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顺铂联合紫杉醇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生活质量及效果分析。方法收集我院晚期食管癌的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顺铂联合紫杉醇化疗)和对照组(接受多西紫杉醇、顺铂与氟尿嘧啶化疗)。对比两组晚期食管癌客观治疗效果;两组12月生存率和24月生存率;两组无进展生存期;两组化疗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晚期食管癌客观治疗效果(48%)显著高于对照组(32%),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12个月生存率(92%)和18个月生存率(86%)显著高于对照组(78%、60%),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多西紫杉醇、顺铂与氟尿嘧啶化疗方案,顺铂联合紫杉醇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更能使患者受益,具体体现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期,化疗副作用少。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皮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无创检测技术在社区糖尿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社区健康体检、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701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组443例、糖调节受损组198例和初诊糖尿病组60例。采用糖尿病无创检测技术对各组患者上臂皮肤AGEs进行检测,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尿素等指标。另将研究对象分为<45岁、45~59岁、≥60岁三个年龄段,比较不同糖调节状态人群在不同年龄段AGEs水平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皮肤AGEs水平差异,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5岁、45~59岁、≥60岁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AGEs值均高于正常糖耐量者(P<0.05)。皮肤AGEs水平与FPG和HbA1c相关(r=0.215、0.233,P<0.01)。AGEs是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95%可信区间):1.054(1.025~1.084)、1.116(1.071~1.163)]。糖尿病无创检测技术识别糖尿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95%可信区间:0.658~0.783),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61.3%;糖尿病无创检测技术识别糖尿病前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1(95%可信区间:0.551~0.652),灵敏度为35.4%,特异度为87.1%。结论皮肤AGEs无创检测对评估糖尿病风险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可能不完全适用于糖尿病早期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核因子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水平和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情况,探讨HB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变化。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并选取同期1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每组的PBMC,并使用核因子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吖啶橙/嗅化乙啶染色观察PBMC形态特点;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TC干预前后各组PBMC中核因子κB、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健康对照组的外周总淋巴细胞计数为(3 153±744)/μL,CHB组为(3 072±763)/μL,原发性肝癌组为(2 473±627)/μL,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为(2 683±677)/μ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8,P<0.01)。PDTC干预前后CHB组、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核因子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7±0.29比0.99±0.17、1.23±0.25比0.84±0.15、1.22±0.22比0.73±0.11;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9±0.23比0.81±0.16、0.96±0.21比0.48±0.12、0.84±0.18比0.45±0.13;干预后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3、4.62、5.81、4.19、5.37、3.72,均P<0.01)。PDTC干预前后此3组的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1±0.18比0.93±0.14、1.04±0.21比0.88±0.17、1.02±0.21比0.77±0.07;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1±0.23比0.67±0.13、0.89±0.17比0.46±0.10、0.73±0.14比0.54±0.13;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2、4.29、5.72、4.08、2.87、2.75,均P<0.01)。结论不同阶段HBV感染者免疫状态存在差异,核因子κB/iNOS/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可能参与HBV相关疾病的免疫调控,且HBV持续感染与PBMC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早期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至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6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出生24 h外周血γδ-T、CD4+T、CD8+T、CD3+T及总淋巴细胞的比例,根据出生后连续头颅超声及纠正胎龄36~37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脑损伤组(36例)及无脑损伤组(70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一般情况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将脑损伤组进一步按照不同脑损伤类型分为颅内出血组(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6例)及弥散性脑白质损伤组(22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脑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水平[(0.09±0.12)%]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5,P=0.016),2组早产儿CD4+、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无差异。脑损伤组患儿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或弥散性脑白质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占比[(0.03±0.05)%、(0.07±0.09)%]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0、-2.659,均P<0.05)。结论γδ-T淋巴细胞可能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有关;出生早期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对早产儿脑损伤,特别是脑白质软化及弥散性脑白质损伤具有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miR-224-5p在PDAC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癌早期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间收治的40例PDAC患者(11例早期PDAC,29例中晚期PDAC)、2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和40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应用qRT-PCR方法检测各组血清miR-224-5p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绘制miR-224-5p、CA19-9及miR-224-5p联合CA19-9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早期PDAC组、中晚期PDAC组、慢性胰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iR-224-5p水平分别为3.21(2.01,4.60)、4.70(3.50,8.26)、1.72(1.02,2.78)、1.38(0.89,2.11),中晚期PDAC组血清miR-224-5p水平显著高于早期PDAC组,早期PDAC组又显著高于慢性胰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miR-224-5p联合CA19-9、miR-224-5p、CA19-9检测对PDAC的诊断灵敏度依次为95.0%、85.0%、67.5%,特异度依次70.0%、82.5%、87.5%;对早期PDAC的诊断灵敏度依次为90.9%、72.7%、63.6%,特异度依次为72.5%、85.0%、87.5%。血清miR-224-5p联合CA19-9诊断PDAC的灵敏度最高。PDAC患者血清miR-224-5p水平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P值均<0.05)。结论PDAC患者血清miR-224-5p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血清miR-224-5p及其与CA19-9联合诊断早期PDAC的灵敏度高于单纯CA19-9,可作为早期筛查PDAC潜在的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层应变技术评估青年男性力量型运动员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8年10月随机挑选河南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专业青年男性摔跤运动员30例(运动员组)及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青年男性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超声心动图与分层应变技术相结合,分别测量其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d)与左室后壁厚度(PWTd),并计算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室舒张末期(EDVI)及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指数(SVI)、心脏指数(CI)、球形指数(SPI);左室壁心内膜下、中层及心外膜下心肌的整体纵向应变(GLSendo、GLSmid、GLSepi)、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并计算出整体心肌纵向应变跨壁阶差(ΔLS),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比较分层应变参数预测运动员左室收缩功能或同步性的检验效能。结果运动员组LVDd、PWTd、IVSTd、RWT、SPI、EDVI、ESVI、SVI高于对照组,HR、GLSendo、GLSmid、GLSepi、ΔL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LVEF、CI、P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LSendo、GLSmid、GLSepi预测运动员左室收缩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0.747、0.726,最佳分界值分别为-22.34%、-19.95%、-17.35%。结论长期高强度运动可导致运动员左室收缩功能发生亚临床改变,分层应变能够更准确、具体地评估运动员左室收缩功能变化。在各GLS参数中,GLSendo为检验运动员左室收缩功能的最优参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超对产后残留物及产后原胎盘侧内膜血流丰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3月-2019年10月,取50例本院收治的产后胎盘残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检查结果。结果:腹部超声检查阳性患者有3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植入者38例。经超声诊断有30例确诊,8例被误诊为胎盘植入;12例非植入者,有8例确诊,有4例被误诊为胎盘植入性残留者。在胎盘殖留时否为植入诊断中,灵敏度、准确性分别78.95%、33.33%。植入组与非植入组患者宫腔内病灶内部回声均匀、肌层分界是否清晰、AdIer血流分级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急腹症中B超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68例妇科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施B超检查,并将其与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予以对比,统计符合率、误诊。结果本组68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卵巢囊肿蒂扭转10例,宫内孕流产11例,急性盆腔炎19例,异位妊娠28例。B超诊断结果显示急腹症者60例,诊断符合率为88.24%,8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11.76%。结论B超检查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具有误诊率低、操作简便、无创以及快速等一系列优点,可以将其当作首选辅助诊断方式,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效原因及DHS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DHS固定治疗的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0例;年龄为34~91岁,平均67.7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5例,31-A2型13例,31-A3型4例。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从骨折线与内固定的关系确定术后支点的位置,并测量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内侧力臂和外侧力臂。将32例患者根据内固定术后支点位置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13例,支点在髓腔中心及以内,B组19例,支点在髓腔中心外。比较两组患者的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头颈螺钉切割但均未穿透2例,退钉8例,髋内翻畸形10例,股骨颈短缩畸形15例。两组患者除骨折AO分型外其余术前一般资料及内固定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51.12 mm(39.4~57.9 mm),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23.37 mm(15.1~31.0 mm),3例患者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而B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63.71 mm(52.3~74.5 mm),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9.94 mm(3.1~18.3 mm),1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两组患者内固定失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发生失效与术后重建的支点位置有关。DHS仅适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中心及其内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而不适合应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外的骨折类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4—5月,以深圳市宝安区为研究现场,选取宝安区福永、沙井、新安、西乡、松岗、石岩6个街道共14所学校为调查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最终纳入26 618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随迁状况、自我报告近视状况、最近7 d视屏时间、最近1个月户外活动情况等信息。采用χ²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近视差异,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系。结果26 618名研究对象年龄为(12.37±3.49)岁,总体近视率为4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随迁1~2年的随迁子女相比,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OR(95%CI)值为1.48(1.14~1.92)]。经学段分组后,小学低年级组中,相比于随迁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OR(95%CI)值为1.96(1.20~2.74)];高中组中,相比于随迁时间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3~5年以及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OR(95%CI)值分别为6.03(1.29~28.15)、6.52(1.51~28.11)]。结论随迁时间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近视有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置入前柱螺钉与前环内置外固定架(INFIX)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7例; 年龄16~68岁[(41.8±3.2)岁]。前柱螺钉组(22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固定骨盆前环骨折;INFIX组(20例)采用INFIX固定骨盆前环骨折。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患者负重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的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按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功能情况。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11.3±0.5)个月]。前柱螺钉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为(33.4±2.6)min,INFIX组为(30.2±2.9)min(P>0.05)。前柱螺钉组术中出血量为(15.9±3.1)ml,INFIX组为(41.4±6.2)ml(P<0.01)。前柱螺钉组术中透视次数为(12.2±2.4)次,INFIX组为(14.7±2.5)次(P>0.05)。前柱螺钉组负重时VAS<3分的下床活动时间为(3.2±0.4)周,INFIX组为(6.6±1.2)周(P<0.01)。前柱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7±1.4)周,INFIX组为(16.2±1.9)周(P<0.01)。根据Matta评分标准:两组骨盆后环复位质量优良率均为100%;前柱螺钉组骨盆前环复位质量优16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而INFIX组优1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0%(P<0.05)。末次随访时前柱螺钉组Majeed功能评分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INFIX组优1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0.0%(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神经、精索等重要组织损伤。前柱螺钉组术后未出现感染、精索损伤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INFIX组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股外侧皮神经症状4例,异位骨化1例;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情况。结论与前环INFIX内固定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具有出血量少、下地时间早、骨折愈合快、骨折复位质量良好、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