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非铀矿工氡及其健康危害的认知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氡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调研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2020年6月—2021年12月从11个省份选择32座典型非铀矿山的男性矿工开展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调查,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铀矿工氡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 184名被调查矿工的氡知晓率为19.17%,知晓氡的非铀矿工中有36.56%能准确说出氡的健康危害,18.06%能正确识别减少氡浓度的措施。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铀矿工氡知晓率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关系、岗位类别和地区间分布存在差异(χ2=55.92、21.89、64.31、11.2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正式工、岗位类别为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氡知晓的影响因素(χ2=12.81、6.58、5.66、21.44,P<0.05)。未发现非铀矿工氡知晓率与年龄、工龄、地区和吸烟有关(P>0.05)。结论我国非铀矿工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水平较低,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用人单位应采用媒体宣传、在岗培训、合同告知和工作场所宣传栏告知等措施加强非铀矿工氡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估计我国居室内氡导致的居民肺癌归因份额。方法利用较为权威且适用的EPA/BEIR-VI风险模型,基于我国2015年肺癌死亡率、全死因死亡率以及有代表性的吸烟率和居室内氡平均浓度,预测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致肺癌死亡风险。结果非吸烟男性人群居室内氡致肺癌死亡超额相对危险(ERR)高于吸烟人群,且达到年龄为50岁时,不吸烟与吸烟的男性ERR值最高,分别为0.511、0.230;假定开始暴露年龄为0岁,相同氡浓度下,不吸烟的男性与女性人群相对终生危险(LRR)要高于同性别吸烟人群,且浓度越高其肺癌死亡LRR也越高。假定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为30 Bq/m3,2015年由居室内氡所致肺癌死亡人数约为55 512人,据此估算约有6.62%的肺癌死亡是由居室内氡暴露造成的。如果假设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为40 Bq/m3和70 Bq/m3,则分别约有8.82%和15.38%的肺癌死亡可归因于居室内氡暴露。结论居室内氡是导致我国居民罹患肺癌的重要环境因素,应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升高。为能进一步准确评估我国居室内氡致肺癌死亡风险,还需要更为全面和详细的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等数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病因概率的计算方法,为我国职业放射工作人员男性乳腺癌的病因判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日本原爆幸存者拟合得到的男性乳腺癌超额相对危险(ERR)模型与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BEIR)VII提供的女性乳腺癌超额绝对危险(EAR)模型两种方法,对既往1例被诊断为男性乳腺癌病例进行乳腺剂量及其病因概率的计算。结果通过男性乳腺癌ERR模型计算病因概率(PC)均值为94.6%,95%PC上限为98.3%。女性乳腺癌EAR模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基线,PC均值为70.3%,95% PC上限为153.3%,而采用男性乳腺癌发病率基线则PC均值为99.2%。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均可判定该男性所患乳腺癌是由职业性放射性暴露所致。结论采用女性乳腺癌EAR模型和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基线计算95%PC上限高于男性乳腺癌ERR模型,但对于女性乳腺癌EAR模型估算病因概率的不确定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建议将职业放射工作人员男性乳腺癌列入我国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名单,对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名单补充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以满足潜在的索赔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构建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的能力评估体系。方法基于Donabedian模型和主要工作职责,构建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能力评估体系的逻辑框架和能力指标库;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及其权重;并开展全国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能力自测与评估。结果评估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和76个四级指标;以100分为满分计算,29个省级机构的必备能力自评得分在28.7~97.7分之间,平均值为78.7分,各省的分数符合正态分布。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估体系较为科学且全面、可操作性强,可作为评估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能力的有效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为解决双着丝粒染色体人工分析费时费力的问题,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一种实现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识别的算法,从而实现快速高通量生物剂量估算。方法结合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技术,基于MATLAB软件,通过研究图像预处理、阈值分割、二值化处理、区域标识、卷积神经网络和双着丝点识别算法,定义模糊隶属度函数来描述每条染色体属于双着丝粒染色体的程度,设定判别阈值,实现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识别。结果通过对1 471张染色体图像进行算法检验,与人工识别相比,双着丝粒染色体细胞检出率达到了70.7%。结论本算法对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识别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碘治疗场所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活度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按照碘治疗场所医院的不同类型,在山西省和山东省共选择6家开展碘治疗的医院,采用直接测量法,对76名碘治疗场所工作人员的甲状腺131I活度进行了测量,并进行内照射剂量估算。结果共有5家医院的29人甲状腺131I活度高于仪器的探测限,占全部被检测人员的38.16%,其中最高值为2 468.45 Bq,是1名负责手动分装放射性碘的医师。6家医院碘治疗场所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动分装131I的医院测量结果高于自动分装的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5,P<0.01),两家手动分装131I医院的12名碘治疗场所工作人员甲状腺测量结果全部高于探测限,中位数分别为324.59 Bq和331.98 Bq,4家使用自动分装仪的医院测量结果的中位数均低于探测限,甲状腺131I检出率分别为32.61%、25.00%、10.00%和0。对于同一家医院,参与分装131I的医生和保洁人员甲状腺131I活度高于不参与分装的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2.12,P<0.05)。结论不同碘治疗场所工作人员内照射水平差异较大,使用自动分装仪可有效降低碘治疗场所工作人员内照射水平,应进一步加强碘治疗场所控制区工作人员的内照射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数字X射线摄影(DR)设备状态检测初检合格率的影响因素,为明确下一步的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工作重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系统,采集2020年全国31个省份上报的DR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DR设备状态检测初检合格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性质、医疗卫生机构级别和地区是DR设备状态检测初检合格率的独立影响因素(χ2=15.41~21.18,P < 0.05)。民营机构组(OR=1.714,95%CI:1.310~2.243)、三级医院组(OR=1.710,95%CI:1.310~2.232)和二级医院组(OR=1.540,95%CI:1.203~1.971)DR设备初检合格的概率较高,西部地区组(OR=0.670,95%CI:0.526~0.852)DR设备初检合格的概率较低。结论应加强对DR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的监督力度,建议加强检测设备的抽检和复核,重点关注西部地区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DR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
简介:摘要初级宇宙射线是来自于太阳和太阳系外的高能粒子,其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中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次级宇宙射线,次级宇宙射线是航空机组人员职业活动中受照剂量的主要辐射来源。航空机组人员是电离辐射暴露水平最高的职业人群之一,开展常规个人剂量监测或估算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宇宙射线辐射场成分复杂,航空机组人员受照剂量监测并不简单。寻找合适的剂量监测方法和了解航空机组人员剂量水平对于保护其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航空机组人员所接触的次级宇宙射线的监测方法、剂量计算方法和受照剂量水平作一综述,旨在为今后加强我国航空机组人员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提供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测情况,发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防治的薄弱环节。方法于2020年1月,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与职业健康监测子系统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子系统)监测数据,对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职业健康监测数据,包括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数量、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共394 436人,各省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差异较大,中位数为10 206人,与各省常住人口数呈正相关(r=0.947)。全国共有个人剂量监测机构376家,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6.61%(381 045/394 436)。全国共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419家,有269家(64.20%)使用软件打印体检表,共对334 455名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4.79%(334 455/394 436)。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异常率为0.33%(776/233 571),后极后囊下浑浊检出率为0.63% (2 093/334 455),甲状腺彩超异常率为28.49%(14 946/52 464)。2019年共上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6例。结论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较高,但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眼晶状体检查和甲状腺彩照检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的剂量、职业类别和异常原因分布情况,为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和改善医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系统"收集2020年度全国医疗机构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1.25 mSv的个案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20年全国31个省份共监测到剂量异常数据1 113人次,异常率为2.48‰;主要为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分别占68.01%和18.78%;剂量异常数据主要分布在1.25~5 mSv区间;导致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佩戴或使用个人剂量计,占63.88%;由于工作量增加导致的剂量监测数据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占全部异常人员的12.32%,平均年个人剂量为5.14 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的年个人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具体可行的放射防护管理和奖惩制度,减少不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情况发生;重点关注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采取轮岗等措施降低个人剂量水平;建议制定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标准核查程序,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