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 Ⅲ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ONFH的患者30例(32髋)。其中,ARCO ⅢA期17例,ARCO ⅢB期7例,ARCOⅢC期8例,男23例24髋,女7例8髋,患者平均年龄(27.6±3.4)岁。均采用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ONFH病灶清除、打压植骨、自体髂骨瓣植入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前及术后髋关节股骨头功能;以髋关节股骨头功能优良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愈合良好,大转子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1.0±5.7)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等级评定疗效,其中优17髋,良14髋,差1髋,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82.1±4.6)分,显著优于术前[(53.5±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09,P<0.05)。其中1例于术后19个月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末次随访时,髋关节股骨头优良率为96.88%,与术前(15.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06,P<0.05)。结论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ARCO Ⅲ期ONFH,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时使用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收集下颌骨骨折患者共95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47例对照组和48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颌间结扎术,观察组接受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更加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治疗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骨水泥移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76.5±8.6)岁;骨密度T值-3.3±0.6。依据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可分为4个类型:骨水泥原位松动4例,骨水泥松动前移6例,骨水泥前移伴椎体骨块后移2例,骨水泥后移1例;其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例,钉棒固定椎板切除联合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7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患者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畸形cobb角及观察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变化评估疗效,保守治疗患者观察症状评估疗效。结果13例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7(5, 12)个月。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5.0(4.0, 5.0)分、3.0(2.0, 3.0)分、3.0(2.0, 3.0)分]均较术前[8.5(8.0, 9.0)分]显著改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也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DI(50.6%±4.2%、37.8%±4.5%、29.3%±5.6%)均较术前(93.2%±3.6%)显著持续改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10.0(9.0, 11.0)°、9.0(9.0, 11.0)°、10.0(9.0, 12.0)°]均较术前[12.5(11.0, 14.0)°]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恢复Frankel分级有显著改善。3例保守治疗患者,1例治愈,1例随访无变化,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结论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患者的疼痛、脊柱功能障碍及神经损伤症状。
简介:摘要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应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A组应用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围术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行PD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采用ERAS理念行围术期管理(ERAS组),20例患者运用传统观念行围术期管理(传统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采用(±s)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胃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4 h、48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共发生并发症5例(20.8%),明显少于传统组并发症10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行PD围手术期管理安全有效,具有患者花费少,手术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级图像显示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支架内管腔情况的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7月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上行门静脉CT血管成像(CTA)的TIPS术后患者29例。通过重建获得混合迭代图像(常规组)及单能级图像(40 keV组、50 keV组、60 keV组和70 keV组)。在横断面重建图像的支架内和同层面竖脊肌内分别放置圆形感兴趣区,获得相应的平均CT值、噪声,通过计算得到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由2名医师以4分制对各组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组间整体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或Dunn-Bonforoni检验。结果5组间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图像的CNR、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28、56.45,P<0.001)。40 keV组图像的CNR、SNR最高,分别为50.4±15.7、59.3±18.4,与其他组图像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组间整体主观评分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01.61,P<0.001),40 keV组主观评分高于60 keV组、70 keV组及常规组(P<0.001),与50 keV组的主观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40 keV单能级图像是观察TIPS术后支架内管腔情况的最佳单能级图像。
简介:摘要患者女,69岁,因“确诊甲状腺癌1年,渐进性呼吸困难8个月”就诊我院,胸部CT显示甲状腺肿物侵犯主气管致气管狭窄,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因多发转移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给予硬质支气管镜下经皮牛角扩张气管切开术,术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缓解。经皮牛角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硬镜直视下指导穿刺,保证穿刺时定位准确,不需要分离组织,硬镜下可进行有效止血及充分吸引,可保障通气,该手术方法安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评估动脉流域分析法联合术前三维重建在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肺段切除术比较其对早期肺癌患者肺功能保留程度和近期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流域分析组(30例,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和对照组(30例,传统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肺功能指标变化等。 结果:流域分析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胸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流域分析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肺功能检查显示,流域分析组FEV1和DLCO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动脉流域分析法联合术前三维重建在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能够更好地保护患者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评价腹腔镜外囊完整切除与开腹外囊完整切除治疗肝囊型包虫病(HC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治疗HCE患者中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组19例,开腹组37例。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达到临床治愈,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相较于开腹组,虽然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带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方面均较低(P<0.05)。腹腔镜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6.3%)明显低于开腹组(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在具备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美观等多诸多优势。但术前准确的病情评估、术中精准的外科操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羟考酮联合静吸复合麻醉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择期行PFNA内固定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吸复合麻醉,43例)和联合组(羟考酮+静吸复合麻醉,43例)。对比2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苏醒时间;及2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静吸复合麻醉能够缩短苏醒时间,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討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4年 1月~ 2018年 1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 84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 = 42)和研究组( n = 42)。对照组给予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研究组给予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周炎性反应指标 [白细胞介素 -6( IL-6)、 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 ]、应激反应指标 [C反应蛋白( CRP)、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以及皮质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 ;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 1周 IL-6、 IL-10以及 TNF-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对照组高于研究组( P < 0.05),两组术后 1周 CRP、 FT3、 FT4及皮质醇水平均较术前升高( P < 005)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比较,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可明显减轻食管癌患者炎性反应,且对机体应激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 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 ;开胸食管癌根治术 ;炎性反应 ;应激反应 ;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式钛板固定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Arch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71例,年龄(62±8)岁,病程(18±7)个月(3~37个月)。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跳跃式固定组(A组,n=68,C3、C5、C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和连续式固定组(B组,n=66,C3、C4、C5、C6、C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内固定费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C3-7椎管矢状径、椎板开门角度、门轴骨愈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等)。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0±8)个月(14~4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压迫节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固定费用跳跃组为(34 970±1 325)元,连续组为(57 450±2 161)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C3、C4、C5、C6、C7各节段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C2-7 Cobb角与颈椎曲度指数均较术前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跳跃组颈椎活动度大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跳跃组C4、C6节段椎板开门角度均较连续组减小(均P<0.05);术后3个月时连续组C4及C6门轴愈合显著优于跳跃组(均P<0.05),术后1年时,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固定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可有效减少住院费用。跳跃组非固定节段存在开门角度丢失及早期门轴愈合率低的问题,但术后早期不会导致再关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