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同种异体、异种、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以外的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活性的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标签: 骨髓 骨移植 骨生成 骨移植材料
  • 简介:摘要感染性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需要外科干预,但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缺损,有时还涉及复杂的软组织重建,任何环节未达到相应的目标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失败。因此,感染性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彻底清创、搬移、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外科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基石,而清创范围、缺损重建时机和方式长期存在争议。随着膜诱导技术的临床应用,感染性缺损的治疗在有效感染控制和快速缺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骨科医师开始关注膜诱导技术,但因忽略骨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其疗效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并发症。为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骨科领域相关专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从感染性缺损的精准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过程及术后管理和康复等方面提出推荐建议,为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缺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感染 清创术 骨移植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干髓内钉固定术后不连的抗旋转稳定性。方法将15根人工合成股骨制作成旋转不稳定型股骨干髓内钉固定术后不连模型。随机分成3组(n=5):对照组1:采用外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对照组2:采用前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实验组:采用前置多维交叉锁定钢板固定。予以扭转负荷加载试验,扭转负荷从0 N·m开始,加载至10 N·m,加载速度为6°/min,记录并比较3组模型的扭转角度和刚度。结果在扭转负荷下,对照组1、对照组2和实验组模型的扭转角度分别为9.69°±0.34°、7.15°±0.20°、1.5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实验组模型的扭转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1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和实验组模型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1.02±0.04)、(1.39±0.04)、(6.16±0.06)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 886.140,P<0.001);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采用附加钢板治疗股骨干髓内钉固定术后不连时,相比外置附加钢板,前置附加钢板能够明显提高不连断端的抗旋转稳定性。相比锁定加压钢板,多维交叉锁定钢板能更好地实现螺钉的双皮质固定,其抗旋转稳定性最好。

  • 标签: 股骨 骨折,不愈合 骨板 生物力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假体型号算法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4.8±10.5)岁(范围33~72岁),左侧13髋,右侧17髋,均接受初次单侧THA。在完成髋关节图像手工标注的基础上,训练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对患者髋关节CT骨质进行分割,而后识别骨盆解剖标志位点,并对骨盆位置进行矫正并模拟安放髋臼杯,分别采用dice overlap coefficients(DOC)、平均误差等参数对上述步骤的精度进行评估,最终形成人工智能髋臼假体型号算法。并使用该算法与Orthoview二维术前规划软件分别对患者髋臼杯大小进行规划,将两组规划结果与已完成的实际手术结果进行比对,分别计算其符合率,从而回顾性验证本算法的规划效果。结果在算法方面,与其他经典分割网络相比,G-net网络可更精准的完成对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质的分割,DOC为92.51%±6.70%,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robustness),点识别网络平均误差为0.87个像素值。在临床应用效果方面,人工智能组完全符合率为96.7%(29/30),较Orthoview组的73.3%(22/30)高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深度学习技术可精准分割患者髋关节CT图像,识别髋关节特征点,人工智能THA髋臼杯放置算法与传统二维术前规划方式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此算法有望实现准确、快速的THA三维术前规划。

  • 标签: 人工智能 学习 神经网络(计算机)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规划制订
  • 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治疗和康复策略均有其特殊性。创伤骨科患者并发DVT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预防和治疗DVT的最佳措施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但临床上对于不同创伤骨折患者DVT的防治方式仍有不少疑惑。因此,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广大专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针对创伤骨科患者DVT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进行总结,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因股骨头坏死行MAKO机器人辅助THA的患者23例32髋(MAKO THA组),随机抽取相同时间段因相同诊断行常规THA的患者23例32髋(常规THA组)。两组患者性别、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国际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分期、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下肢长度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AKO THA组在机械臂的辅助下进行髋臼侧磨削和假体安装,在MAKO系统的反馈下行下肢长度及偏心距调整,其余中操作与术后处理同常规TH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X线片髋臼假体位置的一致性,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CT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的一致性,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WOMAC指数及遗忘关节评分。结果MAKO THA组手术时间为(101.2±19.9)min,较常规THA组的(65.5±5.6)min延长(t=7.659,P<0.001);髋臼假体前倾角为22.63°±5.58°,大于常规THA组的15.98°±7.13°(t=4.156,P<0.001);下肢长度差为(0.35±0.30)cm,小于常规THA组的(0.87±0.43)cm(t=4.775,P<0.001);偏心距差为(0.27±0.19)cm,小于常规THA组的(0.49±0.16)cm(t=4.155,P<0.001)。两组外展角(41.59°±4.04°,42.72°±4.4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6,P=0.292)。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髋臼假体外展角的差异为1.18°±2.52°,前倾角的差异为2.06°±2.79°,一致性好(r=0.846, 0.810;P<0.001);关节旋转中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分别为(2.25±1.08)mm和(2.20±1.28)mm,一致性好(r=0.975,0.974;P<0.001)。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WOMAC指数、遗忘关节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KO THA组与常规THA组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值分别为(39.7±6.01)分和(40.2±5.5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4,P=0.717);WOMAC指数改善值分别为(54.7±11.68)分和(55.6±9.2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4,P=0.732)。MAKO THA组4髋出现髂前上棘钉孔一过性渗血,无其他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THA较常规手术更加精准和稳定,前倾角更接近20°的目标,下肢长度差和髋关节偏心距差更小,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相同,但手术时间相应延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