有基础疾病。白蛋白、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CD3+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之一,值得更多临床关注。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阴道细菌检验采取不同检验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阴道细菌检验患者(n=48)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n=24)及实验组(n=24),前者给予细菌培养检测,后者采取PCR检测。比较两组检测效果。结果:实验组阴道分泌物细菌检测阳性率为83.33%,参考组阴道分泌物细菌检测阳性率为50.00%。两组阴道分泌物细菌检测阳性率对比实验组高(P<0.05)。结论:在阴道细菌检验中采取PCR检测法效果更好,可提高阴道分泌物细菌检测阳性率,从而有助于患者病情诊断及治疗。建议此种方法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肠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加深对该罕见疾病的了解和认知,避免误诊。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NK细胞肠病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情况,电话随访患者。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0岁及28岁,患者均因体检入院,无明显胃肠道症状,内镜示例1胃体部可见黏膜微隆起及少量充血、糜烂,例2直肠黏膜可见充血糜烂。显微镜下观察2例病灶均较局限,表现为黏膜固有层内较多淋巴样细胞浸润,例2可见浸润至黏膜肌层,例1病变区黏膜内腺体减少,腺腔略受挤压变形,2例均未见浸润或破坏腺体现象;淋巴样细胞具有不典型性,胞体中等-偏大,胞质中等-略丰富,嗜酸性或透亮,例2少数细胞胞质内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颗粒;2例核均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未见明确核分裂象;例1可见少量坏死;2例均未见血管中心性生长及破坏现象。免疫表型:不典型淋巴样细胞表达CD56、颗粒酶B及T细胞胞质内抗原1,2例CD3均可见部分细胞胞质阳性,例2 CD4可见部分细胞弱阳性,CD5、CD8、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及B细胞标志物(CD20、CD79α)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60%及30%。2例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TCR基因重排均呈多克隆性重排。随访:2例患者均未经特殊治疗,生存良好。结论NK细胞肠病罕见,生物学行为类似于良性肿瘤,偶可复发;组织学及免疫表型易与NK/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混淆,结合内镜特点、EBER原位杂交阴性、TCR基因多克隆性重排及良好的预后,可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导致过度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检验诊断和鉴别缺铁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06-2023.06月收治的70例缺铁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缺铁性贫血组(A组,35例)和地中海贫血组(B组,35例);另选取同期35名体检健康者作为C组,对其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组患者RBC、Hb、MCV、MCHC、MCH、SF水平显著低于C组,RDW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A组RBC、Hb、MCHC、SF水平显著低于B组,MCV、RDW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但A、B组MC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操作简单,有助于医生对缺铁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进行准确诊断与鉴别,为医生给予不同患者针对性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EB病毒(EBV)阳性结内T/NK细胞淋巴瘤(TNK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经病理确诊为EBV阳性结内TNKL的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其病理学特点,并收集临床随访资料。结果(1)7例EBV阳性结内TNKL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41~75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病例原发部位均位于淋巴结。B症状常见(5/7)但骨髓累及少见(1/7),6例处于Ⅲ/Ⅳ期。(2)6例提示为T细胞起源的病例均表现为单形性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CD56阴性, TCRαβ+/TCRγδ-,TCR基因重排单克隆性表达;只有1例提示为NK细胞起源的病例表现为多形性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CD56阳性,TCRαβ-/TCRγδ-,TCR基因重排多克隆性表达。所有病例均表达细胞毒性标记,但CD4/CD8表达存在异质性。EBV感染模式均为弥漫阳性,阳性细胞数>100个/HPF。(3)7例中有6例化疗,1例未经治疗。随访时间3~48个月,5例死于本病。结论EBV阳性结内TNKL是一组好发于老年人原发于淋巴结内且具有侵袭性临床病程的淋巴瘤,起源于T/NK细胞且表达细胞毒性标记,应与其他EBV阳性的T/NK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特别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进行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累及胃肠道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9月诊断的1例肠道活检的AITL,复习临床特点,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BIOMED2法)及二代测序检测1 166个基因,并复习总结文献中报道的AITL累及胃肠道的特征。结果患者女,53岁,肠镜示回盲部至直肠多发结节状、息肉样隆起;HE示典型AITL的形态,肿瘤主要浸润黏膜固有层,局部侵及黏膜下层,未见固有腺体侵犯及黏膜表面溃疡;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T系标志物(CD3、CD4、CD5)及滤泡辅助T细胞标志物(PD-1及CXCL13),CD21示滤泡树突状细胞网增生紊乱,Ki-67阳性指数约40%;EBER原位杂交见散在细胞阳性;二代测序检测发现3组融合基因:EIF4E3-FOXP1、RP11-434C1.1-ETV6、RP11-380O24.1-SRGAP3。随访2个月,患者化疗1个疗程后因肠出血死亡。结论胃肠道部位AITL罕见,常为淋巴结AITL累及所致,患者预后差,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淋巴结AITL相似,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及基因检测可避免漏诊及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GSF1基因变异所致先天性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2017年至2021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结果及随访数据。结果4例患儿均为男性。患儿1因新生儿期黄疸入院,患儿2、3因儿童期生长迟缓查甲状腺功能提示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稍低,患儿4在新生儿期发现FT4降低,基因检测发现4例患儿均携带IGSF1基因致病变异,且均遗传自母亲。给予患儿左旋甲状腺素口服并定期随访,复查甲状腺功能控制良好。结论IGSF1基因变异可导致先天性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基因测序有助于早期确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IVLBCL 1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2岁(年龄范围48~73岁);PET-CT示累及:肾上腺7例,骨6例,中枢神经4例,皮肤、女性生殖系统及病灶局域淋巴结各3例,前列腺、肝及脾各2例,蝶窦、阴茎、膀胱及右肺各1例;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多见(7例),神经症状及下腹痛各2例,皮疹伴水肿、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及停经后阴道出血伴排便困难各1例;患者多处于Lugano Ⅳ期(11例);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累及骨髓6例。镜下:瘤细胞主要聚集于小~中等大血管或血窦内;肿瘤细胞体积偏大,核圆形或卵圆形、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1~3个,1例可见胚胎样核;2例局部见血管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分。免疫表型:14例肿瘤细胞CD20、CD79α均弥漫强阳性,12例均为非生发中心细胞表型(non-GCB),6/11为双表达淋巴瘤,7/12 CD5阳性;12/12 EBER均阴性;1/10 MYD88 L265P突变。随访时间0.5~24.0个月,11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IVLBCL罕见,国内患者临床表现以亚洲型多见,肿瘤细胞少,结合临床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可减少漏诊及误诊;IVLBCL可伴有MYD88 L265P突变,其突变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规范化方案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昏迷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本院神经外科重症昏迷患者4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化方案组(n=230)和规范化方案组(n=23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GCS评分、DRS评分、GOS评分、苏醒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 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规范化方案组为95.7%(220/230),常规化方案组为73.9%(170/23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规范化方案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GCS评分升高幅度、DRS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化方案组(P<0.05)。规范化方案组患者的GO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化方案组(P<0.05),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常规化方案组(P<0.05),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化方案组(P<0.05)。结论规范化方案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昏迷患者的效果较常规化方案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创拔牙技术在多样化牙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相较于传统拔牙技术,是否能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快速康复并提升整体治疗满意度。方法:本研究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期间,80例需行拔牙手术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设立实验组(微创拔牙技术,40例)与对照组(传统拔牙技术,40例)。运用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愈合指标监测及患者反馈调查等多维度数据收集方法,全面比较两组在手术效率、术后疼痛管理、愈合进程及患者满意度上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包括显著降低的术后24小时及7天VAS疼痛评分(P<0.05),愈合时间平均缩短20%-30%(P<0.01),以及高达90%的患者术后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的65%。结论:本研究有力证明,在过去两年的临床实践中,微创拔牙技术在牙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感、加速愈合进程,还能大幅度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提高牙科手术质量和患者福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