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汉代文献为依据,对汉代律发展的总体情况作了考察.除说明汉代律发展的自身特征外,还将其放到整个中国律史中加以关照,指出其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淮南子》中的律法仍为三分损益法,而不是象朱载堉所说是在探求新法;南朝钱乐之、沈重的三百六十律在《淮南子》中即有预示;九进位制的尺度可能始于司马迁;对京房六十律的实质还应作进一步全面研究,等等.

  • 标签: 汉代 律学 天文律历合一 候气 同律度量衡 生律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WHO(2015版)胸腺上皮性肿瘤分型,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低危组、高危组和胸腺癌组;以同期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腺良性肿物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于术前4 d内获取外周血内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计算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比较各组间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46例(低危组20例,高危组19例,胸腺癌组7例)和对照组患者34例。胸腺癌组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09)。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胸腺上皮性肿瘤的恶性程度显著相关(r=0.244,P=0.032)。结论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基于WHO分型的胸腺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胸腺上皮肿瘤恶性程度的临床预测指标。

  • 标签: 胸腺上皮性肿瘤 WHO组织学分型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 作者: 李雅琴 刘勇 江孝青 张慧 蔡月明 刘泽华 陈毅华 于岩岩 陈俊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深圳 518036,深圳益世康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深圳 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微创介入科,深圳 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深圳 51803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北京 100034,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深圳 518036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介入与细胞治疗中心,深圳 51803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T细胞识别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加工递呈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特异性抗原,探讨靶向HBV-C、E、X基因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对体外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将HBV-C、HBV-E、HBV-X三种抗原负载至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上,获得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通过Ficoll法分离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HBV-C-rAAV、HBV-E-rAAV、HBV-X-rAAV分别转染单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DC。上述DC分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组)和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组(转染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AAV的转染率,并检测DC表面的标志分子和DC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2。将体外培养的T细胞分别与未转染组DC、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混合,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收获CTL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Ls表面的标志分子以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并用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通过51Cr释放实验计算CTLs对靶细胞的杀伤率。结果对照组和转染组(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中,HBV抗原阳性的DC比例分别为2.80%、85.12%、96.63%、98.42%。转染组中表达CD80的DC比例分别是55.26%、58.25%、59.63%,表达CD83的比例分别是43.19%、48.73%、40.01%,表达CD86的比例分别是95.46%、96.74%、83.62%,分泌IL-12的比例分别是47.60%、52.50%、69.20%。经转染组DC诱导产生的T细胞亚群中,CD8+CD69+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3.10%、31.50%、30.00%,CD4+CD25+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89%、8.77%、10.87%,分泌IFN-γ的比例分别为44.65%、45.16%、45.16%,T细胞体外增殖力(cpm值)分别为19 351、19 070、26 428。经转染组DC诱导产生CTLs对HBV抗原阳性的原代肝癌细胞(hepatoma cancer cells,HCC)组的杀伤率分别为61.18%、56.93%、65.05%,对HBV抗原阴性的宫颈癌细胞组的杀伤率分别为4.62%、3.69%、4.34%,对HCC+HBV抗体封闭组的杀伤率分别为34.90%、27.39%、30.66%,对HC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抗体封闭组的杀伤率分别为17.83%、21.47%、23.71%。转染组DC诱导产生的CTLs能有效杀死HBV抗原阳性的靶细胞,在抗原表达下降后,其杀伤能力显著减弱,MHC-Ⅰ类分子的缺失也会导致CTLs杀伤能力的明显降低。结论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可在体外通过特定细胞因子的诱导、携带不同HBV基因片段的rAAV的转染和细胞共培养,最终获得HBV特异性杀伤能力显著增强的CTLs,且该类T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增殖能力,有利于持续杀伤靶细胞;CTLs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依赖于HBV抗原和MHC-Ⅰ类分子的表达。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高校师生之间一种普遍的身份焦虑。新信息技术"娱乐"化教育,与后现代碎片化、平面化的内容合谋,模糊了传统师生之间的界限,对传统教师和学生身份予以了祛魅。在对传统师生身份祛魅的同时,也为新的师生关系重构提供了契机。重建媒介意识,把教与学放到一个去等级化的新语境中进行互动,不失为一条重构新型"老师—学生"共同体的道路。

  • 标签: 高等教育 身份认同 媒介环境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农村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的患病率及流行病特征,为青光眼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8—10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荣昌区、綦江区等地区农村40岁以上人群进行青光眼调查,受检人群为在当地生活10年以上的农村人口。统计每位受检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常规测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采用Van Herick法评估中央及周边前房深度,前置镜检查眼底,重点评估视盘杯盘比(C/D)值,对所有可疑青光眼者进行进一步青光眼标准检查。结果确定调查对象4 680人,实际参与调查4 073人,应答率为87%。最终确诊青光眼患者70例,青光眼患病率为1.72%(70/4 073)。不同性别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χ2=0.042,P=0.837;χ2=2.838,P=0.092),7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青光眼患者视力损伤的比例为68.57%(48/70),致盲比例为47.14%(33/70),不同类型青光眼低视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χ2=2.785,P=0.248),致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10.668,P=0.005),继发性青光眼致盲率最高。现场筛查中,眼压、前房深度、C/D的检出率情况显示,C/D异常时青光眼检出率最高,3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3.325,P<0.001)。综合考虑眼压和C/D因素时,青光眼检出率可提高至55.88%。结论重庆农村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1.72%,PACG患病率较以往下降,青光眼致视力损伤比例较高。现场筛查中,眼底视神经的形态检查对青光眼确诊十分重要。

  • 标签: 青光眼 流行病学 患病率 重庆市 农村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慢性髓系白血病费城染色体的遗传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断的7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DCDF)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结果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DCDF)检测70例CML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00%;经典阳性信号1R1G2Y占67.14%(47/70);非经典阳性信号中1R1G1Y占15.71%(11/70),2R2G1Y占7.14%(5/70),1R2G1Y占2.86%(2/70),1R2G1Y与1R2G2Y混合占1.42%(1/70),1R2G1Y与1R1G2Y混合占4.29%(3/70),2R1G1Y与1R1G2Y混合占1.42%(1/70);常规染色体核型G显带阳性检出率为95.00%(57/60),经典t(9;22)易位占92.98%(53/57),伴+Ph、+8、inv(16)、-Y等其他染色体异常占9例;复杂变异易位占7.02%(4/57)。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费城染色体遗传特征各有不同,结合FISH和染色体检测对疾病进展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FISH Ph染色体 变异易位 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以腓动、静脉为蒂的跨供区皮瓣进行解剖研究,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为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新方法。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取成人下肢标本12例,用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氧化铅及红色过氯乙烯-乙酸乙酯行腘动脉灌注,解剖观测腓动脉穿支的发出位置、数量、外径、走行及分布,小腿后外侧区皮肤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交通吻合情况,观察腓动、静脉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之间的血供关系;设计并应用以腓动、静脉为蒂跨供区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9例,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12侧成人下肢标本中,腓动脉发出穿支共65条,每侧(5.41±1.00)(4~7)条,其穿深筋膜处直径为(1.07±0.36) mm。穿支多集中分布距外踝4.0~11.0 cm、16.0~21.0 cm及24.0~27.0 cm 3个区段内,分别占穿支总数的48%、24%、17%,穿支外径分别为(0.92±0.26)(0.56~1.68) mm、(1.32±0.38)(0.60~2.14) mm和(0.98±0.28)(0.62~1.36) mm,穿支血管蒂长分别为(3.91±0.96)(2.15~5.78) cm、(5.34±0.50)(4.01~5.85) cm和(3.31±1.15)(2.16~5.66) cm。此3个区段穿支恒定出现,且管径均≥0.5 mm,蒂长为(4.19±1.16)(2.15~5.85) cm。小腿后外侧区域皮肤血管网主要由真皮下血管网和深筋膜层血管网2层血管网构成。小腿后外侧区域深筋膜血管网可看到3条明显纵向链式吻合,包括腓肠内侧神经营养血管链、小隐静脉-腓肠神经交通支血管链及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链,接受来自腓动脉穿支的营养血供,腓动脉穿支链之间也形成纵向与横向吻合。临床应用中9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均得以修复,复合组织瓣成活,无感染及坏死,术后功能及外形良好,供区外观良好。随访12个月~3年,患者行走正常。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定,优5例,良4例。结论以腓动、静脉为蒂的跨供区皮瓣血供充分,切取面积大,为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腓血管 跨供区皮瓣 足踝部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膜中动脉在颅骨额颞区走行的解剖特点,探讨通过两骨瓣颅骨成形方式保留脑膜中动脉的效果。方法收集成人尸头标本5具(10侧),采用标准经翼点入路显露骨窗,同时增加1个以翼点区蝶鳞缝前5 mm处为中心的骨孔,首先用铣刀成形一"凹"字形额颞蝶骨瓣,然后剥离硬脑膜和脑膜中动脉,绕蝶骨大翼再成形一"V"字形骨瓣。观察脑膜中动脉在颅骨额颞区的走行特点并测量其在翼点处的管径。结果脑膜中动脉的前支在翼点区主要沿蝶鳞缝走行,此处脑膜中动脉的直径为(1.4±0.2)mm,其最前方的主要分支上行至颞上线水平时,位于冠状缝后方约(13.3±1.5)mm处。10侧标本中,通过采取两骨瓣法开颅,9侧脑膜中动脉可保持完整。结论根据脑膜中动脉走行的解剖特点,采取改良经翼点入路两骨瓣开颅法可有效保留脑膜中动脉。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尸体解剖 脑膜中动脉 经翼点入路 两骨瓣开颅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成人ALL与儿童ALL细胞遗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淋患儿275例,本院住院治疗的成人急淋患者66例;应用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CMYC、P16、E2A、CHIC2/D10Z1/D17Z1、TEL/AML1、MLL、BCR/ABL与IGH的DNA探针),比较其细胞遗传差异。结果八探针FISH技术共检出成人ALL 37例异常,总阳性率为56.06%;儿童ALL共检测出153例异常,总阳性率为55.63%,二者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成人ALL中,CMYC断裂基因阳性率3.03%、P16缺失阳性率16.67%、MLL断裂基因阳性率6.06%、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21.21%、IGH断裂基因阳性率7.58%,均高于儿童ALL;儿童ALL中,E2A断裂基因阳性率5.09%、CHIC2/D10Z1/D17Zl多倍体八探针阳性率14.55%、TEL/AMLl融合基因阳性率15.27%,均高于成人ALL;其中BCR/ABL融合基因、CMYC断裂基因、CHIC2/D10Z1/D17Zl多倍体、TEL/AMLl融合基因、IGH断裂基因在成人ALL与儿童ALL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成人ALL与儿童ALL在遗传学上异常分布各有不同,其预后也不同,八探针FISH技术具有高效、省时、灵敏等优点。临床上ALL患者初诊时检测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1次检测出多种异常,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八探针FISH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维吾尔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B27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传染病医院登记随访的727例维吾尔族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同时抽取HIV感染者及390例同民族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s)抗体及HLA-B27。结果维吾尔族HIV感染者727例,男性317例,女性410例,年龄(35.52±13.44)岁,病程(6.34±3.05)年,其中697(95.87%)例正在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时间(5.52±3.47)年。202例HIV感染者CD4+T细胞数(520±271)个/μl,20例HIV感染者病毒载量(108 139±20 498)拷贝/ml。238例(32.74%)HIV感染者出现风湿病症状,其中以口眼干(15.41%)、脱发(9.90%)、关节痛(8.94%)最常见。HIV感染者ANA阳性率为33.43%(243/727),高于健康对照者(17.4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以1∶100低滴度阳性为主。与健康对照者比,HIV感染者抗U1核糖核蛋白抗体阳性率高(1.10%),而抗SSA抗体(0.14%)、抗CCP抗体(0.28%)阳性率较低。HAART者ANA阳性率(32.71%)较未治疗者(50.00%)低。相关性分析发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间、CD4+T细胞数、病毒载量与ANA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61、0.047、0.121,P值均<0.05)。仅1例(0.14%)女性HIV感染者HLA-B27阳性,低于健康对照者(3.08%;P<0.001)。HIV感染者中仅发现1例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结论维吾尔族HIV感染者可出现多种风湿病表现,且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临床上极易与风湿病混淆,因此,对有多种风湿病表现的患者应警惕HIV感染的可能。

  • 标签: HIV感染 风湿性疾病 自身抗体 HLA-B27抗原