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国放射诊断资源分布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优化放射诊断资源配置,改进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薄弱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2017—2019年发布的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方案的统一方案和调查表开展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全国所有开展放射诊断医疗机构;放射诊断调查指标包括放射诊断医疗机构分布、各类设备数量、放射工作人员的数量等信息、放射防护用品配备情况以及放射诊断频度等信息;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并通过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系统上报。按照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排除重复上报的机构。原始数据从数据库导出为Excel表格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9年年底,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港澳台地区和军队系统外,全国共有放射诊断医疗机构68 924家;放射诊断设备总数为147 913台;放射诊断防护用品全国配备率为91.7%。全国共有从事放射诊断的工作人员367 201人,占全部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406 830人的76.1%。放射防护用品总体配备率较高,但一级医院的防护用品配备率在各级别医院中最低。防护用品配备按医院级别依次提高。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看,防护用品配备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最低,两个地区基本在90%左右。结论本次3年一轮的全国放射防护监测调查基本掌握了放射诊断及其防护情况的现状,积累了大量的调查数据,为国家及各省制定相关防护政策及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调查数据统计汇总,全国仍有近千台直接荧光屏透视机在用,应建立相关政策和标准逐渐淘汰此类辐射危害严重的设备。

  • 标签: 医用辐射监测 放射诊断 放射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及调查,分析异常结果剂量区间分布、职业类别分布、不同职业类别异常结果发生率、异常结果发生原因以及异常值高低的影响因素,为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出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我国19个省份上报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结果超过1.25 mSv的389例异常结果数据及相关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异常结果的剂量分布区间主要在1.25~5 mSv;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异常结果占比最高,为59.64%;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异常结果发生率最高,为4.17‰。异常结果主要是不规范佩戴或操作个人剂量计导致;东部地区的异常值较其他地区高,中位数为6.41 mSv;原因不详组异常值较其他组高,中位数为10.32 mSv。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需要特别关注。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异常结果 外照射个人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7—2019年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辐射剂量水平,掌握我国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现状。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28个省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监测部位为左眼、评估指标为个人剂量当量Hp(3)、监测方法为热释光剂量计。分别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各年度及不同医院类别和级别人均年当量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集2017—2019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共2 981人次,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范围为<最低探测水平(MDL)~64.48 mSv,人均年当量剂量为1.38 mSv,93.69%监测对象年剂量集中在<MDL ~5 mSv范围内,0.97%监测对象年剂量达到或超出国际新推荐的眼晶状体年均当量剂量限值20 mSv;综合医院和肿瘤医院人均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33和1.77 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人均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39和1.16 mSv,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高于二级医院(Z=2.894,P<0.05)。结论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符合国家现行限值标准,但有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超出国际新限值标准,提示这类职业人群眼晶状体剂量超出国际新标准的风险较大,建议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的持续监测工作,提高放射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眼晶状体剂量水平。

  • 标签: 介入放射学 职业人群 眼晶状体 年当量剂量 Hp(3)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并分析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分析。结果收集2017年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工作人员共361 727人,医学应用人数占81.6%,工业应用人数占18.4%。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53和0.270 mSv,从事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工业应用(Z=48.547,P<0.05)。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 136.217,P<0.05),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Z=2.877~26.967,P<0.05)。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61、0.397和0.308 mSv。工业应用中,从事工业探伤和测井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5类工业应用职业类别(Z= 4.172~36.908,P<0.05)。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探伤和测井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相对偏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辐射防护措施、设施等,以减少职业暴露。

  • 标签: 医学应用 工业应用 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 职业照射
  • 简介:摘要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是电离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开展监测工作以来,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已走过近30个年头,在辐射防护最优化、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更好地预防与控制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 监测 登记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放射诊疗机构辐射防护用品配备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情况。方法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系统"(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与职业健康监测子系统)2019年的监测数据,对监测医院上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年共监测3 806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609家(16.00%),二级医院1 421家(37.34%),一级及未定级医院1 776家(46.66%)。不同级别监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数量相差较大,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平均99人,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分别为19和2人。高风险岗位的介入与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配备铅橡胶围裙分别为0.40和0.43件,铅橡胶帽子分别为0.27和0.31件,铅橡胶颈套分别为0.38和0.45件,铅橡胶手套分别为0.18和0.08副,铅防护眼镜分别为0.31和0.22副。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中有15.25%未配置个人剂量报警仪,27.90%未配置辐射巡测仪。监测医院中,《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持证率为88.13%,有83.69%的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了岗中辐射防护知识培训,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9.20%,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现年个人剂量Hp(10)≥20 mSv人员占0.40%,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档率为98.05%,在岗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为96.00%,参加2019年在岗体检的76 627名放射工作人员中,有0.88%和0.11%的体检结论分别为建议暂时脱离放射工作岗位和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较高,放射诊疗机构应增加辐射监测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放射防护 个人剂量监测 职业健康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提升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监督工作的水平和技术含量。方法建立并运行放射工作人员证件信息系统,并在河北省试运行。结果截至2018年12月,共为140个医疗机构的4 339人发放了放射工作人员证,通过放射工作人员证件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掌握了河北省省级注册医疗机构及其放射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特征分布,提高了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和发放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效率,减少了中间环节。结论为探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电子卡片式管理,实时查看放射工作人员的单位、教育培训、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和鉴定等信息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卫生行政部门开展放射工作人员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证件 信息系统 运行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描述儿童CT扫描频度和受照剂量的发展趋势,主要介绍儿童CT扫描致癌风险评估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结果,阐述了儿童CT扫描的致癌风险,为儿童受照剂量的优化提供依据。

  • 标签: CT扫描 儿童 癌症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编码的准确性,对该类疾病管理、病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规范化依据,提升防治水平。方法结合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命名方法及疾病特点,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规则,对此类疾病进行编码。结果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体系是电离辐射造成的各类疾病的总和,区别于普通的临床症候群,对此类疾病的编码必须要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等特点来进行。结论对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编码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此类疾病的编码进行规范并使其标准化,对我国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补充。

  • 标签: 职业性放射病疾病 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